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止中国企业!三星硬气关厂撤离印度,被要求补缴6.01亿美元

史海小记 2025-04-02 09:36:00

印度,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市场潜力,吸引全球企业竞相入驻。

韩国巨头三星,多年前便怀揣壮志踏入印度市场,期望一展宏图。

可谁能料到,从工厂罢工,到被印度政府追缴6.01亿美元的巨额税款,三星在印度的发展举步维艰。

然而,三星的遭遇却并非个例。

那么,还有哪些企业在印度市场遭遇了这种对待?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

三星在印度

1995年,三星毅然踏入印度这片土地,成为最早进入印度的韩国大企业之一。

在手机领域,三星凭借其丰富的产品线、先进的技术和品牌影响力,迅速收获了大量用户。

从入门级的功能机到高端旗舰智能手机,三星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市场份额一路高歌猛进。

在家电领域,三星同样成绩斐然。

无论是智能电视、冰箱还是洗衣机,三星的产品凭借其时尚的外观、稳定的性能和智能化的功能,迅速赢得了印度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

三星还积极在印度建立生产基地,其中位于诺伊达的工厂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工厂之一,每年可生产1亿部手机。

此外,三星航还不断完善在印度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在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等城市开设了众多体验店和专卖店,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售后保障,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对三星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然而,平静的湖面下往往暗藏着汹涌的波涛。

罢工潮起,危机降临

2023年9月9日,三星电子位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附近的Sriperumbudur工厂,超过1000名工人开始了他们的抗议行动。

而工人们提出的一系列诉求,令三星管理层瞠目结舌。

工人们要求在未来三年内将工资上涨100%。

然而,三星方面支付给金奈工厂全职制造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当地其他公司雇用类似工人平均月薪的1.8倍,并且员工还有资格获得加班费和其他津贴。

不仅如此,工人们还呼吁将目前每周工作六天共48小时的工作时间,减少至五天共35小时。

工人们抱怨,他们承受着巨大压力,工作强度过高,身体和精神都不堪重负。

而三星则坚称,他们提供的工作环境确保了最高标准的健康、安全和福利。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工人们还提出了职位“世袭”的要求。

面对工人的罢工和诉求,三星起初试图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三星还提出了一份和解方案,包括提供5000卢比(约420元人民币)的奖金、更多配备空调的巴士、多样化的餐厅菜单,以及24美元的生育奖励金。

然而,支持罢工的工会组织“印度工会中心”拒绝了这项协议,理由是协议未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

随着谈判的破裂,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升级,而这场罢工持续了近两个月,对三星在印度的生产和运营造成了严重影响。

就在三星还未从罢工事件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时,一场更大的危机悄然降临——印度政府下达的巨额税务罚单。

2024年3月25日,印度政府下令三星电子及其在印度的高管补缴6.01亿美元的税款和罚款,原因是三星电子逃避关键电信设备的进口关税。

这巨额罚单对于三星在印度的业务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三星去年在印度市场赚取的净利润为9.55亿美元,此次追征金额占据了其相当大的比例,严重影响了三星在印度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

前赴后继的“受害者”

三星并非印度市场“特殊待遇”的唯一承受者,众多企业在此之前就已饱尝艰辛。

以小米为例,自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后,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迅速打开局面,一度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市场份额名列前茅。

然而,从2020年开始,随着中印边境局势的变化,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态度急转直下,小米首当其冲。

印度执法机构以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冻结了小米印度公司555.1亿卢比(约合48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指控小米通过向国外实体支付版税的方式非法汇款。

尽管小米坚称自身在印度的业务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但这笔巨额资金的冻结仍给小米在印度的运营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和经营困境,严重影响了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发展节奏。

与此同时,受到波及的还有vivo、OPPO等各种中国企业。

这些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的遭遇,让它们自身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经营困境。

除了中国企业,欧美企业在印度市场同样未能逃脱折戟沉沙的命运。

福特汽车在印度的发展堪称一部“血泪史”。

1995年,福特满怀期待地进入印度市场,在25年的时间里累计投资超过20亿美元,先后在金奈和萨南德建立了工厂。

然而,现实却给了福特沉重的打击。

由于印度市场对汽车的需求与福特的产品定位存在偏差,福特的车型在印度市场销量始终不佳。

同时,印度本土汽车品牌如玛鲁蒂铃木凭借对本地市场的深刻理解和低价策略,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福特的市场占有率被不断挤压,最低时仅剩下1.42%。

长期的销量低迷导致福特在印度市场持续亏损,据统计,过去十年间福特在印度的累计亏损超过20亿美元。

2021年,福特无奈宣布将停止在印度生产汽车,关闭在印度的两家工厂,裁员约4000人,并预计为此支付高达20亿美元的特殊项目支出。

除了汽车行业,科技领域的网飞也在印度市场遭遇了滑铁卢。

网飞作为全球知名的流媒体服务提供商,在进入印度市场时,凭借丰富的影视内容和先进的流媒体技术,吸引了不少印度用户。

然而,印度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印度本土的流媒体服务提供商,凭借对印度本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大量的本土内容资源,迅速在印度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此外,印度政府对数字媒体行业的监管政策也在不断变化,这给网飞在印度的运营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政策环境,网飞在印度市场的发展举步维艰,用户增长缓慢,市场份额难以扩大。

那么, 印度究竟为什么非要针对这些外国企业呢?

印度“薅羊毛”背后

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改善国内的发展状况。

然而,印度长期存在财政赤字问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印度在过去几年的财政赤字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使得印度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通过对外资企业进行罚款,印度政府可以在短期内获得一笔可观的财政收入,从而缓解财政紧张的局面。

而且,印度政府大力推行“印度制造”战略,旨在提升本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实现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监管手段,以保护本土产业的发展。

印度对许多进口商品设置了高额关税,使得外国商品在印度市场的价格相对较高,从而降低了其在印度市场的竞争力。

通过对这些在印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外资企业施加压力,印度政府可以为本土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推动本土产业的发展。

总结

印度若想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改善营商环境刻不容缓。

一个公平、透明、稳定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石。

只有这样,印度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否则,印度可能会因小失大,失去众多外资企业的信任与支持,陷入经济发展的困境。

0 阅读:103
史海小记

史海小记

史海遨游,古今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