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楼顶部署防空导弹,防空水平有限,一言难尽

晋月聊军事 2025-04-26 04:29:03

自俄乌冲突进入2025年,乌克兰无人机对俄本土的袭击频率和规模持续升级,首都莫斯科首当其冲。为应对威胁,俄军在克里姆林宫、国防部等核心建筑楼顶紧急部署了“铠甲-S1”防空导弹系统,可这套号称“移动防空堡垒”的装备,真能守护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吗?

莫斯科遭遇无人机袭击

楼顶导弹的“无奈之举”

莫斯科的防空体系原本堪称“铜墙铁壁”,外围部署着S-400远程防空导弹(射程400公里)和A-135战略反导系统(拦截洲际导弹),市区内则有“铠甲-S1”等中近程系统补位。但随着乌克兰无人机技术的迭代,这套体系逐渐露出破绽。

以2025年4月24日的袭击为例,乌军一次性发射70枚导弹和145架无人机,俄军拦截了48枚导弹和64架无人机,整体拦截率约68.57%。看似“及格”,但被突破的目标包括莫斯科州的无人机生产厂和克里米亚的军事基地,甚至有无人机飞抵莫斯科市区。

俄罗斯在国防部大楼架设防空系统

“楼顶部署导弹是无奈之举”军事观察员指出,传统防空系统设计初衷是拦截飞机和导弹,对低空、慢速的无人机探测能力有限。例如,“铠甲-S1”的雷达对RCS(雷达反射面积)0.1平方米的小型无人机探测距离不足15公里,而乌克兰的“海狸-2”无人机可在100米高度贴地飞行,配合电子干扰,很容易突破防线。

更尴尬的是,俄军为增强地面打击能力,将部分S-400系统改装为对地攻击模式,导致其防空效能下降。2024年11月,一套S-400在库尔斯克被乌军ATACMS导弹摧毁,直接暴露了“重攻轻守”的战术失误。

俄罗斯正在为莫斯科潜在的攻击做准备

防空漏洞的“三重困境”

技术代差导致无人机“降维打击”

乌克兰2025年无人机产能将达350万架,是2024年的3倍,这些无人机不仅数量多,还具备“蜂群”协同、隐身设计和电子对抗能力。例如,升级版An-2无人机可携带400公斤炸药,以50米高度突防,俄军现有雷达难以追踪。

相比之下,俄军“铠甲-S1”的12枚导弹仅能拦截20公里内的目标,且每枚导弹成本约150万美元,而乌军无人机单价不足5000美元,“性价比”差距悬殊。

铠甲-S1 防空导弹部署在楼顶

战术僵化

俄军防空体系依赖“远中近”梯次拦截,但在实战中,乌军常采用“诱饵+主攻”战术:先用高空无人机吸引S-400开火,再以低空无人机群实施饱和攻击。2025年3月11日,俄军虽击落337架无人机,但仍有20余架突破防线,造成莫斯科州能源设施受损。

此外,莫斯科高楼林立的城市环境导致雷达盲区,部分区域甚至出现“防空死角”。2024年6月,两架无人机竟直接撞向莫斯科市中心的政府大楼,俄军直到爆炸发生才“后知后觉”。

俄军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

资源分散

为应对乌克兰全境的无人机威胁,俄军将防空系统分散部署,导致莫斯科周边火力密度不足。例如,S-400系统需覆盖从加里宁格勒到堪察加的广袤区域,而莫斯科仅配备6套,难以应对高强度袭击。

更致命的是,西方援助的“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射程超250公里)已投入实战。2024年9月,该导弹炸伤俄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而俄军拦截率不足40%。若乌军获得射程500公里的ATACMS导弹,莫斯科将直接暴露在打击范围内。

S-400 防空导弹

市民焦虑与官方“救火”

频繁的袭击让莫斯科市民安全感骤降,2025年4月的民调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防空系统不可靠”,35%考虑搬离市区,为安抚民心,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楼顶部署“铠甲-S1”的同时,增设电子战车干扰无人机导航,2025年3月14日的袭击中,俄军通过干扰使68架无人机“迷途”;并将无人机袭击定性为“恐怖主义”,禁止媒体报道具体损失,并逮捕多名“散布恐慌”的博主。

乌军无人机袭击莫斯科

但这些措施效果有限,2025年4月24日,乌军仍用无人机炸毁莫斯科州的无人机生产厂,该厂距离莫斯科仅120公里,俄军防空系统未能及时响应。

面对困局,俄军需在两个方向破局

技术革新:加速列装“铠甲-SM”防空系统,其57E6M拦截弹可在5倍音速下拦截ATACMS导弹;战术协同:整合S-400、“铠甲”和电子战部队,构建“探测-干扰-拦截”一体化网络;

源头打击:摧毁乌克兰的无人机生产基地和西方援助供应链,例如2025年4月,俄军对鞑靼斯坦叶拉布加市的无人机厂发动空袭,导致其停产。

不过,这些措施需要时间,短期内,莫斯科市民可能不得不继续“抬头望天”,而俄军的防空短板,或许将成为俄乌冲突下一阶段的“胜负手”。

0 阅读:4
晋月聊军事

晋月聊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