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朝,那是一个在华夏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时代,是封建王朝的鼎盛巅峰。然而,你是否知道,在唐朝近 300 年的兴衰背后,山西人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就像是幕后的关键操盘手,深刻影响着这个王朝的走向。
隋时布局,为唐储备人才
常言有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唐朝创立于公元 618 年,可早在隋朝时,就有一位山西人在默默为它的诞生做着人才储备,他就是隋代大儒 “文中子” 王通。王通,河东龙门(今万荣县通化镇)人,虽在隋朝未受重用,却辞官回乡,聚徒讲学、著书立说 。他的学生和朋友中,有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以及绛州通守陈叔达、阳城尉房玄龄、巨鹿道士魏征、马邑郡丞李靖、太原士人温大雅、京兆人杜如晦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元勋或佐世良才,为唐朝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王通的弟弟王绩是初唐有名的诗人,孙子王勃更是 “初唐四杰” 之一,一家人才辈出,也侧面反映出王通的不凡影响力。
助力大唐盛世,尽显山西人风采
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堪称封建王朝的典范,而这背后,处处渗透着山西人的心血与智慧。
李世民率兵击败刘武周时,收俘了朔州善阳的鲜卑族勇将尉迟恭。尉迟恭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李世民被王世充骁将单雄信围困时,尉迟恭挺身而出,横刺单雄信坠马,救了李世民一命,二人自此有了生死之交。“玄武门之变” 中,尉迟恭射杀李元吉,“有安社稷之功”。李世民登基后,将他的图像列入凌烟阁,他还成为了民间的门神形象。
祁县人温彦博,在隋末任幽州总管罗艺司马,他极力怂恿游说罗艺归唐,让唐北部、东北部兵不血刃地实现了统一。贞观四年,温彦博任中书令,协助唐太宗稳定政局、发展经济,安置突厥人。
河津人薛仁贵家喻户晓,他协助唐太宗、唐高宗平定高丽、突厥。太宗曾言:“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 薛仁贵成为唐朝稳定边境、扬威周边的著名将领。
深度参与唐朝权力更迭,左右历史走向
唐朝的兴盛,离不开三代英主 —— 唐太宗、武则天、唐明皇,而山西人的参与让这段历史充满了戏剧性。
显庆五年,武则天开始全面掌握唐朝大权。并州文水人武则天主政时,朝内有闻喜人裴炎协助,外有闻喜人裴行俭护持。裴行俭任安西都护时,招抚西域诸国归附;西突厥叛乱,他又袭俘西突厥可汗都支,稳定了西北边塞。裴炎受高宗遗诏辅中宗,因中宗要以韦皇后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坚决反对,几谏无效后,便与武则天共废中宗,立睿宗。但后来裴炎与武则天政见不合,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时,裴炎上书要武则天归政皇帝,被武则天处死。
武则天称帝后,未敢传位武姓,太原人狄仁杰起了关键作用。狄仁杰被武则天提拔为宰相,他引拔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将相,既受武则天信赖治理国家,又为恢复李唐王室早做准备,还为玄宗 “开元盛世” 培养了人才。圣历年间,武承嗣、武三思劝说武则天立武姓太子,狄仁杰犯颜直谏,痛陈利弊,最终使武则天请回废太子中宗李显再立为太子,为恢复李唐王朝奠定了基础。
再造唐室,挽狂澜于既倒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 爆发,太原尹、北京留守李光弼凭坚固守,以不满万人之力打败史思明精兵 10 万之众,收复两河之地。协助他守城的是祁县人王缙,王缙是著名诗人王维之弟,以谋略见长,深得李光弼及将士推重。后来王缙协助郭子仪平定 “安史之乱”,两度为相,功不可没。
郭子仪,虽以武举入仕,出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但他的一生与山西汾阳紧密相连。“安史之乱” 起,郭子仪率兵东伐叛军,配合南路平叛,败史思明于河北,收复诸多州县。肃宗在他的辖地灵武即帝位,郭子仪任兵部尚书,配合回纥兵收复两京及河西、河东、河南诸县,基本平定叛乱。肃宗称赞他 “吾之家国,由卿再造”。上元中,郭子仪被封汾阳王,封地在今山西汾阳一带。代宗广德元年,吐蕃攻占京师,郭子仪收拾残兵,用奇计迫吐蕃撤兵,再次收复京师,迎回代宗。郭子仪出将入相近 30 年,在唐朝生死攸关之际,系天下安危于一身,功高盖世。如今,世界华人中郭氏宗亲团体基本认可汾阳是郭子仪故里,纷纷来晋寻根祭祖。
文化璀璨,山西人撑起半壁江山唐朝文化灿烂辉煌,在有唐一代文化史上,在史书上留名、在某一领域成就被提及的唐代文化名人近百位,其中三分之一出自山西,且很多是以文化家族形式出现。
温彦博六世孙温庭筠,上承南朝宫体诗风,下开五代花间词人先河,是 “花间鼻祖”,在诗坛与李商隐齐名,时号 “温李”。
王勃一族在初唐文化史上光芒耀眼。王勃,“文中子” 王通孙,幼有 “神童” 之誉,虽一生短暂,却因诗坛名震遐迩,其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名篇《滕王阁序》彪炳千古,被列为 “初唐四杰” 之一。王通弟王度以传奇小说《古镜记》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另一个弟弟王绩著有《酒经》《酒谱》《醉乡记》《五斗先生传》等。
著名的宫庭诗人宋之问,虽政治品格有污损,但诗名文才极盛,他与沈佺期精研诗律,使五律、七律完全成熟。
盛唐时期,山西诗人各展其才。王翰是 “边塞诗派” 先驱者之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流传千古;王维祖籍祁县,迁居蒲州,开元九年状元,因仕途坎坷寂入佛门,被称为 “诗佛”,他精诗、书、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留下诸多名句,是田园诗派领袖;王昌龄诗作多取边塞题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等千古传诵,寄情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也极为出色;王之涣以边塞诗见长,《登鹳雀楼》《凉州词》展现出壮阔的边塞风光。
“安史之乱” 后,山西依然名士辈出。“大历十才子” 之一的卢纶,河中蒲(今永济)人,在 “十才子” 中最为著名。
文化史上,白居易和柳宗元堪称巨擘。白居易祖籍太原,以《琵琶行》《卖炭翁》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弟弟白行简以传奇小说《李娃传》《三梦记》等在唐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柳宗元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文并茂,还是著名政治改革家、哲学家,其哲学著作《天说》《封建论》等在朴素唯物主义史上地位显著。
著名书画家张彦远,猗氏(今山西临猗)人,所著《历代名画记》是研究我国绘画史的重要文献;司空图写出《与李先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二十四诗品》等诗论巨制,全面品评近 300 年间唐诗风格、内容、技法等,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创造性的新发展。
从人才储备到盛世奠基,从权力更迭到再造唐室,再到文化领域的大放异彩,山西人贯穿了唐朝兴败盛衰的全过程,他们是唐朝这部宏大历史剧里不可或缺的主角,共同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