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后再无圣诞节!有的只是先烈为我们换来的美好生活

雨后初晴色 2025-01-09 10:38:02

一波"长津湖战役胜利与圣诞节"的话题突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不少人说,"长津湖战役后再无圣诞节",因为74年前的12月24日正是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胜利的日子。

那个寒冷的冬天,在零下40度的极端环境下,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创造了历史奇迹。"冰雕连"的故事让每个中国人都为之动容。120多名志愿军战士遵从指挥,静静潜伏等待战机,最终整个连队全部冻成冰雕,却依然保持着战斗姿态。

86岁的周全弟就是"冰雕连"的幸存者。那年他不到16岁,卧雪三天三夜,因严重冻伤失去四肢。战友王德云的回忆更让人心惊:有战士脚冻肿了,干脆脱了鞋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跑,有的战士又冷又饿,只能抓把雪往肚子里咽。

柴静在一期节目中采访了"韩战"战俘问题专家常成教授。让人意外的是,这期节目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那些曾经当过战俘的战士。这些人在战争中经历了更为复杂的困境,他们的存在打破了我们对历史非黑即白的认知。

在经过一个曲折又残酷的决策过程后,一部分选择了回国,另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国外。直到今天,战争三方对此事仍有不同的叙述。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年代里的每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超出常人想象的艰难抉择。

回看这场网络热议,为何今年的圣诞节突然和长津湖战役产生了强关联?这种关联的突然出现,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某种焦虑情绪的集中爆发。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两者从未发生过如此强烈的联系。

网友们的讨论也呈现出明显的对立。"这算不算矫枉过正?"有人质疑。"过不过节是个人选择,但历史必须铭记",理性声音也不少。更多的评论集中在文化认同与历史记忆是否冲突这个话题上。

在面对外部压力和不确定性时,人们往往会本能地寻找历史上的相似时刻,试图从中获得某种心理支撑。长津湖战役因其特殊的历史意义,自然成为了这样一个精神锚点。

历史记忆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关注。12月24日不是平安夜,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取得胜利的日子,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铭记。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强调的,这个日子承载着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

实际上在国内,大多数人过节日更多是为了享受节日的氛围和美食。一位年轻人说:"我喜欢节日,因为喜欢节日里的装饰和甜品。"这种文化消费现象,与其说是崇洋媚外,不如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翻开历史,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就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国际化都市。各国商人、僧人在这里经商、传教,外国人甚至可以在朝廷任职。这种开放和包容,恰恰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文化自信。

常成教授在采访中说:"希望人们能够体会当时历史的复杂性,也能够体会这些普通人在战争中面临的抉择。假如有一天,我们也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形,可以做得更好吗?"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

就像一位学者所说:如果你看到对某事的评价全是好的,那其中必有谎言;如果评价全是坏的,其中同样有谎言。因为世界是复杂的,任何非此即彼的简单化都可能偏离真相。

中国是文明大国,华夏五千年文明。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既能传承自己的传统,又能包容欣赏他人的精华。

我们纪念长津湖战役,要真正理解那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英勇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长津湖战役胜利已过去74年,但"冰雕连"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永远铭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他们用生命和热血告诉我们:没有哪个节日能够替代我们的民族记忆,也没有任何外来文化能够动摇我们的精神底色。

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让我们永远铭记那段历史,传承志愿军将士们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

#冬日生活打卡季#\u0002#2024中国肖像画#\u0002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