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恶?

一木思考Deeper 2025-03-17 17:14:49

点击蓝字关注「一木思考Deeper」

我们一起思考,一起前进!

图 / 网络

文 / 一木

晚上好,我是一木。

小时候,我们背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也一直这样信奉着:人都是善良的。

长大后,我却逐渐觉得“恶”才是人之本性,只是长大后的我们学会了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心里的“恶”,努力去展现自己的“善”。

然而,这两天在看的一本亲子教育书《当我遇见一个人》,让我有了不同的思考。

和很多家长一样,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我将电视遥控器放在了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为了让他能在该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我将他的所有零食都锁在了一个柜子里,只有到了时间点才能吃。

过去,我并没有觉得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对,直到看了《当我遇见一个人》,我才意识到,我的做法不正是“以爱之名”对孩子加以控制吗?

我们总以为帮孩子控制着,他才能真正学会自制力,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就像一夜暴富的人,总是会报复性地消费一样,一直被克制着的孩子,在某一天失去控制之后,也会进行报复性地放纵。

类似的观点,我曾经在另一本书上看到过。这里的底层原因是内心产生了严重的匮乏感。

因为匮乏感,才导致了报复性。因为金钱匮乏,所以在一下子得到很多钱之后就会报复性消费,因为零食匮乏,所以会在一下子没有了父母监督之后开始报复性地暴饮暴食……

这几天,刚巧锁零食柜子的锁坏了,为了亲身测试书中的说法,我便决定不再上锁,而是让儿子自己选择吃零食的时间。

最终我发现,儿子并不会无节制地去打开那个柜子,也并没有发生我担心的“把零食当饭吃”的场景。

而且,当我将遥控器的控制权交由他手之后,他也没有选择无节制地看电视,事实上,我发现他对看电视的欲望并没有我想象的大,甚至一天里都没有去打开。

由此再去回顾小时候的自己,我的那些“无节制”行为,也并非因为“性本恶”,而是由于父母的过度控制。

我终于明白,原来那些存在的“恶”,并非本性使然。只是因为没有接收到足够多的爱,才导致了不知道如何去“善”。

就像,一个从来没有被爱过的人,是不明白如何爱人的。对此,我自己就是一个现实案例。

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真正意义上的爱。

家里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随便吃的,不然就会被冠以“小偷”的名义;

父母的好是不会轻易给到你的,而是必须以更好的成绩,更多的家务去换取的;

对比之下,弟弟却是什么都不用做,便可以得到家里所有人的喜爱与呵护。

也因此,长大后的我一直都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一个人,我那所谓的“爱”,不过是以爱之名捆绑着对方而已。直到遇见先生之后,我才真正学会了什么是“爱”。

爱不是控制,而是尊重;

爱不是改变,而是接纳;

真正的爱,是如你所是地陪伴。

以前,我总是怨恨父母:既然不爱我,为什么还要将我带到这个世界上。

后来,我才渐渐释怀:现在这样也并非父母所愿。

就像书中所说:

“每个人成长成如今的模样,都是有原因的。”

《当我遇见一个人》

你是,我是,我们的父母也是。

他们肯定也想给予孩子更好的,但是他们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在信息匮乏的那个年代,他们只能依据自己从小的经历与所需,然后给予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因为小时候穷苦怕了,于是再心有不舍也要外出工作,给到孩子更好的经济条件;

因为小时候受了没文化的气,于是再苦再累也要供给自己的孩子念上书,只要关于学习方面的,再贵也愿意花钱;

而如今做了母亲的我,也正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所以才特别希望能给到儿子足够多的爱,因此再辛苦,我也想自己带他。

因为我知道,我只是辛苦了这几年,但给予的是他这一生的安全感。

最后的话

儿子2周岁生日之际,我在朋友圈写下祝福:

借由胡适先生写给儿子的信,祝愿你不被世俗教条绑架为“听话的好孩子”,而是去勇敢地成长为真正的自己。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

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

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

反而,我要感谢你,

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母亲,

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儿子,

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

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

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也祝愿你能勇敢成长为真正的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

-THE END -

你的每一个分享,都是在积蓄自己的能量

0 阅读:0
一木思考Deeper

一木思考Deeper

是个俗人。想写点文。欢迎你常来,我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