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中国永远不可能超越美国。”美国总统拜登在告别外交政策演讲中这番掷地有声的表态,既像是在给支持者打气,又像是在安抚自己的焦虑。
在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的前夕,拜登站在美国国务院的讲台上,大谈自己的外交遗产。他毫不掩饰对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的批评,甚至在提到中国时语气格外笃定。他声称,美国在中美竞争中已稳操胜券,“只要我们投资自己,保护技术和工人,中国就永远追不上我们。”然而,这样的言辞却被许多人解读为情绪化宣泄,缺乏实质数据支撑。一些西方网民直言,这是“最大的自我安慰”。
与拜登的宣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经济表现。2024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9%,达到3.58万亿美元;进口总额增长1.1%,贸易顺差更是突破9900亿美元。这些数字清晰地表明,无论外界如何唱衰,中国的经济依旧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最具标志性的是芯片产业的突破。得益于多年的自主研发,中国芯片出口额首次超过手机,达到1595亿美元。不仅如此,电动汽车行业也大放异彩,中国稳稳坐上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的宝座。这一切无不说明,美国的制裁非但没有“封锁”中国,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从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战已经持续七年。起初,美国对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打击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拜登上台后,又加码实施“脱钩”战略和“小院高墙”政策,尤其是在芯片领域,力图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然而,事与愿违,这些措施并没有让中国放缓脚步,反而让中国意识到自主创新的迫切性。
过去几年,中国顶住了外部压力,成功在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而美国呢?一边面临高通胀的困扰,一边还得应对内部分裂的政治局面。拜登所谓的“成功战略”,究竟是打赢了中国,还是给自己添了堵,答案似乎一目了然。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拜登高调宣称美国“遏制中国”的同时,洛杉矶因大火陷入混乱,而中国却展示了先进的喷气式灭火飞机。这种画面上的鲜明反差,不禁让人质疑,究竟是谁在解决实际问题,谁又在沉迷政治修辞?
中国的发展模式不是为了超越谁,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强大。对美国而言,与其沉迷于“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执念,不如思考如何通过合作与对话寻找新的平衡点。这样或许才能真正化解焦虑,找到共赢的可能性。
拜登的言论传到中国,外交部迅速给出了回应。发言人态度冷静,话却不乏锋芒。他表示,中美关系的起伏虽然明显,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过去四年总体保持了稳定。这番话看似在“给面子”,实则有深意:中美关系之所以没有彻底失控,显然不是美方单方面的功劳。
接着,外交部发言人直接反驳了拜登的判断。他指出,中国的发展目标从来不是为了超越谁,而是为了让14亿中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中方强调,如果美国无法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也会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这种表态,既有理有据,也不失分寸。
更有趣的是,中方在回应中提到了一件旧事——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南美洲的最后一次会晤。那次会晤,中方提出了“和平竞争”“合作共赢”的主张,希望双方能在竞争中找到平衡。可惜,从拜登的态度来看,美方似乎并没有听进去。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美国的实力。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军事、科技、金融等领域的领先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但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和焦虑才会越来越明显。从拜登的言辞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种复杂的情绪。
接下来,中国要面对的,将是特朗普新政府的上台。可以预见,中美关系的挑战不会减轻,甚至可能变得更加棘手。但对于中国来说,这并不是坏事。与其被外部环境牵着鼻子走,不如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改革开放,继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外部压力反而会成为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