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在历代本草家和医家手里也是经常提及的。
但时至今日,现在市面上的白芥子似乎良莠不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充分认识一下白芥子。
以笔者个人所见,我们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黄芥子。
白芥子,顾名思义的话很好理解,我们首先激怒能从名字里得到它外表白色的一个概念,然后是属于芥子的植物属性。
而黄芥子之所以得名,它首先也是一种“芥子”,只是颜色偏黄而已。这就是它们最直观的差异所在。
如果只是颜色上的差异,那么即使选择错了似乎也问题不大,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差异,显然还不仅限于外观颜色上,更主要的还是在性味和功用方面。下面,我们就分开来介绍一下:
首先说说“芥子”。
在《名医别录》里就有芥子入药的记载,此时就分为白芥子和黄芥子两种。
其中,白芥子又有辣菜子、苦芥子、白芥等别名。属于十字花科植物,入药者是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主要产于山西、山东、安徽和四川等地。
关于白芥子的性味和功用,《本草从新》描述,它性味辛温,主要能入肺胃二经,以北方出产者为佳
历代医家认为,白芥子性味辛温的特点,能温肺化痰、破气散结、通络止痛,从而被广泛用于各种寒痰咳喘、胸胁胀痛、痰饮流注经络,关节麻木不仁、阴疽肿毒等等。
而黄芥子的植物属性也是十字花科植物,入药者是芥的成熟种子,性味辛热而有小毒,主要能入胃经和肺经,主要产于滑动地区。
客观而言,黄芥子的性味和白芥子有点相近,但虽然性味更偏燥热,而温化痰饮的能力却弱于白芥子。
那么,如何区分黄芥子和白芥子呢?
1、外观颜色:
白芥子外观灰白色或者黄白色,而黄芥子则呈现淡黄色或棕黄色,有的甚至还带有暗淡的棕红色。
2、形状:
白芥子为小球形,直径在2毫米左右,放大后可见表皮有细微的网状,一端有圆形的淡褐色的种脐,水浸后膨胀,果仁富含油脂,有辛辣味,嚼之辛辣而刺舌。如果把白芥子粉碎后再湿润,会发出辛烈刺鼻的臭气。
而黄芥子虽然也是小球形,直径较白芥子偏小,表皮上也有细小的网纹,果仁油脂稍逊于白芥子,气味也相对较小。
现代科学进一步将白芥子和黄芥子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它们的差异就更明显一些。
其中,白芥子的横切面最外层为一列表皮黏液细胞,细胞壁比较薄,色素细胞呈颓废状,子叶发达,细胞内含糊粉粒和油滴。
而黄芥子的表皮细胞虽然也是一列,都能会切向延长,细胞有点近似于方形,宽约20微米左右。其子叶和胚根细胞含有脂肪油滴。
3、性味和功用:
白芥子和黄芥子性味都属于辛温之品,但黄芥子性味稍更辛热。
两者的功用基本都集中在温肺化痰上,但黄芥子远不如白芥子,如果不得不用黄芥子替代白芥子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用量,但这样的后果就是更容易引起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不适。
总而言之,虽然在古代医家眼里,黄芥子和白芥子都是“芥子”,而且古人对它们的使用差别并不大,但我们现代人知道它们的优劣之后,显然有必要将它们更好地区分。简而言之,就是尽可能选择白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