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段中国历史,你都知道吗?

衷心书院 2024-08-20 02:14:07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灿烂的历史和文明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今天阿信为大家选择的10本书,虽言古事,却与如今休戚相关,读懂它们,便是读懂中国,读懂自己。

本书作者李开元是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他认为“历史是基于史料对往事的推想,是以人为本的叙事。”因此,他素来“倡导打通文史哲,师法司马迁,主张研究与叙事并重,求真与求美同行”。

他用推理小说的写法带领读者一起探索秦始皇身世的秘密。

以秦始皇生父的争论为例。秦始皇的生父历来有两个说法: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是秦庄襄王嬴异之子;二是《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与赵姬同居后,将有孕的赵姬献给了子异,因而嬴政是吕不韦之子。

根据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史实,吕不韦帮助子异成为安国君的继承人是一种政治投资行为,绝不会冒着身死族灭的风险在子异子女的血统上造假。其次,以古代献姬娶女的惯例来看,献给皇子的姬妾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如有身孕是无法隐瞒的。

李开元推断,秦始皇的生父是吕不韦这一传说,大概成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丑化秦史的阶段。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探索:秦始皇的皇后是否存在?秦始皇为何宠爱胡亥胜过公子扶苏?秦始皇多忌的性格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

辅以百余张出土文物、考古文献、名胜古迹的插图,如同亲历历史现场。

作者渤海小吏是历史领域颇有名气的自媒体博主,擅长把人性、人情世故、决策的底层逻辑置于宏大的战争场景中一一剖析,展示历史的广度、深度、宽度,揭示出人性的幽微与奥秘。

在短视频领域,渤海小吏的内容算是非常长的了,多数视频都超过半个小时,用天津人说书的方式讲历史,兼具趣味和学术性。其中“秦楚汉三国系列”很受听众欢迎,他将地理和历史之间的变化、史书里的谋权斗争都分析得透彻。2024年1月6日,获得第六届百大UP主“年度黑马UP主”(即一年内粉丝增长率最高的UP主)。

《两汉风云》系列全三本,是能让普通人丝滑入门汉朝历史的一套作品。

渤海小吏通过24场战役,讲述了从刘邦到汉桓帝四百年的风云变幻。

有明显优势的刘邦为何会被围困在白登山?汉武帝时代,汉军骑兵横扫匈奴的法宝是什么?为何汉武帝亲手选中的霍光,敢冒险废掉皇帝?为何上台前受万民拥护的王莽,上台后却遭万民唾弃?昆阳之战的真的有陨石帮刘秀杀敌吗?为何年轻时诛灭权臣的汉桓帝,却纵容宦官掌权?

另外配有渤海小吏手绘的作战图近70幅,让人一看就上瘾。

元始元年(公元前1年)春正月,汉室迎来一件千年未有之祥瑞。来自极远之地的蛮夷“越裳氏”到长安朝贡,献上一只白雉、两只黑雉。白雉出现,意味着天下出现了道德流布四夷的王者。刚即位的汉平帝年仅9岁,越裳氏上一次到中土献雉,还是周成王时期,见的是辅佐幼主的周公。

——难道所谓“王者”,是刚刚稳定了西汉政局的大司马王莽?这极有可能是王莽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可臣民们怎样看待这位功德超群的外戚权臣与周公相媲美?是诧异、震惊,还是觉得锦上添花?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哲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

本书截取汉宣帝到新莽这一历史片段,从“祥瑞”这个视角切入,剖析王莽的个人、家族和政权相关的人物事件,再现了太后王政君、外戚王氏家族、刘姓皇室家族、儒家经师、官僚士大夫等在西汉末年政治舞台的角力,进而重新审视漩涡中心的王莽,以窥他和时代的真貌。

了解和研究东晋历史,有一部书是永远都绕不过去的,那就是田余庆先生的 《东晋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东晋一朝皇权不振,琅邪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门阀士族相继专政,对东晋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全书以东晋几大门阀士族的兴衰为叙述基本,从中窥探了门阀政治的内在模式与变化规律。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也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当时的中国为何会走到这一步?鸦片战争可不可以避免?鸦片战争败于何处?我们在现在研究鸦片战争还有什么意义?

