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演员艾丽娅,如今所拥有的一切几乎都是表演带给她的。
无论是感情,还是事业。
凭借好演技,她吸引到一个好老公,她还拿到了金鸡奖影后,甚至仍活跃在屏幕上。
只是,艾丽娅这个名字实在是太过陌生。
乍一看,还以为是个外国人的名字。
艾丽娅太过低调,没有任何营销,她直接连微博都没开通。
而跟艾丽娅几乎一片空白的生活履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
《去有风的地方》里要强隐忍清苦的凤姨;
《玫瑰之战》里黑白通吃的大姐刘晓红;
《迷雾追踪》里饱受苦难的杀猪婆吴小梅;
《将夜》里老辣且诡计多端的曲妮大师;
《一树桃花开》里性格强势又奇葩的罗耀辉母亲;
《我们的纯真年代》里心里充满仇恨的范云;
《同在屋檐下》里彪悍固执的婆婆陈萍;
《暗算》里的泼妇刘丽华;
《大宋提刑官》里出身卑贱最后酿下大错的楼夫人;
《太阳花》里善良贤淑的家庭主妇赵佳蕙;
《红处方》里的吸毒画家庄羽;
《大宅门》里爽利泼辣豪气的白玉芬;
《二嫫》里要强的河北农村妇女二嫫;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里身世悲惨的喜伦;
《告别》里招人烦又让人怜悯的母亲;
《盛先生的花儿》里精明世故也内心脆弱的盛琴;
《地久天长》里控制欲极强也责任感爆棚的李海燕……
艾丽娅担得上“老戏骨”这一名号,富婆、底层妇女、精明反派、正义善人,她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
记得有一个采访问郝蕾会去直播带货吗?
她斩钉截铁地说:
“我永远不会去,我们不能伤害职业最根本的东西。”
艾丽娅其实也一直如此要求自己。
她几乎不营销自己,几乎没有任何曝光,连访问都寥寥。
艾丽娅在演戏之外面对镜头的时候还有些许害怕和紧张。
“演员是有一个角色挡在你面前的,你正视它的存在,但是你不追求它的存在。”
对艾丽娅来说,永远是角色大于本人。
演戏的时候,她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较劲儿”。
要不然,她也不能30岁就拿了金鸡奖影后和华表奖影后,之后还拿了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3次提名金鸡奖最佳女配和最佳女主角奖。
或许如今“吃苦耐劳”不再是一个被啧啧称赞的优良品质,但这却是艾丽娅一路以来一以贯之的东西。
1965年,艾丽娅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海拉尔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里。
她有3个哥哥,还有1个妹妹,家里的条件算不得优越,甚至还很拮据。
在这样的环境里,“吃苦”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本能了。
后来,艾丽娅到了北京,也是靠此适应与内蒙古天差地别的境况的。
初中毕业之际,她的老师告诉她北京电影学院开设了一个民族歌舞表演班,在招学员。
当时,艾丽娅对表演根本没有任何概念。
从小到大,她唯一跟表演沾上关系的就是参与班级里的文艺汇演了。
只是,机遇来了,没理由绕道而走。
艾丽娅当时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出路,她就听从了老师的劝告。
现在看来,那个老师的眼光真是老道,一句话成就了一个影后。
艾丽娅的确是有天赋,但是她的母语却限制了她。
没有台词的戏份她游刃有余,有台词的部分她就显得“左支右绌”了。
到了北京除了要适应饮食差异,还得克服语言障碍。
从小就说蒙古语的艾丽娅对普通话实在一窍不通。
刚开始的半年是最痛苦的一个阶段。
只是艾丽娅懂得如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懂,就练呗。
早读,晚记,年轻有的是时间和精力。
对此,她的一位同学都表示深深地折服。
艾丽娅的“死磕”在大多数都是娇惯长大的同学当中是罕见的。
结果是,如今当年的同班同学早已“消失”于这个行业,只剩她还在“前线”。
