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将仇报!接受中国百亿援助的欧洲小国,为何污蔑我国另有图谋?

一品文史录 2023-04-26 13:08:3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从古至今,我国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都秉持着睦邻友好,协同发展的外交方针,对于“友国”必定鼎力相助,对于和我国意识形态相悖的国家,则采取兼容并包的策略,尽可能减少矛盾冲突,化敌为友。自建国以来,我们就陆续交到了许多朋友,阿尔巴尼亚便是其中之一,先后获得了我国不少援助。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阿尔巴尼亚竟然选择了恩将仇报,亲手扼杀了两国之间的友谊,在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

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便建立了共和国。该国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内的东欧小国。前任领导人恩维尔·霍查较为理智,建国初期的阿尔巴尼亚国力尚浅,依靠自身很难获得长足发展,便选择了与其它国家结盟的策略,寻求经济援助发展自身。

二战时期,阿尔巴尼亚曾与南斯拉夫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两国在并肩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战争结束后,两国相互扶持,一直维持着合作关系。但是在外部矛盾解决以后,两国之间却出现了许多矛盾。1948年,阿尔巴尼亚便和南斯拉夫断绝了外交关系,转身投入了南斯拉夫的对手——苏联的怀抱。彼时,苏联和南斯拉夫处于针锋相对的局面,两国间的摩擦不断,阿尔巴尼亚和苏联结盟后,紧跟苏联步伐,将矛头对准了曾经援助过他们的南斯拉夫。

苏联对于盟友真诚大方,先后给予了阿尔巴尼亚许多援助,还帮助他们开展国家建设。但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瞬息万变,阿尔巴尼亚和苏联的关系逐渐破裂,甚至是反目成仇。原因就在于赫鲁晓夫上台后,调整了斯大林时代的一些激进方针,主动缓和与南斯拉夫之间的关系,这让阿尔巴尼亚十分不满。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还曾多次前往阿尔巴尼亚视察,他甚至怀疑这里的计划经济出现了问题,但他的提议引起了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不满,一度认为苏联方面插手过多。再结合着苏联此前的种种做法,他们认为苏联已经背叛了盟友关系,故意挑起争端,想要联合南斯拉夫一同对付自己。

恩维尔·霍查

中阿友谊的开始

1953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本人展开了批判,积极宣扬大国沙文主义,隐约出现了霸权的苗头。中国对于苏联的想法表示反对,惹得赫鲁晓夫心中不快,中苏关系逐渐变得微妙起来,还产生了不少的矛盾,例如此后的长波电台、联合舰队事件等。1960年,苏联伙同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我国展开指责,还进行了一系列施压。碍于苏联的影响力,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都选择了苏联,因此我国在国际上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就在这时,阿尔巴尼亚却站了出来,选择支持我国意见。1961年,苏联停止了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援助,甚至直接断绝了外交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火箭式”升温。

此后,中国代替了苏联成为了阿尔巴尼亚最大的援助国,随后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还对它进行了长达24年的“保姆式”扶持。对于自己的朋友,我国真可谓是尽心尽力,不仅多次提供粮食资源,还以贷款的形式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2亿多元的外汇援助,帮助他们进行国家建设,阿尔巴尼亚在收到我国的援助后,也做出相应反馈,此后中阿两国关系日益亲密,双方成为了“兄弟”国家,毛主席还引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称赞中阿两国间的关系。

援助物资

“保姆式”援助

60年代中期,我国对于阿尔巴尼亚的支援力度再次加码,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在各个领域倾囊相授,还将自己的先进技术、新兴设备毫无保留的教给了阿尔巴尼亚。在中阿合作的第四个五年计划中,我国还提供了16.5亿人民币的外汇支持,并且还将本国的军事物资和阿尔巴尼亚分享,先后派出了6000多名专家前往阿尔巴尼亚定点帮扶。那时候的中国并不算富裕,只能勉强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对于阿尔巴尼亚的帮扶,经常都让我们颇感吃力。即便是在我国自身经济远超负荷的情况下,对于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也从未中断。

