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妈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这个问题,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如果细细追溯,不知道能不能称得上“史上第一道夺命题”。
虽然这道题,这么多年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生活却还要继续。于是有些媳妇就忍气吞声,采取“你妈最大”战略。有些婆婆怕儿子为难,采取了“妈能自救”战略。
女人问这个问题,并不是想知道真的掉水里你会怎么判断,而是想通过你的答案,看到你心里的取舍。换句话说,就是女人掂量一下自己在你心中的分量。
虽然现代社会,女人纷纷呼喊着:女权、平等,可是在女人的潜意识里,还是会残存一些封建社会的影子。
以前,女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没有收入,自己嫁的男人,就是自己一生的全部。所以才会有那一句老一辈人常挂在嘴上的话:女人生的好,不如嫁得好。
再独立现代的女人,她也会把她的丈夫当成一辈子的靠山。女人怎样也丢不掉骨子里的那种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依附性”:未出嫁时,依父;出嫁之时,依夫;丧夫之后,依子。
女人,总需要一个男人,让自己有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在缺失安全感的作用下,就会萌生出强烈的占有欲,其实也是本能的一种求生欲。
所以女人会在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变着花样问你问题,其实本质都是在问你:我对你来说重要吗?有多重要?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鸡汤文写道:女人出嫁后,在娘家是客人,在婆家是外人,她就只有自己那个小家、自己的老公了。
这种情况下,再加上本能的依附性作祟,就会让女人想把老公变成自己的“私人财产”,不与任何人分享,包括婆婆。
很多女人结婚后,会跟男人说:以后我就是你的人了。这句话就代表她的世界以后只有你了,所以她也希望你能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她。
正因为这样,她才会想在你心里的那场“我与你妈”的比赛中,赢得胜利。她并不是想要你去虐待你妈,只是希望你能对她更好。
而变相导致女人喋喋不休,非要与婆婆“争”出高低的行为,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就是男人的逃避。
如果一开始,男人就能明明白白的摆正问题,理清问题,处理好问题,回答好问题,也就不存在后面女人 不停的追问。
正是因为男人的“闪烁其词”,才会让女人渐渐丧失安全感,才会让男人迎来一系列的“送命题。
在鲁迅的笔下,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叫做阿Q,由于他的一些个人行事作风,产生了一种生存状态,叫做阿Q精神。
鲁迅之所以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就说明这样的人在人群中很常见,而且所占比例不小。
与其说阿Q精神是一种自我安慰,不如说是一种自我逃避。逃避现实、逃避生活,把自己框在一个相对舒适的安全区。这种所谓的自我保护,往往会伤害一家人。
之前在一个视频app中看到一段分享说,一个男人结婚之前想要对妈好,那就拼命的对妈好就可以了;如果一个男人结婚之后想要对妈好,那就拼命对媳妇好就可以了。因为你对媳妇越好,你媳妇儿对你妈就越好。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想让女婿对丈母娘好,那为人妻的就要拼命对老公好。
其实,所谓的千古难题,现在看起来根本就没有那么难。就是一个答案:救媳妇。当然,在你妈面前,你也可以救你妈,只要她俩不“串供”,你就是安全的。
可是如果一个男人能用心的处理好双方的矛盾、充分照顾双方感受,即便“婆媳串供”,那大家也都会是幸福、开心的。
想要维护好一个家庭,权衡和“小聪明”是要有的,而沟通更不能少。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子女与长辈之间。
与其纠结我和你妈掉河里你去救谁?不如先考虑生活中到底是哪些事情让婆媳之间产生了不平衡,想要“一较高下”。
处理好了这些问题,我跟你妈,都会走在阳光大道上,谁都不会掉到河里。
——END——
文:晨涵
图:网络
春沨尽量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