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家出行新选择,宝骏悦也2024款助力你我悦己生活

极车制造 2024-04-13 00:26:03

4月12日,宝骏悦也家族迎来了一场以“从我走向我们”为主题的盛大发布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全球首个以人民需求为核心的电智化架构——天舆架构的正式发布。此次发布会宣告着今年四款令人期待的新车即将登陆市场,而天舆架构的首发新车——宝骏悦也Plus和宝骏悦也2024款则引领着智能科技的新时代。

宝骏悦也2024款,悦己而生,回应了用户对产品的多重需求。这款车以其全新的升级和四大产品焕新为用户带来更多选择。而宝骏悦也Plus,则是为悦家而生,成为了小家庭的代步首选。两款新车均提供旗舰版和智尊版两种配置,其中宝骏悦也2024款的官方指导价为8.08万元至9.08万元,而宝骏悦也Plus则为9.38万元至10.38万元。

除了令人惊喜的价格之外,所有下订用户还将享受到六重好礼,其中包括金融贴息礼、置换补贴礼、防晒清凉礼、充电礼、三电质保礼以及流量礼。宝骏悦也家族新车将陆续到店,用户可通过官方线上渠道以及全国宝骏线下门店选购和预约试驾。

天舆架构的发布标志着宝骏今年将推出四款重磅新车。该架构以用户决定场景、场景产生需求、需求定义功能为核心理念,划分了D、M、S三大平台,覆盖了A00级到C级全尺寸车型,包含了不同动力组合,旨在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出行的解决方案。

其中,D平台面向成熟家庭和多孩家庭,车型尺寸大,提供高品质的大家庭用车;M平台则是最经济的平台,覆盖中型代步车尺寸区间,主打经济实惠的小家庭代步车;而S平台则以个性便捷为主打,是全球最畅销、最便捷的小型代步车领导者。

基于天舆架构的技术加持,宝骏品牌将加速产品布局,计划今年发布的四款新车中,宝骏悦也Plus和宝骏悦也2024款已经正式上市。而在下半年,D平台下的两款全新车型也将陆续发布,其中首款五座全场景智能SUV将于2024年三季度上市,首款大六座全场景智能SUV则将于2024年四季度闪亮登场。

宝骏悦也2024款以悦己者的梦想车为目标,进行了全新升级。延续了宝骏悦也一贯的好看、好开、好玩的属性,新车在外观和内饰设计上都有所创新。采用了同级独特的方盒子设计语言,打造出方正宽稳的车身姿态,而内饰座舱则提供了同级最大的软包覆面积、最舒适的座椅和最大的驾乘空间,为用户带来了越级的驾驶体验。同时,搭载了50kW高效能电机和高性能运动卡钳,保证了操控顺畅、提速迅猛、制动稳定。宝骏悦也2024款还提供了智能驾驶和记忆泊车等丰富功能,确保了驾驶的便捷和安全。

宝骏悦也2024款不仅在外观和性能上有所突破,还在用户体验和安全性方面进行了全面提升。全系标配的360°全景影像和AEB等6项主动安全辅助功能,保障了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智能/记忆泊车功能的加入,让泊车变得更加轻松和便捷,识别超过1000种车位,平均泊车时间仅为30秒,解决了城市通勤中的停车难题。

自上市以来,宝骏悦也已经受到了20000多位悦己者的青睐。为了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宝骏悦也2024款推出了云海白、山雾灰、霞光蓝三款时尚车色,并全系标配飞机涡轮造型轮毂,提升了颜值和个性化。

内饰方面,新增了八合一中央扶手箱,保留了便利性的同时提升了驾驶员的舒适性;标配的同级唯一35L前备舱则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此外,针对铺装路面的专项优化和舒适风格悬架调校,使宝骏悦也2024款成为了城区中硬派纯电SUV的领导者。

宝骏悦也Plus则是天舆架构M平台下的首款潮玩智能纯电SUV,旨在成为主流家庭的城市代步首选。外观延续了悦也家族的方盒子设计语言,提供了多款时尚质感车色,内饰则提供了沉稳黑和典雅白两款配色,展现了潮酷的颜值。车内空间最大化利用率达67%,提供了同级最大的内饰软包覆面积和Q弹饱满大座椅,为用户带来了超大空间和高品质的座舱体验。同时,全车共有28处储物空间和385L超大下沉式后备厢,满足了用户对于空间和储物需求的全部期待。

在舒适驾乘和安全出行方面,宝骏悦也Plus提供了高品质、高标准的越级体验。搭载前置前驱布局和动力更大的75kW高功率电机,峰值扭矩高达180N·m,最高时速超过150km/h,为用户带来更快、更稳、更舒适的驾驶体验。同时,采用了高强度笼式车身设计和百万销量0自燃的神炼电池,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守护。

作为主流家庭的城市代步首选,宝骏悦也Plus还搭载了内置行车记录仪和全新一代智能网联等实用科技,超过100个亮点统统标配,满足了悦家的全部需求。同时,宝骏品牌还将推出官方改装件,与每一位潮改玩家共同玩耍。

宝骏品牌已经做足了产品和渠道的准备,渠道体系将进一步升级。目前,全国宝骏专营店已覆盖117个城市,年底将增至300家以上,为用户提供优质便捷的购车服务。同时,依托上汽通用五菱全国2800多家门店的服务体系,让每位用户用车更加安心。

0 阅读:9
极车制造

极车制造

关注一切改变出行的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