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曾经的假货王国

涂步 2022-04-17 20:40:55

曾有个国家,因为生产的产品多是低劣仿制品而被称为假货王国,他生产的产品都会被标注上“XX制造”的侮辱性称呼。

他是德国,曾经的假货王国;

德国制造,曾经的侮辱性称号。

是不是有些熟悉,中国,曾被调侃为山寨王国,中国制造,曾经的屈辱称号。

其实,享受过类似待遇的还有美国和日本。

先进的机床和装备制造、严谨的工匠精神、可以用100年的锅,是我们对德国这个欧洲工业强国的最初印象。在欧洲一众老牌工业劲旅中,英法虽然实力强劲,但在“德国制造”的金字招牌面前也稍显黯然。

中国最知名的企业大多是互联网公司,德国最发达的是汽车工业、电气工业、机械工程和化学工业。

德国还是世界三大出口国之一。2019年,德国出口货物价值1.3276万亿欧元,工业制造中的出口配额几乎达到40%,甚至有些超过50%。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以品质赢得全球赞誉的国家,曾被称为假货王国。

从屈辱的“德国制造”到金字“德国制造”,德国工业是如何实现逆袭?

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而那时的德国还处在分裂割据的农奴制下,局势动荡,民不聊生,并未及时跟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步伐。直到19世纪30年代,依然支离破碎的德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而此时英国早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又几乎被其他国家瓜分完毕。

这就像世界OL开服上线,你刚建了号就被没收了手机,等到暑假重新拿回手机,你发现其他玩家都已经满级满装备,一个在终点,一个刚起步。换做是你,怎么办?直接下线删游?没这个选项呀。德国人民也不答应呀。

德国人着急了,明明大家说好一起玩世界OL,怎么你们每天都偷偷上线呢,还错过了好几波开服奖励,合着就我一个平民玩家,你们都变成RMB玩家呗。

要想快速升级,常规的打怪做任务肯定是不行的,效率太慢。德国也想找满级大佬求带。

但是副本资源有限,英法大佬都不想再整出一个跟自己抢资源的玩家。

德国人就想到了偷偷过去蹭经验的方法。

既然你不肯主动跟我组队,我就假装成你的队友,偷偷蹭经验抢装备。

这就是:要弯道超车,怎么超?从抄开始。

这抄的最重要东西,也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T0装备——蒸汽机。当时的蒸汽机技术标杆就在英国。直接去要,英国肯定不给,硬抢就更别想了,一个刚出新手村玩家跟满级大佬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买又太贵了,新玩家没积累,也没充值,哪来的钱。仅有的钱也都拿去修装备和买药水了。思前想后德国发现这游戏有个bug,就是可以偷偷组队,德国偷偷派人去英国的工厂蹭经验偷学技术。

这个卡bug德国不是第一个用的,当时还有不少欧洲国家也没赶上开服奖励,他们也发现了这个bug,虽然不太光彩,可成本低,效率高,那时候英法大佬对这种蹭经验行为也不是很在意,就给了德国可乘之机。

德国为了尽量准确、全面地掌握蒸汽机技术,派了一批专业人才伪装进入英国,带回了大量图纸、模型和原型产品。

而且德国过去蹭经验的时候,英国已经是版本满级,加点技巧、打怪套路和副本攻略,都是现成的。关于蒸汽机的技术相当完善,德国学回去直接可以用,不需要费心研究改进。德国蹭英国的经验几个月就偷完了对方几十年的积累。

因此德国虽然工业化起步很晚,可速度很快,尤其是换上新手机后(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游戏运行更流畅了(社会制度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德国终于不用继续在十里坡练级,可以搭上客船继续任务。这时德国将自身发展重点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转向以铁路建设为主的重工业,这种又稳又快的发展模式让德国搭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虽然还没有超过英法大佬,但已经可以刷同一个副本,偶尔还去竞技场比一比。

但是德国毕竟后起之秀,最好的资源副本都是英法大佬霸占,他想升级自己的生活技能,只能仿造英法大佬生产低价劣质的装备,企图用大量低价劣质装备冲击经验值。但是有些生活技能的升级,是需要完成一些高难度任务的。单纯靠低质产品是无法实现临界点的突破。

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要用自己生产的装备在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专家五星级评价。

面对这个任务,惯于生产低价劣质产品的德国,在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毫无悬念的完败。

游戏主考官,价格督查、机械制造专家若洛克斯对参展的德国商品做出“价廉而质劣”的评价。

完不成任务,德国的生活技能无法继续升级,

这一毁灭性评价,无疑宣判了德国产品的死刑。

之前一直被蹭经验和仿造的英国也对德国忍无可忍,掀起了抵制德货的运动。英国议会于1887年4月23日通过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 (德国制造) 的字样。

痛定思痛,德国决定换台最新款的手机,家里宽带升级,再买一堆保肝药(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豁出去了要跟大佬拼个你死我活。

经过上次冲击任务的失败,其他玩家对德国的评价一落千丈,德国产品在市场上滞销。危机,危险中潜藏着机遇,德国的民族尊严也受到激发,整个国家和民族陷入自省和反思。

德国意识到,若洛克斯教授的"用质量去竞争”的建议是正确的。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绝大多数德国企业遵循若洛克斯的这一教诲,严把产品质量关,从细节上关注质量,设计上又勇于创新,技术上不断进步,再加上德国工人的吃苦耐劳和严谨认真,德国商品在世界鹊起。

要崛起,当然没有那么容易。还要有“机遇”和“准备”,毕竟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这个“机遇”是版本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准备”是人才教育。

