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诸侯并起,群雄逐鹿。在这个乱世,天子的权威大幅衰减。准确点说,这个情况早就有了,只不过,在这个乱世之中,情况更严重了。
而汉献帝刘协,正是那个没权威的天子。在汉朝四百多年历史中,他也算憋屈的了。
在九岁那年,他被董卓拥立登基。当时他还小,本以为能君临天下,却不曾想,自己只能当个傀儡。
而年长些后,好不容易脱离了董卓,他又被下属架空。无奈之下,只能降曹操求救。于是,曹操奉旨,前去洛阳迎接天子,将其带到了许都。
汉献帝本以为,曹操敢冒死迎接,当是大汉忠臣。有此人辅佐,自己也能拿回皇权,重振汉室。但没想到,曹操和他们一样,也是为了权力,也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时,刘协才十五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自然受不得这种委屈。于是,他私下里联络亲信,想要暗中起事,夺回皇权。但是,衣带诏之事败露,而手下的亲信,也被曹操诛杀。
好在,这是曹操,不是李儒,他干不出毒杀天子的事。但是出了这种事,也不能什么都不做。所以,曹操召集更多人手,命他们“保护”天子。名为保护,实则监禁。这样的“看护”,一直持续到曹操去世。
汉献帝也幻想过,在曹操去世后,能有忠臣前来拥立自己。到时候,他也能当一回天下之主。但可惜,现实总是残酷的。在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魏王爵位。
而就在同一年,汉献帝突然就下了个诏书。在诏书中,他表示:当今天下混乱,应当寻明主治理,他能力不足,做不了天子。所以,他打算禅位于贤人。而这个贤人,说的就是曹丕。
而后,汉献帝和曹丕,又上演了一出“三请三让”。汉献帝多次禅让,但曹丕就是不接受。
最终,在汉献帝的努力,以及大臣们的极力劝谏下,曹丕“勉强”接受了。
于是,公元220年,曹丕举行禅位典礼,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而后,他登基称帝,建立了曹魏政权。至此,汉朝四百余年的历史,终于宣告了结束。
而汉献帝呢,作为汉朝皇帝,又是主动禅让的,待遇自然也差不了。在禅让后,曹丕封他为山阳公,享邑一万户。同时,位列诸侯之上,位同天子。
而所谓的“位同天子”,指的是地位相等,可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可不是说权力共享。
曹丕对待汉献帝,可比对待宗室强多了。对待曹魏宗室,曹丕极力限制,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
而对于汉献帝,曹丕啥也不管。只要还在山阳县,汉献帝就是自由的,爱干什么干什么。除了没有军事权和外交权,这里就是个小国家。
而在此以后,汉献帝一直在这里,哪也没有去。在山阳县,他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四年。
而在汉献帝禅位后,民间就产生了传言。传言中,汉献帝被曹丕所杀,所谓的“禅让”,其实就是篡位。虽然是谣言,但是和事实相比,也就是汉献帝没被杀,差距不大。
这个消息传播极广,刘备远在益州,但也听说了这件事。众所周知,辟谣是很困难的,在当时就更困难了。
而且,曹丕确实登基了,而汉献帝死没死,也说不清楚。毕竟,随便拉来一个人,也能说是汉献帝,没人能证实。于是,在很多人眼中,这个消息就是事实。
于是,在刘备那边,也就当汉献帝被害了。按照规矩,还选择了谥号:孝愍皇帝。而刘备呢,为了延续大汉,选择了登基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
为了表明自己是正统,在登基诏书中,还要特意强调“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
在蜀汉那边,汉献帝已经死了。但实际上,他还好好的活着,在山阳县享福呢。在山阳县,他总算过上了好日子,不用提心吊胆,也不用担惊受怕。一应吃穿用度,和以前差不了多少。
该说不说,在禅让之后,汉献帝的待遇还是很好的。至少,再没了皇位以后,荣华富贵一样不缺。这样的日子,他也是头一次享受。所以对他而言,虽然丢了皇位,但是日子安稳了,他也很满意。
生活如此美好,他又不需要担心什么。唯一值得在意的,就是曹丕会不会抽风,突然下诏把他处死。当然,这件事不可能发生。别说曹丕了,就算司马昭都干不出来。
