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的造梦传奇,真正的电影OG

幼珊说影剧综 2023-01-19 20:02:00

小学的时候,逢年过节一大家子聚会,总是很难安静下来。

尤其是小朋友们凑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但是有一个场景,始终烙印在我成长的记忆里。

那一天的兄弟姐妹们都十分安静,没有人在你追我赶地打来打去。

大家老老实实坐成一排看电视,六公主正在播放《E.T》

最后自行车居然飞起来了,当时全屋的大人孩子都欢呼起来。

电影频道的评价很对,导演是造梦人;

斯皮尔伯格,就是最伟大的造梦人。

许多年以后,已经76岁的斯皮尔伯格把自己一生的造梦之旅拍成了故事。

用一部自传电影带我们一起回到了——他梦开始的地方。

IMDb和烂番茄评分都不错。

他将视线移至他的童年,他的成长,他的家人,还有陪伴他一生的热爱。

01

提到斯皮尔伯格,我们的脑子里一定会蹦出一大堆电影。

比如大名鼎鼎的《辛德勒的名单》;

或者是开创意义的《大白鲨》;

当然,还少不了《夺宝奇兵》;

或者《拯救大兵雷恩》;

还有一个游戏一场梦的《头号玩家》。

近30年来,中国观众记忆里最具代表性的美国电影,很多都出自斯皮尔伯格之手。

斯皮尔伯格从小就与胶片结缘,13岁就拿起摄像机拍他认为有趣的东西。

2017年有一部纪录片,有很多关于他童年的画面。

斯皮尔伯格很有拍电影的天赋,会把土放在小跷板上,让小伙伴跑过把尘土扬到空中。

在没有任何特效加持的情况下,制造枪林弹雨的画面。

为了学习更多拍摄技巧,他去得最多的地方之一是希区柯克的片场。

斯皮尔伯格在那里不停地问问题,有时惹恼了工作人员便被赶出去。

1968年,他获得了一位开光学仪器公司的富翁投资的10万美元。

拍摄了35毫米格式的短片《安培林》,该片在第二届亚特兰大影展上获奖。

随后他成功与环球电影公司签下了一份为期7年的导演合同,斯皮尔伯格由此辍学正式进入电影界。

而从年轻有为的小导演到扬名立万也并没有很久。

《大白鲨》享誉全球这一年,他年仅28岁。

从准备到拍摄,斯皮尔伯格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

比如没有像样的鲨鱼模型,预算有限,缺乏经验……

过去拍摄海洋题材的电影,一般会选择在内陆湖泊、影棚水箱或模型上拍摄。

但他坚持在大海上拍摄,这让事情变得复杂太多了。

因为大自然不会受你的控制,团队不懂潮汐,不懂风向,更加不懂自然取景和调色。

拍摄时间从原本的55天,延长到了155天,更长的工期意味着更难收回的成本。

最终,《大白鲨》预算超支100%,拍摄时间超过预期4倍。

当时,所有的媒体和从业人员都觉得这部片子会是一场灾难,会让投资方和整个拍摄团队血本无归。

结果,该片全球票房达4.7亿美元,打破影史票房纪录。

斯皮尔伯格凭借此片获得了第33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提名。

更夸张的是,影片的拍摄地马沙文雅岛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海边的鲨鱼一度成为了所有人的心理阴影,难以置信那玩意儿仅仅是几只简陋的鲨鱼道具。

因为道具不够逼真,斯皮尔伯格想到了可以用“鲨鱼的第一视角”进行拍摄,却意外增加了恐怖感和压迫感。

《大白鲨》让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一夜之间响彻好莱坞。

此后,他的星途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1977年,拍摄了科幻电影《第三类接触》,并获得了第35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双提名。

1979年,执导了战争喜剧片《一九四一》。

1981年,动作冒险电影《夺宝奇兵》上映。

斯皮尔伯格又获得了第39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提名。

1982年,科幻家庭电影《外星人E.T.》上映,该片全球票房达7.92亿美元。

并获得了第40届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影片。

此后,他又执导了《夺宝奇兵》2和3;