德国对科学和人才教育的态度,是从德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初就重视的。但是前期的德国科技树完全点歪了,大学里的科学研究与生产领域完全脱节。

所以,当聪明的美国人在“世界科学中心”的德国学习回国后,他们不是全部都去做“高大上”的科研工作,而是将“理论联系实践”,投身企业,将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中。

当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跑去自己美国同学家里一看,发现美国工业品的科技含金量高呀,从德国学来的技术都变成一件件产品卖到全球各地。德国这时候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开始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

说到德国的教育科技树,这个科技树最大的用处就是可以提高抽中SSR的几率,虽然提高的几率不多,但是相较于以前已是翻了好几番,而且德国有了更多的资源可以抽更多次,一边提高几率(教育质量),一边提高次数(上学人数),德国终于在第二次游戏版本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抓住机遇,连出了好几位SSR角色,比如不想爬楼梯的西门子酱,后来发明了直流发电机造电梯,比如懒得走路的本茨酱,后来发明了汽车开创了奔驰汽车公司。

德国在基础科学上的雄厚根基,再加上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在半个世纪里成功培育了一批批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改变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追随状态,转而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真正实现“弯道超车”。

19世纪末,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等领域都涌现出世界级的品牌和产品,“德国制造”成为了质量的代名词。

德国最有名的公司,大多是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直到今天都维持着世界性的声誉。

我们可以发现,德国走过的路,中国或多或少也曾走过,或正在行进。不仅是中国,工业革命初的英国、建国初期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都曾被称为世界工厂,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也都曾被视为价廉质劣的代名词,都有一个从环境破坏、高产低质、到疯狂学习和高速发展的经历。

中国现在的确存在问题,但也有未来。

德国走过的路线中,潜藏着我们可以学习的要素。重视质量、品牌运作、基础科学、人才培育、市场结合等等。

中国工业现在的问题在于品牌,品牌的问题在于品质的关注度不足,在于“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度不足。

中国一直保持着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长足发展背景下,品牌发展却一直与经济规模相脱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近几年,中国品牌还有加速衰败之势。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品牌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很低,最高年份的贡献率也仅有4.03%,关于品牌资本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也很低。面对消费升级的大潮,绝大多数中国产品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品质消费的支撑度不够,以致在国人追捧国际品牌的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中国制造”总体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低端(微笑曲线的中端),大多数企业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虽然涌现出了华为、大疆、海尔、联想、吉利、格力等知名品牌,但在国际市场上能够闪光的"中国名片”依然寥若晨星。

欣慰的一点是,这两年在消费品领域的小品类上有一些新锐品牌起来了,“国货”重新受到大众喜欢。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国货对品质的关注度依然不足,国货的行业度也不够广泛。

1.不少国货品牌给人的印象是营销胜过产品品质,产品噱头强过产品功能。花XX、美X等一众美妆品牌领衔。

2.新锐国货品牌,大多集中在美妆、食品和数码小家电等领域。花XX、美X、三顿X、元气XX。集中在这几个领域的原因其实大家心里也清楚,这些所谓的新消费品牌大多是中国工业产能过剩下的产物。这些领域产业基础完善,供应链完整,稍微一整形象和营销就能出个新品牌。

但是须知,做品牌并不是做广告。品牌的运作是一个系统 工程,不能只追求高知名度,而忽视了销售能力以及产品质量等内在价值的建设。

最能反应国内“技术”与市场结合问题的,可能是茶叶领域。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全球最著名的产茶区与茶叶发源地,居然没有一个世界级的茶叶品牌。在国际上最外知名的是英式红茶和日本茶道。

我们拥有正山小种、铁观音、龙井等世界知名的茶叶品种,但在茶叶品牌塑造上大大落后。

家都想将茶叶做成奢侈品,像LV、巴宝莉一样的,而非消费品。

比如X马,直接就定位国宾茶。比如X益,更是玩成金融产品。只想赚快钱,不想做品质和品牌。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就应该是每天必用的东西,是饭后、上班时间、休闲时间必备的东西,而不是到了送礼、周末聚会或者需要小资情调的时候才会想起它,当茶产品被功能化、大众化、日常化之后,茶企品牌的崛起才会变得现实可行。

提到茶品牌,就不能不提立顿。立顿一百多年来把茶卖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靠的是优秀的工业标准化和出色的营销手段。

茶产品由于种植环境、采摘、制作等原因难以形成口味的标准化,这可以理解,但是产品功能、外观形象和品牌形象无法标准化则是行业的通病所在。大多数老百姓是没有茶叶鉴别能力的,这就给了许多茶企茶商以次充好的机会,随着媒体曝光和消费行为的逐渐成熟,这实际上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在制造信任危机。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以及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茶企到了最迫切需要建立品牌拉动销售的时候。

反观立顿,把各种茶的品种分割成不同的产品品类,不断创造出新的口味和用户体验,瞄准消费者方便快速地喝一杯茶的需求,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和办公室白领。国内现在也出现了类似的品牌和产品。

这是国内茶企最急需突破的地方,只有把茶产品做成不同细分功能的“方便面”产品,才能更好地树立品牌,而一味地向消费者宣传我们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对于企业做强做大一点用处都没有。

实际上,在一个懂喝茶、懂品茶的人看来,立顿就是品质一般,其他都好,但是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看,我们国内上百个茶叶品类就是品质都好,其他都一般。所以国内上万的茶企中所谓的品牌企业屈指可数,就是因为我们的茶企都沉迷于自身产品的“技术”,而没有结合市场,不关注产品和品牌的标准化。

(以上内容都是瞎编的,想骂的可以退散了)

0 阅读:18
涂步

涂步

随心涂鸦,走走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