毕竟,汉朝虽然没了,但他毕竟是天子。而且,如果汉献帝出了事,手下的臣子、外面的敌人,都会前来找事。到时候,曹魏也遭不住。
再说了,汉献帝安分守己的,没有杀他的道理。而且,想要弑君,就得承受代价。司马昭当街弑君,后世就见不到司马家了。
而如果留着汉献帝,那正统性、忠君的士子,都是握在手里的。这样,才更符合曹魏的利益。
所以,在曹魏这边,对待汉献帝的政策,就是好吃好喝供着。毕竟,这位除了吃喝享乐,也没别的事干了。而且在山阳县内,他也没有军队,手底下的人,也都严加看管。这样的条件下,除了享乐,汉献帝也干不了别的了。
而公元234年,刘协去世。当时,曹丕逝世已久,曹魏是曹叡执政。在刘协去世后,曹叡以天子之礼将其下葬,并率领文武百官祭奠。而后,还找来刘协的孙子,让他继承山阳爵位,以及山阳县的封地。
汉献帝的待遇虽然好,但毕竟是在他人手下,总归不放心。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都禅让了,为什么不去找刘备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毕竟在当时,刘备已经是汉中王了。同时,手握荆州、益州两地,妥妥的雄主。
光看实力,就足以让人放心了。不但如此,刘备更是汉室宗亲,这位刘皇叔,天天都在念叨“匡扶汉室”。
综合以上条件,在禅让之后,汉献帝应该找刘备才对。毕竟,在禅让之后,他对曹魏也没用了。而且,刘备只是汉室宗亲,汉室真正的“宗”,可就是汉朝皇帝。
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如果汉献帝去了,没准就能登基称帝,手握大权了。而后,中兴汉室也不是没可能。
但是,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这样的梦,汉献帝也许做过,但是对于他而言,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让我们会想一下, 当初的禅让典礼,汉献帝就不是自愿的。或者说,这是汉献帝被迫选择,而后自我安慰的结果,就像刘禅投降一样。
当了这么多年傀儡,汉献帝也有经验了。他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活得更久。
而且,在乱世漂泊多年,他也认清了现实。他知道,当时天下大乱,复兴汉室这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对他而言,与其负隅顽抗、宁死不屈,又或者是以死明志什么的,倒不如顺其心意了。
毕竟,曹丕对他许诺,只要禅让了,就保他荣华富贵。在司马懿之前,实验还是很可信的。
所以,汉献帝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还是投降算了。
当然,话虽然是这么说的,可毕竟是祖宗留下的基业,就这么丢了,心里还是不愿意的。但形势比人强,不愿意又能如何?再不愿意,还不是要和曹丕演戏,来一出“三请三让”,突出他的品行吗?
既然是强迫禅让,那为何不如寻刘备呢?原因很简单,汉献帝不是尧舜,在他禅让后,自己是没有权利,更没有人身自由的。
对于汉献帝而言,他的一切自由、权力,仅限山阳县内。别说出去了怎么样,他根本就出不去。
在山阳县,四处都是曹魏的人,但凡有什么风吹草动,曹丕都会知道。军队、百姓的看管,已经很严密了。更重要的是,汉献帝的府中,都是曹丕的人。监控如此严密,仅靠汉献帝一人,怎么可能逃得出去呢?
而且,就算他侥幸出逃,他逃跑这件事,很快就会被人发现。一旦发现,就会是地毯式搜索。
在早年间,汉献帝也吃过苦,但面对军队的搜捕,他也逃不了多远。
就算没有追捕,从山阳县到成都,足足一千二百多公里。在当时,没一个月的时间,走不到成都。
而且,汉献帝也明白,自己到了刘备手中,未必能有好下场。要知道,在禅让后第二年,刘备就登基称帝了。这个做法合理,但是汉献帝心中,未尝没有什么想法。
再说了,曹操、曹丕为了权力,能将自己软禁。到了刘备手中,自己就能掌权吗?刘备以仁德闻名,但那是对百姓,对待“先帝”,那可就不好说了。
就算刘备真是忠臣,他手下的那些人,可未必能乐意。所以,就算投了刘备,大概率和以前一样,还是个傀儡皇帝。没准到最后,还是个禅让的结局。
董卓、李榷、郭汜,再到曹操、曹丕,这皇位,汉献帝坐了三十一年,但这些年里,他都是傀儡皇帝。对他来说,汉朝灭亡在他手里,是注定的结局。既然这样,倒不如躺平,让自己过得舒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