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年:晚年陈独秀最大依靠,冒险带父亲棺木回乡,三次为父立碑

司空知山海 2024-07-29 08:45:08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1942年5月25日上午,陈独秀在临终之前把家人们叫到身边,交代后事。

嘱咐完了所有人,他把小儿子陈松年叫到床前,有气无力地说道:

“一定要再回到安庆老家,把我和你祖母也带回去。”

此后,陈松年不顾危险,将陈独秀的灵柩运回安庆,三次立碑,只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风雨飘摇,坎坷童年

陈独秀的原配夫人高晓岚,是一位旧式女子。

她的父亲高登科,时任安庆驻军的指挥官,慧眼识珠,对青年才俊陈独秀青睐有加。

1897年末,正值青春年华的陈独秀与高晓岚结为连理。

二人共育四子,其中三男延年、乔年、松年,以及女儿玉莹。

自从1897年在杭州求是书院接触到近代西方思想开始,陈独秀便被维新理念触动。

1901年,由于参与反清活动,陈独秀遭到清廷追捕。

他被迫逃离安庆,前往日本求学。

回国后,陈独秀在安徽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向普通民众传播革命理念。

之后,他又成立了爱国会,积极推广反对帝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此外,他还加入了由蔡元培和章士钊等人领导的秘密组织,甚至策划过刺杀慈禧太后。

陈独秀与原配妻子分开后,又遇到了其胞妹高君曼,一位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

1910年,两人因志同道合而萌生情愫,最终在杭州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而就在这一年,陈独秀的三子陈松年在老家安庆出生了。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陈独秀被委以重任,担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一职。

他上任伊始,便着手清除积弊,力推革新。

1913年,“二次革命”因时局所限,未能成功。

面对当局的通缉,陈独秀隐姓埋名,辗转至芜湖暂避风头。

不幸的是,他在芜湖的行踪被暴露,身陷囹圄,险遭不测。

那一年,年仅三岁的陈松年尚不懂事,家中却已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祖父陈昔凡刚刚离世,袁世凯的亲信倪嗣冲便带人闯入陈家抄家。

他们将陈家收藏的文玩字画洗劫一空,还要带走陈独秀的子嗣。

危急关头,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二人带着年幼的弟弟逃跑。

松年虽小,却也勇敢跟随,只是在翻墙时,不慎跌入邻居家的院子里。

幸运的是,陈家平日里乐善好施,与邻里关系和睦,关键时刻自然有人伸出援手。

邻家妇人见状,便假装松年是自己的儿子,将他放进澡盆里,佯装要为他洗澡。

多亏邻居的巧妙掩护,松年这才幸免于难。

痛失至亲,支撑家庭

陈独秀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理想,大半生都在外奔波,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

他历经艰辛,当局曾数次通缉他,五次被逮捕入狱。

由于他四处漂泊,时常处于音讯全无的状态,与家人的联系不多。

陈延年与陈乔年两兄弟,自幼便胸怀壮志,很小就远赴异乡求学之路。

而留在家中的陈松年,很少有机会能和父亲见面。

他没有像兄长们那样投身于革命洪流,而是在家中照顾祖母,在母亲身边尽孝,以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父亲和兄长的革命事业。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陈家亦是历经风雨,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都为革命而牺牲。

1927年夏天,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不幸落入国民党反动派的魔爪之中。

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严刑逼供,他宁可选择牺牲,也绝不出卖同志。

最终在7月4日,陈延年遭敌人残忍杀害。

这一噩耗如同晴天霹雳,使年迈的祖母与母亲沉浸在无尽的哀痛之中。

而年仅十八岁的陈松年与姐姐陈玉莹一起,强忍内心的悲痛,前往上海为兄长料理后事。

国民党当局残酷无情,不仅拒绝让他们收殓遗体,甚至连看一眼都不允许。

姐弟二人悲愤交加,只能在兄长牺牲的地方烧香跪拜,以此寄托哀思。

时间还未能抚平伤痛,就又带来了更深的打击。

次年,令人痛心的消息再次传来,二哥陈乔年也在上海被捕了。

陈松年又和姐姐一起,匆忙赶往上海。

亲眼看到了二哥英勇就义的悲壮一幕,他们心中的痛苦难以言表。

这一连串的打击,令陈玉莹无法承受。

她因精神崩溃而大病一场,身体日渐衰弱,不久之后便随两位兄长一起去了。

连续失去至亲的悲痛,在陈松年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也让他不得不扛起家庭的重担。