担任《回到未来》123的制片人。

直到1993年,又一部载入史册的电影上映了——《侏罗纪公园》在全球票房累计9.14亿美元。

他用6000多万美元的成本,创造出一个神奇而逼真的恐龙世界,并迅速掀起一场恐龙热。

同年,战争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获得了第51届金球奖,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斯皮尔伯格则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双料最佳导演奖。

他用实力证明自己可不是只会拍鲨鱼、恐龙、外星人……

采用黑白底片与手提式摄影机拍摄,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的惨剧搬上了银幕。

《拯救大兵瑞恩》《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猫鼠游戏》《幸福终点站》《西区故事》《圆梦巨人》……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斯皮尔伯格仅在两年内就执导了《华盛顿邮报》和《头号玩家》两部风格大相径庭的电影。

除了执导,他也参与制片了很多知名电影。

一次又一次刷新着票房记录,又一次一次的站在奥斯卡的舞台上。

有人说彩蛋满满的《头号玩家》,是斯皮尔伯格对年轻一代的讨好。

其实这位年逾古稀的老爷子,从来都没有长大过。

我曾翻阅过斯皮尔伯格的传记,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其实我不是很清楚成为大人是什么感觉。”

确实,一个人长大需要经受挫折的,

而他的人生,似乎确实没什么挫折。

02

1946年12月,斯皮尔伯格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一户犹太人家庭。

在他幼时记忆里,家庭生活就是随着父亲的工作变动而不停搬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斯皮尔伯格父子⬆️

不断地搬家没有“孟母三迁”带来的收益,而是会让孩子变得孤独而敏感。

他交不到朋友,每到一个新环境与同龄人相处,刚熟知,便失联。

摄像机是他最好的玩具与朋友。

在一次《卫报》的采访中,斯皮尔伯格说:“与其交朋友、去喷泉,我更愿意回家写我的剧本,剪我的片子。我几乎是被孤立的,但我有一个极度痴迷的爱好:不去朋友家,从学校径自回家,然后去到卧室和我的小剪辑机待在一起。”

上初中时,斯皮尔伯格发现父母的关系不太对劲。

“有一天我看到爸爸崩溃了,我以前从没看到我爸爸哭。我就站在厨房,愤怒地觉得他不是个男人,哭得像个小孩一样。

然后我用我最大声音喊他“爱哭鬼” ,我一直喊“爱哭鬼”……”

这一幕,被他完整地放进了电影。

斯皮尔伯格的父亲离开了。

他的妈妈从一个快乐享受生活的小女人,变得郁郁寡欢。

电影成了斯皮尔伯格释放情感的唯一途径。

他从积极的一面改写了这个《E.T.外星人》的故事:

外星人进入男主角的生活,填满了一个孤独孩子的心。

他一直以为离婚是父亲的错,但母亲在多年后告诉他,只是因为她愚蠢地爱上了另外一个朋友。

斯皮尔伯格感到羞愧,他从未听过父亲的倾诉。

而更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的父母在40年后言归于好,再次爱上对方。

电影伴随斯皮尔伯格的成功之路,也伴随他的童年。

陪伴他度过了孤独和敏感的幼年时期;

失意又迷茫的单亲时期;

又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期,

最后他终于与父亲母亲和解。

所以《造梦之家》中,男孩萨米的故事也是从一场电影开始。

1951年1月,萨米在父母的陪伴下第一次走进电影院。

一开始他是排斥的,影院巨大的荧幕和漆黑的环境让他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

但是父亲还在乐此不疲地讲解电影的原理和神奇之处。

很显然,萨米根本听不懂这些天马行空的东西。

母亲的话好像更有作用一点。

这部电影中,男主用轿车挡火车并连人带车被撞飞。

萨米一方面被吓得不轻,另一方面也被电影的造梦术深深吸引,欲罢不能。

从这一刻开始,父母就近乎是一路欢呼着,用尽全力将他护送到了这个行业的门口。

为了满足孩子的爱好,做工程师的父亲伯特不惜兼职修电视赚外快,重金购入胶片机;

热爱艺术的母亲米齐,永远闪烁双眼从不加以斥责,不论做的事情多么幼稚,都温柔称赞他;

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孩子,米齐放弃电视台工作的梦想,潜心满足孩子的一切创造力。

这种“创作自由”的家庭环境,

让萨米获得了最初的导演经验;

