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重温之《阿普三部曲》:印度版《活着》

影视在左 2024-10-11 21:46:53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有时,也不尽然。

每次看《阿普三部曲》(萨蒂亚吉特·雷伊执导的系列电影),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余华的《活着》(包括张艺谋拍摄的同名电影)。

两个不同国度的备受苦难的文艺作品的形象,莫名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

这里并不是要比较他们两人中谁的苦难更深重一些,比较苦难本身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只是想说,人类社会终究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无论在哪个国度,在围绕生活这个主题上,不幸之人的基本需要是那么简单——不过是衣食无忧,健康平安,但这些基本的需求又那么难以被成全。

《阿普三部曲》的主角是一个名叫“阿普”的人,《活着》的主人公是“福贵”。

无论从哪个角度,阿普和福贵都不算被命运厚待的人。两个角色,在各自的故事中,都有各自的时代背景,也有各自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阿普三部曲》:一个孩子大半生的苦难和失去

阿普的苦难始于他出生的那一刻,延续到他的中年时代,虽然阿普心中装着才华和自由翱翔的梦想,但生活对他的禁锢让他不得不长时间在流浪中迷惘。

阿普出生于印度一个贫困的农村,父母带着姐姐、姑婆和他,一家五口住在四面破洞的祖屋里。虽然父亲整日外出工作,但是家中一日两餐都没有着落。

姑婆在郊外去世后,阿普唯一的姐姐在他年幼的时候因为高烧去世,之后没几年,阿普的父亲也因为疾病撒手人寰,孤苦无依的阿普和母亲寄居到一个亲戚家中。

日子依旧艰难,但是阿普一边上学,一边干起祖传的祭司工作的阿普开始成为母亲的好帮手。后来,学业优秀的阿普获得了用奖学金上大学的机会,他开始走出了限制他的贫困乡村。只是,苦难并没有放过他。阿普一生操劳的母亲,在他读到大二的时候,因病去世。一无所有的阿普办完母亲的丧事后放弃了大学,开始了边写作边四处打工度日的生活。

本打算孤身一人度过一生的阿普,因为大学好友的婚礼邀请,误打误撞地娶到了一个富庶人家的女儿。妻子不仅没有嫌弃他的一无所有,还十分欣赏他的文学才华,跟他一起过起了贫穷但幸福的日子。

直到不幸再次降临,妻子因为难产去世,阿普的生活彻底陷入了坍塌,他心中关于文学、关于诗歌的梦想也开始破碎。因为害怕见到儿子就忍不住思念妻子的剧痛,阿普选择用流浪的方式逃避着自己的人生与身为人父的责任。

在儿子五岁那年,大学好友骂醒了浑浑噩噩的阿普,他最终去妻子的老家与儿子相认。影片将阿普的故事暂停在阿普父子俩约定开启新生活的笑脸中。

这不一定是阿普人生的终局,但可能是对阿普人生的最好祝福。

《活着》:一个老人一辈子的向死而生

福贵的苦难始于他败家之后的成年时代,延续了他的一生,福贵看似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和梦想,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活着的希望,尽管那希望并不迫切,更像是尊重生命本能的一种斗争。结果是,福贵没有被接连不断的命运重击压垮,成为始终活着的斗士和英雄。生命只有一次,福贵没有去参悟太多的大道理,但他用一生尊重了生命。

在福贵的青少年时代,他拥有过很多,比如普通人眼中的财富权势,但很快因为作孽败家失去了那些。

福贵此后的人生还在不断失去:先是失去父亲;再是因为战乱被拉了壮丁失去了自己的人身自由也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人到中年后又失去了儿子;老年时,先后失去了女儿、妻子、女婿;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为了抢收1亩半棉花,福贵又失去了与他相依为命的外孙。

在失去这些至亲至爱之人的时候,日常生活的艰辛苦楚更是家常便饭。但是福贵始终坚强地活着,并且拯救了一头待宰的老黄牛与他一起艰难度日。

看《活着》,我至今弄不清一件事:没有被苦难击垮的福贵,是在用活着与命运做最顽强的抗争,还是把活着看成对命运最通透的顺从。

当然,余华的小说《活着》本身的意义远远不止于袒露一个人承受的苦难与摧残,更不止于“人是为活着而活着”的抗争。

每个人都只能完整经历自己的人生,但是文学艺术作品能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人世间,甚至给人向上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不管怎样,《活着》都是一部值得低谷期的每一个人认真品读的著作,《阿普三部曲》也是值得失落痛苦之人认真观看的电影作品。

0 阅读:4

影视在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