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榻榻米我用鞋踩过,记得拿抹布擦干净。”
这是一位14岁女孩在跳下高楼前对父母最后的叮嘱。
(女孩自杀前的最后一句话)
2021年8月,这名女孩选择用自杀悄无声息的了结生命,她的遗书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引起无数人的感慨和叹息。
一时间,关于“好学生心态”的话题冲上热搜,越来越多青年站出来分享自己或身边同伴正在面临的压力。
这名女孩为何自杀?“好学生心态”又是怎样压垮一代孩子的呢?
学习成绩优异,内心痛苦不堪
2021年8月中旬前后,一位14岁的女孩从高楼跃下,结束了自己刚刚开篇的年轻人生。
无名,无姓。
女孩的隐私受到了良好保护,只有离别前留下的信件被公开在网络上。从这封遗书里,我们或许能窥见几分她自杀的真实原因。
(亲戚的微信聊天记录)
女孩的成绩优异,是同学们眼中典型的“好学生”。然而,父母严厉的管教却令她难以喘息。
“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女孩在言语中流露出浓浓的绝望感,她无法达到父母心里“完美女儿”的标准,而人后的种种辱骂更令自己不堪忍受。
女孩经常被打,原因多种多样。
她说,数据线抽在小腿上最疼,然后是胳膊,背上还好。
很难想象,父母的“高压式教育”究竟给她带来了多大痛苦。
未来无望,选择轻生
在遗书里,女孩妥帖的交代好所有后事。
她将自己过年拿到的三万块压岁钱全部放在书桌上,把微信余额也转给父母,并请家人们拿出一部分给小朋友买糖果。
女孩强调,自己从学校借了三本书还没有还,请父母一定帮忙带回去,也感谢所有的老师和朋友。
最后,女孩叮嘱家人无需伤心,去把自己还没结束的羽毛球课消耗完,多多关注身体健康,千万别下来烦她。
(女孩的部分遗书)
女孩坦言,自己太懦弱了,不敢面对下一次语文六十分、数学七十分、英语八十分,就此离开也蛮好的。
她反复强调,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毁掉她的童年,你们已经毁了我,请善待弟弟,收起这种伤害。
女孩懂事的让人心疼:“我不会死在家里,把这儿变成凶宅。”于是,她踩着自己房间里的榻榻米爬上窗台,毫无留恋地纵身跃下。
遗书结尾,女孩轻飘飘的说:“反省这件事,就留给岁月好了。”
“好学生心态”引人深思
很难想象,一位十几岁的孩子,用了多大勇气才能做出这个坚定又残酷的选择。
在本起沉重的跳楼事件中,最令人心疼的莫过于女孩本身。
然而,当她留下遗书、对话自我、回首过去时,却没有将激烈的情感或怨怼付诸笔尖。
女孩始终以平淡冷静的口吻叙述,如同置身于外的旁观者,描绘着七零八碎的生活。
她细心的为身边所有人做好安排与打算,却唯独没给予自己更多的爱。就好像女孩在留下这封信之前,便死过一回了。
此事件背后的“好学生心态”,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所谓“好学生心态”,就是一直按照他人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却完全忽略了自己对放松、娱乐等需求。
他们会理所当然的以为,不做到最完美,无法获得来自别人的极高评价,自己就失去了价值。
然而,这并非人们本身的问题。造成“好学生心态”最大的原因,多半是父母、环境、教育。
受到“好学生心态”影响的孩子并非个例。
据国家卫生委统计,在他们随机抽样调查的10635名学生中,认真考虑过自杀的占14.49%,有过明确自杀计划的占8.47%,有过自杀行为的占2.64%。
也就是说,每七个中国青少年里,就有一名真的出现过自杀念头 ; 每五十个中国青少年里,就有一名真的实施过自杀行为。
如此恐怖的比例,令人毛骨悚然。我们确实需要反思,高压教育政策下的孩子们,究竟承受了多少?
如何摆脱“好学生心态”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好学生”是父辈们一向倡导的概念,然而它真的对吗?
上一代人所看重的“优良品质”,反而成为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按部就班完成所有任务,对父母老师言听计从,这样的成长轨迹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只会造成无意义的压力和内卷,甚至引发极端现象。
站在家长的角度,请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学习并非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细腻的情感、坚强的品格、善良的内心,都是社会所需。
从自身出发,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摆脱“好学生心态”?
未经审视的崇高背后是枷锁,不曾反思的远方背后是谎言。当代年轻人的痛苦和无奈,大多来源于对“普世价值”权威的绝对服从。
当我们遵从他人价值评估体系时,也就接受了外在的社会机制。因此,首先要做是明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坚定内心的力量。
我们应该把“好学生”的标准悬挂起来。它的意志需要再追问,它的内涵需要再体察。一切观念都不该当成真相简单接受。
然后去历练,你要尝试、穿越,切切实实站到现场。由此,就可以把自己作为主人,获得独一无二的个体价值。
“好学生”,不能成为定义我们生活的方法论,年轻人更应该从现实中体察领悟,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结语
年轻人,是正在准备羽化蜕变的群体。身处一个理想被制造的时代,“好学生”无法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我们应该去找寻和顺应自己的内在力量,让其它能量作为附加,这样就不会被外界所主宰。
请勇敢的进入现实,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愿我们如旷野最自由的风,无拘无束,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没上热搜的遗书,谁“逼”死了14岁的少女?》 澎湃新闻,20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