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务高层近期的强硬表态暗含多重战略意图。军事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中国,已在高超音速武器、反卫星技术等领域形成非对称优势,这对美传统军事霸权构成实质挑战。五角大楼推动的"金圆顶"导弹防御计划,表面针对所谓"外部威胁",实则试图通过升级战略威慑体系重塑技术代差优势。
中方的"三不"警告直指美方战略痼疾。首个"不要"剑指霸权逻辑投射——将中国正常发展曲解为扩张野心,实为美式思维的惯性错判。第二个"不要"揭露冷战思维遗毒,在亚太拼凑"小北约"、强推产业链"脱钩"等行径,显露阵营对抗旧疾复发。第三个"不要"则揭穿竞争幌子下的遏制本质,从芯片禁令到生物技术围堵,科技战的硝烟从未消散。
两国军事投入呈现鲜明对比。美军2025财年创纪录的8950亿美元国防预算中,超过800亿美元专项用于印太地区。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中国防务支出占GDP比重连续28年低于2%,且透明度持续提升——最新白皮书详细披露经费流向,近四成用于改善官兵待遇和训练保障。
安全理念的差异更值得关注。美国在全球维持800余个军事基地,年增军费超过其后9国总和;中国护航编队在亚丁湾完成1500余批次护航,和平方舟医院船到访43国诊疗23万人次。这两种安全模式,前者制造紧张后者提供保障,国际社会自有评判。
智库分析指出,美方强硬姿态背后存在结构性矛盾。军工复合体需要制造假想敌维持利益链条,政客则借"中国威胁论"转移国内矛盾。但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正遭反噬:美军征兵危机持续恶化,高科技武器项目屡现超支丑闻,盟友体系在乌克兰危机中显露裂痕。
中方的战略定力源于发展自信。经济总量突破126万亿元,发明专利有效量位居全球首位,C919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这些实打实的成就构成抵御风险的压舱石。正如外长王毅所言:"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增长,是稳定因素的增强。
破解安全困境需要超越零和思维。从气候变化到人工智能治理,中美存在广泛合作空间。若美方能放弃"从实力地位出发"的傲慢,真正践行"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太平洋两岸完全能够共同绘制新型大国关系蓝图。毕竟,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选择,而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