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科技社
编辑 | 科技社
——【·巴东县的贫困与腐败·】——
巴东一个位于湖北西部山区的县城,却背负着“国家级贫困县”的沉重标签。
这里的贫困,不仅仅是经济数字上的匮乏,更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拙劣写照。
五十万人口,十七万贫困人口,这是怎样的一个比例?三分之一的人们,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极端的贫困户,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大山阻隔了他们通往外界的道路,也阻隔了他们摆脱贫困的希望。
穷则穷矣官风之败坏却丝毫不逊于富庶之地,本应滴水穿石、精准到户的扶贫款,却被视为某些人的“唐僧肉”肆意蚕食。
百姓的期盼,在贪婪的胃囊里,不过是一块甜美的肥肉,国家心系于此,政策倾斜于此,善款涌入于此,可改变却迟迟未见踪影。
那些暗流涌动的贪腐,那些暗箱操作的交易,如蛀虫般啃噬着这片已然不富裕的土地。
2011年,一位名叫陈行甲的男子,踏上了巴东这片土地,他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使命——担任巴东县委书记,带领这个贫困县走出困境。
上任后,他很快发现这片土地上的问题,远比他想象的更为棘手。
陈行甲的反腐雷霆之势
陈行甲上任伊始,便雷厉风行地推行“五个严禁”:
“严禁不作为、吃拿卡要、工作日饮酒、上班时间玩游戏炒股、参与赌博。”
这五条铁规,犹如一记重拳,直击巴东官场的痼疾。
他铁腕治吏亲自督查,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在他的带领下,一场反腐风暴席卷巴东。
五年间,87名贪官落马,其中包括9名局长、4名县级干部,甚至连副县长、县委副书记这样的“大鱼”也未能幸免。
陈行甲的果敢和决心,让他赢得了“当代包青天”的美誉,然而,这个称号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危险。
那些被抓的贪官,那些被斩断的利益链条,无不在暗中磨刀霍霍,誓要置这位“包青天”于死地。
一次次的威胁、一次次的恐吓,甚至是实实在在的暴力袭击,陈行甲都不得不面对。
他曾面对着投向家中的石块,面对着深夜里突然出现的不明人影,面对着电话那头的阴森威胁。
长期的精神高度紧张,让他开始受到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折磨,更让他痛心的是,他的家人也无法置身事外。
妻子每天都要接听恐吓电话,孩子上学都需要有人保护,为了心爱的家人,他不得不时刻提心吊胆。
即便是在这样的压力下,陈行甲也未曾退缩,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仅是一个县委书记的职责,更是巴东百姓的希望。
他必须咬紧牙关,站在这个与腐败对抗的最前线。
在反腐的硝烟中,陈行甲并没有忘记他来到巴东的初心——带领百姓走出贫困,迎接更好的生活。
反腐之外的努力
陈行甲深知反腐只是拔除了毒瘤,但要让巴东这个病入膏肓的县城重现生机,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交通是经济的血脉,但巴东的交通,却如同一个瘫痪的病人,到处是断头路、坑洼路。
陈行甲毅然决定,要为巴东架起一条通往外界的“生命线”,三年时间26亿投入,322个村庄终于连通了沥青路。
自此山里的农产品有了出路,山外的资金有了入口,但仅有交通还不够,巴东虽然僻处大山,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风景这边独好”发展旅游,何尝不是一条脱贫的好路子?陈行甲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不仅亲自参与旅游宣传,还动用了各种创新的手段。
一场场直播一次次推介,陈行甲化身“代言人”,把巴东的美景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他甚至不惜亲自上阵,在雄伟的山峦间高空跳伞,只为博得更多关注。
一时间,“美丽的神农溪”“勇敢的县委书记”成了热议的话题,巴东也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交通和旅游的双轮驱动下,巴东的经济渐渐有了起色,但陈行甲并不满足。
他深入山区走访每一户贫困家庭,详细了解他们的需求,“精准扶贫”这是他的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行甲开始探索长效的扶贫机制。
他引进企业,鼓励农户发展特色产业;他改善教育,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知识的大门;他优化医疗,让村民们不再为看病而发愁。
渐渐地,昔日的贫困县有了新的面貌,越来越多的百姓走出了贫困的阴霾,开始过上了好日子。
看着巴东的变化,看着百姓的笑容,陈行甲感到由衷的欣慰。
2016年,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从巴东传出:县委书记陈行甲,这位叱咤风云的反腐斗士,在即将升迁之际,突然提出辞职,无论领导怎么挽留他,他执意要离职。
这个决定,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位正直不阿的县委书记,在升迁的大好前景面前,选择了急流勇退?
辞职真相的思考
五年的时间,87个贪官的落马,这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那些暗中的威胁,那些无休无止的攻讦,都像锋利的刀刃,时刻刺痛着他的神经。
但陈行甲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他曾经说过,反腐就像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这条路,选择了与腐败势力斗争到底。
在这场反腐的战斗中,陈行甲不仅自己身陷危险,他的家人也成了攻击的目标,也许是为了让家人免受伤害,他才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
陈行甲刚踏入巴东时的时候,那时的巴东,贫困腐败民不聊生,是什么,让这个来自外地的年轻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片土地?
那个初心就是为民,为了巴东的百姓,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反腐;为了巴东的明天,他可以放弃个人的前程。
陈行甲的辞职,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省略号,他的故事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当陈行甲卸下县委书记的重担,有人以为他会就此隐退,享受安宁的生活。
但他们错了,这个男人的生命中,从来就没有“休息”两个字,辞去官职,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而是迈向了另一个战场——公益事业。
不变的赤子情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诗,或许正是陈行甲内心的写照。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抉择挣扎,都化作了他对百姓的赤子之心。
既然在无法继续为民服务,那就换一种方式,去践行自己的理想。
于是,一个名为“恒爱基金会”的组织诞生了,它的使命,是资助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儿童,为他们点亮希望的明灯。
陈行甲亲自出马,为基金会奔走呼号,他的身影,出现在一个又一个贫困村庄,出现在一张张稚气的面孔前。
他经常鼓励那些孩子,他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那些干涸的心田。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这个事业中来,基金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这个初心也印证了陈行甲的一生,从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到一个敢于反腐的县委书记,再到一个致力公益的志愿者,他的身份在变,但他的心,始终没有改变。
那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社会做贡献,陈行甲的故事,是一个缩影,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困境。
反腐是一条必由之路,但这条路又是如此的崎岖难行,它考验着每一个官员的操守,考验着每一个人的选择。
在利益和良知的拉锯战中,如何才能守住自己的底线?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只有始终坚持为民初心,只有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民。
陈行甲用自己的选择,给出了一个答案,他的辞职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参考资料:
【1】凉子访谈录——《陈行甲:成为网红非我本意,不得不红时也只能红》
【2】湖南日报新媒体——“网红”县委书记陈行甲辞官:当这么大的官,太够了
【3】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