有时候,我国国内没有的东西,只要是阿尔巴尼亚需要,我们也会想方设法的提供给他们。在中阿合作期间,中国曾经帮助阿尔巴尼亚修建了一座纺织厂,但是阿尔巴尼亚并没有棉花产地,当时我国的棉花储量并不多,为了支援阿尔巴尼亚的纺织业,我国花费了大量外汇,从埃及进口了许多棉花,最终才使这座纺织厂运转了起来。此外,阿尔巴尼亚盛产红土矿,但是这种矿石的提炼十分复杂,阿尔巴尼亚自身并没有能力提纯,但他们却想要发展钢铁产业,若是没有铁矿则举步维艰。我国并没有放弃,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帮助阿尔巴尼亚建造了一座冶炼厂和钢铁厂,这才将这批红土矿利用了起来,阿尔巴尼亚国内的钢铁产业得以起步。

可是,面对我国“保姆式”的援助,阿尔巴尼亚丝毫没有感激之心,反而认为这一切理所应当,常常得不到满足,在本身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仍然向我国大肆讨要,真的是贪得无厌。我国百姓节省下来的物资,阿尔巴尼亚拿到手后并不珍惜,许多粮食都被随意存放,甚至因为储藏不善最终导致过期腐烂,他们却丝毫不觉得心疼。阿尔巴尼亚人认为中国帮助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肆意的予取予求。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更是大言不惭说:“中国有的东西,阿尔巴尼亚人民也一定要有”。甚至夸张到两国建交,阿尔巴尼亚高层访华的机票、吃住的所用费用,都是我们帮忙垫付。

援助拖拉机

中阿关系出现裂痕

尽管我们已经做到了这种地步,中阿关系还是出现了变数,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逐渐破裂。上世纪60年代末,世界各国的局势逐渐明朗,尼克松访华前夕,中美关系趋向平稳,最终两国共同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中国的外交方针随后发生了改变,世界各国应该友好合作,协同发展,共同进步。但是,阿尔巴尼亚却对我国的行为感到不满,认为我方违背了共产主义应该遵守的意识形态,因为此事霍查还致信毛主席,表示我国这样的做法应该立刻停止,但是我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被霍查知道后,他还曾质问相关人员,表示阿尔巴尼亚对于此事“不欢迎、不赞成、不支持”。霍查认为我国的外交方针一错再错,一时之间,中阿关系的裂痕愈演愈烈。

此前,阿尔巴尼亚就曾变本加厉,行事作风堪称恶劣。1965年,阿尔巴尼亚代表团访问中国,还未结束行程便狮子大开口,曾向周总理提出了巨额的援助清单。彼时,中国自身情况较为困难,给予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都是一点点省出来的。于是,周总理为了让阿尔巴尼亚代表意识到我们的诚意。第二天便邀请他们前往山西大寨参观,还用了我国百姓日常所吃的粗粮招待他们,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我们的生活有多艰苦,对于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了。如此一来,阿尔巴尼亚代表团被堵得无话可说,此后再也没有提起巨额援助的请求。

阿尔巴尼亚难民

“忘恩负义”的兄弟

可是没过多久,就在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越发融洽时,阿尔巴尼亚却担心我国会和其他国家展开合作,从而不再援助他们,随后便开始了“作妖”。1974年,阿尔巴尼亚向我国提出了50亿人民币的贷款,此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崩溃边缘,已经是自身难保的境地。对于阿尔巴尼亚的请求实在无力承担,于是果断拒绝了这一请求。气急败坏的霍查便在《中国纪事》这本书中,将我国直接划入了敌营,并且开始恶意攻击抹黑我国人民,认为此前我国对于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其实是“另有所图”,背后存在着见不得人的目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颠倒黑白的言语,竟然出自“好兄弟”阿尔巴尼亚之口。

阿尔巴尼亚此前的种种行为,促使中阿关系彻底走向了破裂。1978年7月,我国政府正式照会阿尔巴尼亚,宣布停止了对阿的一切援助,并且召回了所有援阿专家。1979年,中阿之间关系降至冰点,两国直接断绝了一切来往。1985年,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离世,新一届政府渴望发展中阿关系,随后两国关系才有所缓和。但阿尔巴尼亚曾经的恩将仇报也让我国有所顾虑,即便是阿尔巴尼亚主动示好,我们也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尽心尽力地帮扶他们了。

如今,中国的经济稳中向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早已经今非昔比。对于昔日的恩怨,我们也无意再去计较。但是阿尔巴尼亚此前的行为,确实让我们大失所望,两国再难发展成为朋友关系,只能秉持着和平共处的态度,在对我国有利的前提下,对等的做出友好反馈。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0 阅读:39
一品文史录

一品文史录

回顾一段历史,解开历史迷雾,感悟人生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