狱中重逢,流寓江津

作为曾经的思想领袖和革命先驱,陈独秀已经退出了党的领导层,甚至被开除了党籍,但他的影响力却并未因此消减。

国民党反动派也仍未停止对他的悬赏追捕。

陈独秀被捕入狱后,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1933年,国民党政府对陈独秀正式定罪的消息传来,陈松年立刻赶往南京,探望被囚禁在狱中的父亲。

这对久未谋面的父子,在重逢之际几乎认不出彼此。

望着衣衫破旧、胡须凌乱、面容憔悴的父亲,陈松年不禁流下泪来。

陈独秀是铁骨铮铮、坚韧不拔的革命斗士,在其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中,已经历五次牢狱之灾。

他从不畏惧,也从未被困境消磨内心的信念与斗志。

见到儿子落泪,他神情凝重,严肃道:

“男儿有泪不轻弹。真正的男子汉,就应当挺立风雨!”

这番话不仅是对松年的鞭策与鼓励,更是陈独秀铁骨铮铮一生的真实写照。

自此以后,每年的寒暑假陈松年都会前往南京探望父亲。

1937年8月,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

陈独秀也因此重获自由,结束了多年的囚禁生涯。

在陈独秀出狱的这一天,陈松年与他的继母潘兰珍一同前去迎接。

好景不长,随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步步紧逼,安庆也危在旦夕。

陈松年立刻雇了几条小船,将家中珍贵的财物悉数运至乡下的祠堂里。

然而世事难料,即便如此谨慎,祠堂内的财物仍未能幸免于难,最后只剩下了几件简陋的家具。

后来为躲避战乱,陈松年带着全家人去往四川江津,寻得一片暂时的落脚之地。

陈独秀是个特立独行,倔强刚烈的性格。

出狱后,国民党几次三番地拉拢,他却不为权势和金钱所动,不屑与蒋介石为伍;

托派想请他回上海,重振旗鼓,他也严词拒绝,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他是终身反对派,也是终生爱国者。

晚年时他自己也说,自己的个性是不适合做官的。

这样的性格让他凛然傲立,始终专注于自己的思想,从不惧怕被“孤立”;

却也让他在晚年时穷困潦倒,向来清高孤傲的他也不得不接受亲友的接济。

在江津的那些年里,陈独秀身处异乡,生活困苦。

好在有陈松年一家的陪伴,为这段充满艰辛的流寓岁月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欢乐。

陈松年是个孝子,也是家中的顶梁柱。

在异乡江津,他一肩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家中七八口人的生计,全靠他在中学执教的微薄薪水,艰难维系。

陈独秀那时身体不好,时常要看病抓药,陈松年为此还欠了一屁股债。

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的肩上,但他从未有过怨言,始终陪伴着父亲安度晚年。

送终尽孝,安度晚年

1942年的春节,陈独秀在鹤山坪名声渐起,许多淳朴的山里人纷纷慕名而来,请他写对联。

凡是前来拜访求字的,都会带一些年货相赠。

陈家的餐桌也难得地丰盛起来,鸡鸭鱼肉一应俱全,无需再为年夜饭发愁。

除夕夜,万家灯火通明,陈松年一家不顾路途遥远,上山与父亲团聚。

陈松年在院子里点燃了鞭炮,全家人围坐在桌旁,享受这顿来之不易的年夜饭。

这一刻,所有的苦难艰辛与政治失意都离陈独秀远去,只留下这份难得的天伦之乐,让他深深陶醉。

这是他晚年生活中最为温馨、美好的记忆,也是他在人世间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1942年5月25日,陈独秀弥留之际,把家人们都叫到身边,逐个叮嘱了一番。