茅海建研究了大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尝试为现在的中国回答这些问题。

当你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你会真正感受到大国政治的复杂之处。中国在遭到欧洲的经济、军事和外交冲击时,所暴露出来种种缺陷,这种缺陷是体系化的缺陷,所以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是某几个人的责任,也不是决策是否正确的问题,而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

交战两国的实力、文化差异、军费分配、人员心理等等这些我们在过去体察不到的方向,在这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是本不亚于惊险小说的历史书,580页阿信竟然用了三天就看完了第一遍。

如果说第一遍阅读臣服于作者的行文与编排,第二遍阅读过程中阿信看到了许多外部视角的史料。

历史书看得多了总是觉得每部历史都是一个平行宇宙,相互之间很难想象出一座连接的桥梁。尤其像太平天国这种内战,很容易于国际大趋势脱节。

作者作为美国人虽然对太平天国的理解隔着文化的玻璃纸,但是当他把这场战争放在十九世纪中叶的国际格局中来看时,竟然又让这段历史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景致。

大量传教士、外交官的回忆、报告等史料的呈现,让阿信发现原来英政府和清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对于这场战争有着如此不容小觑的影响,有时甚至会让战争结果产生戏剧化的改变。

在西方视角下,太平天国之战不只是一场人类史上死伤最惨烈的内战,还是一双对人类发展进程影响深远的推手。

历史的蝴蝶效应加上作者的蒙太奇手法,这本书让阿信边看边起鸡皮疙瘩。

上个月的一则视频,把这本2022年的老书卖到加印10万册,它的“一夜成名”确实少不了运气的加持,但畅销书的背后,更重要的还是作者和作品长久以来的坚持。

《荒野上的大师》是作者张泉积累十年后创作的作品。

192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中,中国考古进入初创期,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四大机构走出了诸多著名或不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等),他们的重大发现,让中国在世界考古舞台上有了话语权。

本书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这些考古学家在内忧外患之际,为考古学开天辟地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本书算不上一本严格的历史学著作,而是一本通过史料勾勒出战火年代文人心中的大师形象的通俗读物。

在中国考古发展已有百年,阅读《荒野上的大师》,重温先行者的精神和品德,希冀今人再创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

如今古装片层出不穷,总有人妄想穿越回古代,过一次逍遥日子,先不说文言文是否已尽掌握,翻开这本书你就会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本书作者王力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脱身于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当中的两章通论,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书名虽言“常识”,但你可能会发现,这本书所撰写的并非我们平时挂在嘴边的诗词、汉服、茶道(茶道一说甚至被点名批评)。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几乎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再佐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一丝不苟地勾勒出情趣盎然的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

许多读者初次接触到此书,皆为教材,却不料从此陷入了这场古代文化趣味之旅,甚至成为手边常备工具书,阿信甚至多次在文化科普视频中见此书出镜,便也时时在看古装剧时对照查阅,虽常见纰漏,但也偶尔能发现剧中妙不可言的编排,真可谓至宝。

中餐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哲学,中餐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也是人们最不了解的烹饪传统。

在进行了长达30年的中国美食探索后,扶霞写下了这本对中餐的致意之作,每一章都是对一道经典中国菜肴的告白。

“君幸食”一词来自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狸龟纹漆盘,食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君幸食”,即劝君进食、“吃好喝好”的意思,这本《君幸食》在沿袭其风趣轻松的写作风格之外,还包含大量学术研究与人文思考。

中餐的宇宙,在灶火、天地、庖厨和餐桌间往复流转,本书也分为四个部分写作。

第一部分“灶火”,关注中餐的起源,从蜜汁叉烧介绍文明与野蛮的分野,从白米饭谈起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以及羹类食品与祭祀的关系,“药食同源”的思想等等,扶霞探究烹饪哲学的根本,对中餐历史的了解就连中国人也要自叹不如。

第二部分“天地”,介绍食材的选择。扶霞跟随多年的好友——餐厅老板阿戴一起去拜访了许多食材供应商。在田园中扶霞感受到了饮食与环保的息息相关,从“土步露脸”“赛熊掌”“鲈鱼之思”“虾籽柚皮”等经典菜肴中展现中国人挖掘食材无限可能性的智慧。

第三部分“庖厨”大谈中餐精湛绝伦的烹饪技艺;第四部分“餐桌”仿佛邀请人们围坐一席,畅聊食物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思想。

北京中轴线南端点在永定门,北端点在钟楼,位居北京老城正中,全长7.8千米。自元代至今,历经750余年,33位封建帝王,跨越了时间和文化,是北京的脊梁和灵魂。

北京中轴线彰显着中华民族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文脉传承,凸显着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现存最长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北京中轴线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串起,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极致展现。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国古人理想中的“秩序之美”,展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本书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编写,保证内容准确性。全书共16册,体量达300余万字,收录2000余张历史珍贵影像。

0 阅读:0

衷心书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