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欢喜日
报恩正当时
祈愿众生离苦得乐、福慧双增
今天是七月十五,在佛教中,这是有关孝亲的纪念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孝道,尤其是儒家,以孝为百善之首。佛教传入后,其中的孝亲思想和儒家的孝道相结合,使这一天成为民间的重要节日,影响广大。事实上,七月十五还有多重内涵。
【安居圆满,诸佛欢喜】
对于佛弟子来说,今天又是“佛欢喜日”。当然这是象征性的说法,因为诸佛永远是欢喜的。为什么特别将这一天称为“佛欢喜日”呢?
根据戒律规定,出家人在每年的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有三个月的安居。因为此时正值印度的雨季,出行不便,容易误伤生灵,所以佛陀规定出家人在此期间安住一处,精进道业。
通过三个月的定期潜修,到七月十五,安居结束,僧团将举行自恣法会。参加安居的出家人,需要检讨自己在这段时间的修行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发露、忏悔。
经过安居和自恣,出家僧龄(戒腊)就会增加一岁。就像世间的工龄一样,戒腊意味着出家人受戒了多少年,参加了多少次安居自恣,同时也代表着出家人在僧团的资历。在佛教僧团中,没有地位、职务的高低,而是依戒腊长幼有序。
佛菩萨看到弟子们安居圆满,道业有成,感到欣慰而欢喜。这是“佛欢喜日”的由来。
【百味供僧,超度先人】
说到七月十五,大众更熟悉的是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超度先人。我们今天诵读的《盂兰盆经》中,讲述了目犍连尊者救度母亲的经历。千百年来,“目连救母”被演绎为各种戏剧,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国人宣扬和践行孝道的典范。
目连是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已证阿罗汉果。但他的母亲生前不信佛,并造下众多罪业,死后堕落饿鬼道。尊者以神通看到母亲受苦的惨状,悲号涕泣,救母心切。但即使他是佛弟子中的神通第一,还是没有力量超度母亲,所以寻求佛陀帮助。
佛陀告诉他:如果想要超度母亲,可以在自恣这一天,以百味饮食供养僧众。藉由供僧的功德,不仅可以使今世母亲超度生天,还可使七世父母得到利益。尊者依教奉行,使母亲摆脱饿鬼之苦。
中国古代是宗法制的社会,从家庭、宗族乃至国家的建立,都是由血缘和亲情在维系。因为祖先的代代相传,我们才有了血统和文化的传承,所以格外重视孝道。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报孝祖先?
社会上有很多方式,比如清明上坟、烧纸,或是用各种牲畜祭拜。但这些只是表达自己的哀思,未必对先人有实际帮助,还可能造下恶业。只有正确的报恩方式,才能让祖先真正得到救助。
作为佛弟子,一方面是通过自己行善、修行,把功德回向给他们;一方面是通过供僧,仰仗三宝的威神力,使先人离苦得乐。在这几天,不少寺院会举办盂兰盆法会,或诵读《地藏经》,以此超度亡灵。
盂兰盆意为解救倒悬,就像一个人被倒挂起来,受尽折磨。藉由供僧功德,可以使他们解脱痛苦。同时,盂兰盆也指供食所用的供器,所以这一天又称“盂兰盆节”。我觉得,可以把它定位为佛教的孝亲节。
【知恩报恩,长养慈悲】
作为学佛人,孝亲也代表着感恩。因为有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我们才能得到宝贵人身。这种大恩大德,何以为报?
佛经中,还会把父母的概念扩大,比如《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除了父母恩,佛教又讲到国土恩、师长恩、众生恩。
我们今天纪念这个节日,不仅是一种形式,关键要知道这一天意味着什么,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要思维列祖列宗给我们的血脉传承、儒释道的文化传承,尤其是佛法智慧,让我们看清生命真相,从迷惑走向觉醒;思维让我们得以生存、成长的一切助缘,对这些恩情生起深深的感恩心。因为感恩,而能发心报恩,慈悲众生。
这是一种大孝,也是纪念孝亲节的意义所在。
摘自《盂兰盆节的大孝》
版权所有:济群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