最后,他嘱托陈松年,一定要将自己的棺木和母亲的棺木一同运回故乡,叶落归根。

那时,特务机关又大作文章,用各种手段扰乱丧事。

多亏几位江津名士和亲朋好友的支持,葬礼才得以完成。

一直到1947年农历二月,经过长时间的筹备与努力,陈松年终于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将祖母与父亲的灵柩迁回故乡安庆。

他雇了一只木船,先将灵柩运往重庆,随后委托重庆浙江会馆负责后续的迁移工作。

为了避免引来麻烦,整个过程没有举行任何仪式。

陈松年甚至不敢在灵柩上刻下“陈独秀”的名字,而是用了“陈乾生”之名。

尽管如此,每年的清明时节,陈松年总不忘携同子女,前往墓地祭拜。

修坟立碑,完成遗愿

陈松年只敢悄悄地给父亲扫墓,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他也从来没有对旁人说过父亲安葬的位置。

毕竟,父亲曾经走过弯路,被开除过党籍,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损失。

这始终叫他忧虑自责,惶恐不安。

直至1953年,毛主席在南巡途中约见了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

毛主席亲切地让他落座,开门见山地问起了陈独秀家人的情况。

傅大章据实以告:

“他还有一个三儿子,名叫陈松年,回到安庆老家后,就一直在窑厂工作。家里人口多,每月20元的工资,养家糊口有些困难。”

毛主席闻言,认真道:

“陈独秀对国家是有过功劳的。他的后人生活困难,应该帮助。”

傅大章知道,这是毛主席的关怀和嘱托。

他迅速做出安排,向陈松年一家提供每月30元的生活补助。

领取补助金时,陈松年满怀敬意,朝着办公室里的毛主席像深深鞠了一躬,以此表达心中的感激。

他明白,这份补助的价值,远超金钱本身,这是在政治上给了他们认可和荣誉。

也多亏了这笔补助,解决了陈松年一家经济上的燃眉之急,三个孩子也因此可以继续读书,考上了大学。

此后,政治风云变幻莫测,陈松年就连清明节扫墓也不敢了。

然而毛主席昔日的关怀,似乎也为陈松年一家筑起了一道保护墙。

使得他们在随后的浪潮中有惊无险,平安度过。

陈松年在窑厂当了三十多年的技工,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选为安庆市政协常委。

1980年,安庆市文化局副局长与陈松年相约,一起上山寻访陈独秀的墓地。

历经岁月变迁,旧日痕迹难觅,雨水年复一年地冲刷,坟地几乎与平地无异。

四周杉木葱郁,却无一处标志可循,众人寻觅良久,可一直没有找到。

幸运的是,当年为陈独秀抬棺的人里,有一个老农尚在人世。

他凭借记忆带着众人找到了陈独秀的楠木棺材,墓地位置这才得以确认。

老农提及昔日之事,也忍不住叹惜,说原来的那块墓碑,在1958年的时候被人挖去铺路了。

这让在场众人唏嘘不已,深感痛心。

最终,在文化局的支持下,陈松年以自己和三个兄弟的名义,为陈独秀重新立了一块墓碑。

以此缅怀父亲,也让后人得以铭记这位革命斗士的不朽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智淋.陈独秀在江津的最后岁月[J].廉政瞭望,2021,(10):55-57.

[2]靳树鹏.陈独秀的儿孙们[J].文史精华,1994,(01):30-35.

[3]郭因.采访陈独秀后人[J].江淮文史,2021,(05):56-68.

[4]杨其广.追记“采访陈松年”[J].中国金融家,2021,(09):113-115.

0 阅读:24

司空知山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