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战争已进入尾声。各路大军正全力以赴,而晋察冀军区12年的奋斗,却只带出了三个兵团,总兵力24万。
这和其他战区的强大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人说,聂荣臻没带出多少兵。可郑维山将军晚年一句话道破玄机:“你只看到了晋察冀的兵少,没看到他的付出。”到底是什么,让这支曾经开局仅3000人的队伍,最终成为解放全中国的关键一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晋察冀军区在聂荣臻的带领下,几乎是从零开始。说零也不完全对,总共有3000多人。这是个什么概念?
有人曾开玩笑:一个大炕就能睡下全军,一盆菜就够全军吃。听着有点夸张,但也差不多,晋察冀的起步就是这么寒碜。
其实,要说聂荣臻,他倒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寒酸”。当时他领导的是115师的部队,参加了平型关大捷,名气不小。
不过,好日子没过几天,中央一声令下,部队得分家了。罗荣桓就带着主力部队南下开辟晋西南根据地,聂荣臻却得留下来,带着剩下的3000人守着五台山一带。这可是大山沟,天寒地冻,资源贫瘠,敌情复杂,可是聂荣臻没有抱怨,接了这“苦差事”。
那会儿日军扫荡不断,兵力比聂荣臻这边强太多了。不光有日军扫荡,晋察冀还要防着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真是四面楚歌。面对这些困难,有人忍不住问他:您就靠这3000人马,能守住这一大片根据地吗?聂荣臻的回答特别简单有力:“不行也得行!”
你看看,这句话多霸气。那会儿聂荣臻就是这么自信,虽然3000人少,但他知道,这不是普通人,都是红军的精英骨干,有打天下的本事。就凭这股子拼劲,晋察冀在艰苦条件下逐步站稳脚跟,成了抗日战争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但是你以为聂荣臻的日子会好过吗?他们不仅得自己生存,还得支撑整个根据地的抗日斗争。那种时候,兵员不够,物资匮乏,连补给都得靠老百姓支援。可是即便如此,这个地方硬是顶住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还不断扩展根据地。
不过,说起晋察冀最令人佩服的,还是它的组织能力。聂荣臻不仅仅是打仗的高手,还特别懂得发动群众。
他带头成立抗日救国会、动员委员会等组织,带着老百姓一起修建防御工事,动员起了整个根据地的力量。这让日军“扫荡”变得越来越困难,老百姓和八路军联手,把敌人拖入了人民战争的泥潭里。
一个省的兵,两省的仗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以为晋察冀军区的发展稳步上升,那最后怎么只带出了三个兵团呢?别急,关键就在这里。晋察冀虽然起步艰难,但发展势头很不错,尤其是到了抗战中后期,聂荣臻已经掌握了几万部队。
这支队伍不仅守住了根据地,还参与了多场对日作战,名声越来越响。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晋察冀地处华北,是战略要地。这个位置好坏参半,好的是它可以作为解放军的“桥头堡”,坏的是,晋察冀的兵力随时有可能被调走支援其他地区。聂荣臻常常面临一个难题:是全力发展自己的根据地,还是响应全局需求,派兵支援其他战区?
历史告诉我们,聂荣臻选择了后者。他把根据地的部队当作“共享资源”,哪里需要人手,晋察冀就送兵过去。
吕正操的部队最早就是从晋察冀调去的,他们去支援了晋绥,后来还参加了保卫延安的战斗。而晋察冀的其他几支主力部队,也陆续被调往不同的战区。总的来说,晋察冀向外派出了至少23个团,约4.6万兵力。
听着挺大方吧?但这也意味着晋察冀自身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你想想,本来晋察冀就起步晚,底子薄,兵力不算多,这一调走,就是硬生生把发展机会拱手让人了。
就好比一个农民,好不容易攒点粮食,眼看着丰收的日子来了,结果让邻居给借走了一半。你说他能不心疼吗?但聂荣臻是什么样的人?他从不斤斤计较,只想着大局为重。
不仅如此,晋察冀的主力部队被调走了,还得裁军。抗战胜利后,晋察冀裁减了11万人。
听到这儿,大家就明白了,晋察冀军区发展缓慢,不是因为聂荣臻无能,也不是兵源不足,而是他们不断为全国抗战和解放战争输送力量。晋察冀有点像“老大哥”,自己少吃点,多给兄弟们吃,最后自己没成长起来,但却成全了别人。
郑维山的感叹:晋察冀失去的不是兵力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还是有点不理解,为什么晋察冀这么能打,最后却只剩下3个兵团?其实,这也是聂荣臻最大的“遗憾”。他明明有能力带出更强大的部队,但为了全局利益,晋察冀的资源一直在往外输出。
郑维山将军晚年对这件事作出了深刻的总结。他说:“大家只看到了晋察冀的兵少,却没看到它的付出。”
晋察冀军区的兵力不多,不是因为没发展好,而是因为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发展,成全了全局的需要。可以说,晋察冀不单单是一个战区,更是解放全中国的支柱之一。
大家还记得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地区的情况吧?聂荣臻指挥的华北野战军总共才24万人,排在解放军五大野战军中第四位。相比林彪的东北野战军、陈毅的华东野战军,这兵力差距相当大。但问题来了,华北野战军打了那么多场硬仗,为什么还不扩充兵力?
答案很简单,聂荣臻的选择是舍小保大,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解放大局贡献力量。他手下这24万兵力,可是经过无数次战斗的洗礼,个个都是精英。他没有去盲目追求兵力数量,而是讲究质量,讲究如何用好现有的资源,把每一场战斗都打出最大的效果。
有句话说得好,“兵不在多而在精”。聂荣臻的部队就是典型的“以精致胜”的代表。他深知,战争的胜负不光是兵力多寡决定的,指挥得当、战术灵活、士兵素质高,这些因素才是打胜仗的关键。
所以,别看晋察冀军区最后只带出了3个兵团,但这3个兵团的战斗力和贡献,丝毫不逊色于其他野战军。
再看郑维山的评价,晋察冀的成就不仅仅是打了多少仗,带出了多少兵,更重要的是它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意义。晋察冀为整个华北战局奠定了基础,它的存在就是对整个解放战争最大的贡献。
聂荣臻在晋察冀12年的经营,不只是为一个根据地的发展,他看得更远、更大。他的选择和奉献,成全了全局,也成全了中国的解放。
今天回头看,那些“只带出3个兵团”的质疑,其实是在忽视一段无比伟大的历史。真正的英雄,不在于手中有多少兵,而在于能为全局牺牲多少。这,就是聂荣臻和他的晋察冀的真实写照。
三样
晋廖冀不是三个,只有两个,一个是晋冀鲁豫区的徐向前十八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