现在我们看到的出家人,大多数都是在寺庙里,其实在佛陀时代,佛与一千二百五十弟子,是居无定所的,那时候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靠托钵乞食来解决吃饭问题的,所以出家人还有一个称呼,叫作乞士。
为什么叫乞士呢?这里面包含的意思也不少。
“乞”就是乞丐的乞,这个容易理解,就是乞食的意思。但出家人托钵乞食,和普通的乞丐不同,是有很多规矩的。
首先,每天只能托钵乞食一次,就是上午出来托钵一次,并且不管给多给少,最多只能托钵七家。如果第一家给的够吃了,就不能托钵第二家了,如果第一家给的就一点点,就还可以托钵第二家,第二家不够,再去第三家,如果七家都没有托到,那就不能再托了,只能回去。
第二,托钵要按次序去托,不能觉得哪家的饭好吃,就还去哪家去,这样就助长贪心了。
第三,即使没有托到食物,也没有关系。佛的弟子出去托钵,不是谁托的谁吃,而是托完拿回来,把所有的食物掺和到一起,大家平分着吃,这才是真正的大锅饭,叫一钵千家饭,这也是为避免大家生分别心。
佛为什么让弟子去乞食呢?因为乞丐是社会的最底层,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这样做才能把傲慢嫉妒这些习气断干净。
那“士”是什么意思呢?虽然和乞丐有相似的地方,都是乞食,但出家人不同于乞丐,出家人是有文化、有学问的乞丐,所以叫乞士。
这个士,在我们中国古代,身份是比较高的,属于上层社会。古代一般将社会上的人分为四等:士、农、工、商,代表四个行业,士是在最前面的,用现在的话讲,指的就是文化界的人士,农是农民,工是工人,商就是商人。士是从事文化工作的,是读书人,有文化,有道德,是教化众生,为社会大众做榜样,引领和净化社会风气的。
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过盛世的时候,国家能够强盛,社会能够安定和谐,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读书人功不可没。所以读书人在古代,社会地位非常高,排在最前面,是最为受人尊敬的。并且国家给的待遇也不错,即使考不上功名,就是一个穷秀才,国家也养着,温饱是没有问题的。
而出家人呢,也是教化众生,也属于士这一类别,他不是农民,不是工人,更不是商人。虽然有时候出家人也种地,但那不是主业,那是副业,主业还是教学。
出家人虽然也是读书人,也属于士,但这个士没有受到国家的俸禄,而是到一般人家去乞讨,来维持他的生活。虽然他是个乞丐,但有学问、有道德、有修行,不是普通的人,所以就叫“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