在下苦功夫后,艾丽娅顺利地被分配到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正式成了一名演员。
1983年,她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车轮四重奏》。
之后的十年里,艾丽娅一直在接连不断地拍戏,积累经验,磨炼演技。
在这期间,为了达到自己对自己作为演员的高标准,她近乎严苛地要求自己。
为了拍摄一个真实的镜头,艾丽娅坚持真摔真演,甚至可以从狂奔的马上翻滚着摔下来。
不到三十秒的镜头,她却付出了骨折的代价。
不是剧组无良,而是艾丽娅对自己实在太“无情”。
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
她却甘之如饴:
“对电影的爱时常让我忘我,我想只有爱意能够让人坚持长久地做一件事。”
在拍摄《二嫫》的时候,艾丽娅更是豁出去了。
两个月的时间里,她硬生生逼自己学会了用脚去将一大块面团揉出各种花样儿来得绝活儿。
一场戏里,“二嫫”要连干三大碗海水,其实不需要完全喝完的,但艾丽娅却觉得情绪不到位。
她为了“真表演”,一个猛子灌了自己三大碗水,喝完后嘴里鼻子里一齐出水。
后来,艾丽娅凭借《二嫫》一举夺得了金鸡奖影后和华表奖影后。
获奖时的颁奖词是:
“艾丽娅从自我走向角色的心路历程,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她确实配得上这份荣光。
一夜成名的背后是百炼成钢。
生活不会辜负努力生活的人。
在表演上顺风顺水的艾丽娅在感情上也突然“铁树开花”。
一直痴迷于工作的她到三十岁在感情上还是一张白纸。
而电视剧《红处方》把爱情带给了她。
在里面,艾丽娅饰演庄羽,跟她演对手戏的是演员姚橹。
虽然当时还籍籍无名,但后来的他有了不少代表作,成了一名值得称道的老戏骨。
《大明按察使》里的周新,《大秦帝国之纵横》里的公孙衍;《无证之罪》里的骆闻;《让子弹飞》里的胡千……
这些角色姚橹都演绎得可圈可点。
表演是姚橹和艾丽娅的共同爱好,也是他们结缘的契机。
拍《红处方》之前,导演给姚橹打电话,他第一个关注点是对手演员。
“跟我演对手戏的是谁?”
“艾丽娅。”
“漂亮吗?”
“特漂亮。”
但是到了片场,姚橹失望了:
“哪儿漂亮了?一点儿也不漂亮!”
他没有一见钟情,但最后也没逃过艾丽娅的“手掌心”。
在不断接触中,姚橹看到了艾丽娅的魅力。
“她的确是个好演员。”
艾丽娅对表演的投入和认真给姚橹带了极强的吸引力。
“后来看她在片场拍戏,对她有点儿肃然起敬。”
顺其自然的,两人日久生情。
水到渠成的,两年后他们走入了婚姻,还有了一个女儿。
两个低调的人还实现了“1+1>2”的效果。
在网络上,几乎找不到一张关于他们清晰的合体图。
为了送女儿去上学,艾丽娅放弃了到国外领奖。
不止如此,有了女儿的艾丽娅有一段时间几乎不接戏了,除了帮朋友的忙,都在忙着家庭生活。
现实很残酷的是,当她再次复出,容颜不再,年龄不再,就只能演“恶婆婆”和“妈妈”一类的角色了。
后来在一场颁奖典礼的后台采访中,艾丽娅还被主持人称为“新面孔”。
她无奈又认真地纠正说:
“我不是新面孔了,我都拍了近一百部戏了。”
在名气上,艾丽娅觉得自己没有优势,但在表演实力上,她一直自信满满。
对于自己尽全力塑造的《地久天长》里的李海燕一角,她不吝以“完美”来形容。
“我觉得我很牛。”
尽管很多时候艾丽娅接到的都是戏份寥寥的角色,但她依旧能“化腐朽为神奇”:
打破自己,丢掉自己,把自己当做一团泥巴,揉圆搓扁都不在话下。
不少导演都对此赞不绝口:
“艾丽娅老师的戏非常好,只要她人在那儿,角色就在那儿。”
就比如《去有风的地方》里的凤姨一角。
女儿去世,儿子入狱,凤姨的日子实在太苦,但她也勤劳朴实。
好演员就是这样,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便可让人物活灵活现。
凤姨的谦卑、要强、隐忍、俭朴、心思细腻都无比生动。
阿桂婶与凤姨之间的“相爱相杀”也成为剧中可圈可点的亮点。
不是谁都能抢戏的。
好东西,不是要来的,而是靠吸引来的。
要得到好爱人,好人品是底气,要塑造好角色,好演技是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