而他遇到的最大困难,大概就是转学后的恶霸同学了,最终也因为萨米的摄影技术,而主动破除嫌隙;

仿佛萨米的美梦从触碰到电影的那一刻起,就在一帆风顺地行进着。

所以,豆瓣的热门评论是这样的:

我只能说,或许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才配谈“造梦”吧。

03

因工作原因,父亲伯特被通用电气公司录取。

萨米一家人驱车搬到亚利桑那州,定居在凤凰城。

中学时代的萨米不再只拍家人,开始跟小伙伴们一起租赁道具,拍起了更像样的片子。

获得了机会给同学和老师们播放,并获得了一致的赞赏。

然而,在一次全家露营的拍摄过程中,萨米发现了母亲的秘密。

这个看似和谐而富足的中产家庭,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常年对于梦想的压抑和面对直男父亲的不理解,使得理想主义的母亲米齐把感情寄托在了别处——父亲的朋友本尼叔叔。

手握着自己最钟爱的摄像机,却拍下了妈妈最令人不齿的一面。

萨米一帧一帧地反复确认,母亲与本尼叔叔之间的眼神,绝对是充满爱意的。

这种爱超越了友谊,是一种越界的情感投入。

萨米对着内疚的母亲说:

“我不会告诉别人的。”

正如小时候母亲独自带着萨米进行火车实验摄录时说的:“这是你我之间的秘密电影。”

此后,萨米卖掉了自己的摄像机,

远离了父亲的朋友本尼叔叔,

举家搬迁到了加利福尼亚,

但是一家人的快乐也丢失了很多。

母亲一直在道德观念与欲望的夹击中撕扯着。

她决定为了孩子继续与伯特生活下去,决定以后一心只扑在家庭中。

她养了一只猴子安慰自己,还取名为「本尼」,这一切萨米和父亲都看在眼里。

不擅长学校社团活动的萨米,也根本无法融入新学校的生活。

他不愿意再次举起摄像机,整个人都萎靡不振闷闷不乐,排球队的学生还在不停地骚扰和霸凌他。

萨米开始埋怨父亲,他认为是父亲致使一家人失去了往日的快乐。

母亲变得神经兮兮,自己也总是被同学欺负。

不过我也没搞清楚父亲到底做错了什么,他只是跳槽到了全球顶尖的公司。

赚得比以前更多了,并且不再收留一个给自己戴了绿帽子的男人。

这可真的是我们平平无奇的普通家庭难以理解的困扰和烦恼啊~

一阵激烈的争吵过后,母亲终于舍弃了这个家。

父母的婚姻最终走向破裂,母亲还是投入了本尼的怀抱。

美其名曰本尼更懂她的浪漫和文艺,其实仅仅是因为丈夫承担了生活的琐碎和经济压力啊。

丈夫当然不如蹭吃蹭喝的本尼叔叔浪漫。

结局当然还是好的,萨米重新找回了拍电影的乐趣。

获得了一份单纯美好的初恋,解决了自己与学校恶霸之间的冲突。

最惨的只有萨米的父亲。

看到后期我有点儿生气了,父亲真的是个冤大头。

他那么努力地让一家人过着富足的生活,给予妻子和孩子最大的包容与爱。

最终竟然还不被家人理解,原因是无法满足妻子那“该死”的艺术细胞。

很多人说斯皮尔伯格不想再取悦观众了。

这部电影确实没有取悦观众,可以说是展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导演的凡尔赛富二代生活。

电影营造的「艰难感」实在太过于轻松了。

尾声,萨米成功应聘到电视台工作,被传奇大导演约翰·福特(大卫·林奇客串)启迪,正式开始了精彩而漫长的电影之路。

斯皮尔伯格的人生真的如此,只能用得心应手得和令人艳羡来形容。

他从小就拥有最昂贵的摄影机和剪辑台;

家人、同学、老师都是他的演员和观众;

就连大学辍学,父亲都没有做任何的指责;

他甚至有两个父亲,

连母亲的出轨对象都把他视如己出;

20多岁就成了好莱坞受人尊重的大导演;

他一生都一直在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除了天选之子,我想不出其他的词汇。

《造梦之家》这个名字取得好啊,我们也只有羡慕的份儿。

0 阅读:8
幼珊说影剧综

幼珊说影剧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