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以为瘦就是健康,尤其是上了年纪后,体重轻反倒成了某种“优点”。
但事实刚好老年人如果体重过轻,反而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比如容易摔倒骨折、免疫力下降、甚至影响大脑功能。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变瘦?又该怎么科学地把体重提上来?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并告诉你5种健康又有效的增重方法。

有些老人明明饭量不小,但体重就是上不去。
问题不在吃得多少,而在营养吸收效率。随着年龄增长,胃肠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减少、酶活性下降,这些都会让食物在肠道里的消化吸收变差。
尤其是蛋白质和脂肪,很多老年人根本消化不完全,营养自然也就跟不上。
牙齿松动、咀嚼困难、味觉减退,也让老年人逐渐对食物失去兴趣,吃的种类越来越单调,营养摄入变得不全面,慢慢形成“隐形营养不良”——人看着还精神,但体重慢慢往下掉,肌肉一天天在流失。

体重偏轻不只是脂肪少,更重要的问题是肌肉流失。肌肉是“代谢的引擎”,肌肉少了,新陈代谢变慢,体力下降,连走路都容易累。
更严重的是,肌肉少还会影响呼吸功能、抵抗力,甚至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方式,让治疗变得更复杂。
体重过轻的老年人,骨密度也可能不达标,一摔就骨折,恢复时间长,开刀风险高。
很多老人就是因为体重低、营养差,一次骨折后长期卧床,从此身体每况愈下。

很多老年人不知从哪听来说“吃油不好”,结果餐餐都清淡得像白水煮青菜。适量的脂肪是增重的关键,而不是敌人。
建议在原本饮食的基础上,每天额外增加200千卡左右的热量,比如早饭多一杯牛奶、一小把坚果,午饭多一勺橄榄油拌菜,晚饭加一小碗南瓜粥。
这200大卡别看不多,但长期坚持下来,一个月就能增加0.5~1公斤体重,而且不会给消化系统增加太大负担。

增重一定要长肌肉,而肌肉需要蛋白质。
问题是,很多老人牙齿不好,嚼不动红肉,再加上消化能力弱,吃再多也吸收不了。
关键在于选择“高质量蛋白”,比如鸡蛋、豆腐、牛奶、鱼肉和酸奶。这些食物既好咀嚼,又容易消化吸收。
尤其是早餐和晚饭前后,可以加一杯牛奶或酸奶,有助于夜间肌肉合成。
建议每天摄入1.2~1.5克蛋白质/公斤体重。
一个体重50公斤的老人,每天就要吃到60~75克蛋白质,才能帮助增重增肌。

很多老人习惯早饭吃点稀饭、午饭随便凑合、晚饭又吃得清淡,结果一天吃进去的热量远远不足。
想要健康增重,除了三餐规律,还得加两三顿小点心。

比如上午十点来一杯豆浆加全麦饼干,下午三点吃点香蕉或一小碗红枣银耳羹,晚上睡前来点温牛奶加燕麦。
这些“小餐”不但补充热量,还能稳定血糖,防止夜间低血糖或失眠。
但要注意,小餐不是零食,不是糖果饼干,而是营养密度高、容易消化的“软食”。

很多人一听“运动”,就觉得和增重是对立的。但适当的运动反而能促进食欲、增强代谢、增加肌肉量。
尤其是一些有氧+抗阻的轻度锻炼,比如散步后做几组坐立训练,或者用矿泉水瓶做简单的哑铃练习。
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的轻运动,就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摄入的蛋白质和热量,让体重“长得结实”,不是光长脂肪,而是肌肉和力量。

有些老年人不是不想吃,而是根本没胃口,甚至对吃饭产生抗拒。
这种情况,很多时候不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而是情绪、心理状态以及慢性疾病在背后作祟。
比如长期抑郁、焦虑,或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表现,常常会以“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作为首发症状。
还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炎症等疾病,也会让身体“偷偷燃烧”热量,导致不明原因消瘦。
这种时候,单靠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需要专业医生介入,查清根本原因,必要时配合药物或心理干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重下降的问题。

老年人不是越瘦越健康,体重偏轻很可能是身体在“透支”营养和肌肉。
通过每天多摄入200千卡热量、补充高质量蛋白质、规律三餐加小食、适当运动,还有关注情绪和潜在疾病这5个方法,能帮助老年人更健康、更安全地把体重提起来。
增重不是为了“胖”,而是为了让身体更有底气,对抗衰老、守住健康底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晓晔,潘慧,许樟荣.老年人群体重变化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3):325-329.
[2]李春梅,李娜.老年人营养不良的识别与干预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7):584-588.
[3]吴瑛,张钰,张思.老年肌少症的营养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3,31(2):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