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女子“卖身葬父”,为何不自己挖坑埋了?原因让人泪目

长风文 2024-10-27 04:11:37

在古装影视剧和古代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场景。

大街之上,一名弱女子楚楚可怜地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卖身葬父”四个大字。

她面容憔悴,眼中满是哀伤与绝望,周围人来人往,不时投来怜悯或好奇的目光。

这个场景似乎已经成为了古代社会底层民众悲惨生活的一个典型写照。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的脑海中或许会产生一个疑问:

古代人口相对并不多,到处都是山林荒地,为什么这些女子非要卖身才能葬亲人呢?难道就不能自己挖个坑把亲人埋了吗?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诸多让人泪目的原因。

首先是深入人心的孝道文化。

自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在社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中,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等是最为主要的部分。

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孝行被视为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人一旦做了什么不孝的事,传出去后果很严重,不仅会受到周围人的谴责,自己前途都甚至会受到影响。

而在侍死如侍生的年代,父母死后若是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妥善安葬父母,那就是不孝、无德、无理之人,在那个以家族和社会舆论为主要道德评判依据的时代就社死了。

所以为了尽孝,为了不被社会所不容,即便面临绝境,也不会选择潦草埋葬父亲,而是宁愿卖身换取钱财,来为父亲举办一场符合孝道标准的葬礼。

其次封建迷信思想。

在古代人的观念中,“死者为大”,亲人去世后必须要“入土为安”,后代要表现孝心办一场葬礼,那是有有着一系列严格的流程。

入殓、停灵到出殡、下葬等,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仪式和讲究,这才能体现出对逝者的敬重和对死亡的敬畏的体现。

彷佛葬礼举办的越风光越隆重,就越能表现出这家后人的孝心。

如果简化这些流程或者随意埋葬亲人,可能会给逝者带来不安,在九泉之下也会受苦受难,同时也会给生者带来厄运。

可丧葬流程这些哪一项不是要费钱。

这就要说到贫富差距这一点了。

封建经济的结构决定了财富和资源的分配极度不均衡。贵族、豪门和富户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资源,过着奢华的生活;

而底层的老百姓则一直处于贫困之中,生活十分艰难,他们承受不了任何额外的经济打击。

当家庭的支柱——父亲去世后,整个家庭就像失去了顶梁柱,对于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董永一个大男子遇见这样的事,都没辙,只好到街上去卖身葬父。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多少生存技能的女子,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必将更加无助。

没有经济来源的她们,根本无法承担丧葬所需的费用。所以她们只能向他人求助,而卖身则是一种最直接、最无奈的求助方式。

毕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没有土地。

在古代,底层百姓大多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只能租种地主家的土地来养家糊口。

土地对于地主来说是重要的财富来源,他们不会轻易让别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埋葬死人,除非能得到一定的好处。

就像朱元璋小时候,他家就是租种地主刘德的土地。那年遭灾家中亲人去世,朱元璋和哥哥因无法料理后事,便上门求着地主刘德给一块土地来埋葬家人,就遭到了对方的无情拒绝。

女子在这种情况下更是无能为力,没有土地,又没有钱去购买墓地,为了让父亲能够入土为安,她们只能选择卖身。

通过给别人为奴为婢的代价,来给逝去的先人换取一块安身之地。

还有就是人死不能复生,但生者的生活还要继续,女子卖身时如果遇见好心人,那她接下来的生存就能托底了,不至于流落街头。

总之古代女子“卖身葬父”这一现象背后,不是因为这些人愚蠢,而是古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多多方面造成的无奈之举。

这件事反映出了女子孝顺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古代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和无奈。

0 阅读:60

长风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