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间里,一个女生领着三四个人高马大的女生冲进卫生间,“哐当”把门一关,抓起正在拖地的另一个女孩头发就施暴、殴打,并剪开她的裤管,对着该女生小腿上一大片黑红色的胎记就拍视频……尖叫声、哭声、谩骂声混成一片。
这是大鹏新导电影《保你平安》中的一幕校园霸凌镜头,男主角魏平安的女儿魏磨砺在爸爸的鼓励下为蒙冤的同学伸张正义,结果遭到欺凌侮辱。
观影到此处,我的心里一揪,忍不住侧身问儿子:“你们学校有发生过类似事情吗?”
儿子回答“没有”,继续沉浸在电影中。
我松了一口气,却依然悬心:儿子已经是个高年级的小学生了,虽然庆幸目前没有在学校遇到类似霸凌事件,但并不能保证未来他升入初中、高中、大学……还依然能够一帆风顺。
校园也是个复杂的小社会,作为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在父母的视线外,学会自我保护?
【一】如何应对隐秘角落里的危险?观影结束,在回家的路上,我有意与儿子探讨“被欺凌”的话题。有了电影的话头,在询问下,儿子逐渐敞开心扉。接下去的聊天内容,让我很吃惊。
儿子说:“妈妈,电影中的这种事我们没有遇到过,但学校里有很多暴力事件。”三言两语,我还原了儿子口中的“暴力事件模型”。
比如有些同学,特别爱语言攻击,好端端的,就来挑衅。一来一回,但凡有一方按捺不住,最后就会升级成为“拳头事件”。可即便如此,类似的挑衅事件,还会时不时上演。
“妈妈,这种同学每次都被人教训,可为什么他总是要挑衅别人?”儿子问。
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儿子又描述了另一种情况。
比如有一次,他和班里几个同学在沙堆上玩,忽然来了一个高年级的,勒令他们下来,让出玩的地盘。一众孩子不服,言语上也不甘示弱,结果高年级的同学从书包里掏出了美工刀……
听到这里,我脊背发凉。所幸仗着人多势众,高年级的学生没有进一步行动,一场危险悄悄逼近,也悄悄然褪去。
儿子不服气:“不是应该讲究先来后到吗?他凭什么霸占我们玩的地盘?”
面对儿子的委屈、不服和质疑,我哑口。这些潜藏在孩子身边的危险,因为没有升级为伤害事件,老师不知道,家长也不知晓。
孩子们凭着本能反抗应对,所幸一切安然无恙,可能谁保证未来擦枪不走火?但凡一个不小心,隐患成伤害,无论是对于欺负和被欺负的孩子家庭而言,都是两败俱伤。
该不该劝孩子退一步?
【二】孩子受欺负,该教他打回去吗?此情此前,突然让我想起另一个话题:孩子被欺负,该不该教他打回去?
之前看到过一个视频,或许最能表达无数家长的心情。两个小男孩不知为何发生了肢体冲突,有个孩子打不过,于是哭着找爸爸。男人气得不打一处来,怒吼着让儿子冲上去继续打,并威胁:“如果你不打他,我就打你!”
小男孩崩溃大哭,可当他再次硬着头皮再上前,却遭到对方更多的拳打脚踢。自始至终,这个小男孩都没有伸出还击之手。
怕孩子被欺负,不愿意孩子吃亏,视频中父亲的愤怒情绪可以感同身受,但视频中孩子惊恐无助谁来兜底?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秉承“不主动欺负他人,但若被欺,坚决打回去”的观念,一旦看到孩子受欺负,第一反应不是安慰,而是勒令孩子还手。
护犊之心,人皆有之,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很多家长可能忽略了另一个事实:一个有能力打回去的孩子,是不会被欺负的,孩子受欺负时若敢还手,大多也就没人敢欺负他了。
可面对受欺负的孩子,家长教孩子打回去,以为孩子有家长的撑腰就会胆大。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丝毫没有效果,好比《游戏力》作者说的那样:
对于那些受了欺负的孩子,如果情绪还没有调整好,即使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打了回去,他们也不会因此对自己有更多的信心。
【三】孩子为什么对家长守口如瓶?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另一个事实:
孩子受欺负,家长常常后觉后知。要么从别人口中得知事实,要么等孩子挂了彩、受了伤,再三追问才明白原委,事实上很有可能,自己家的孩子已经不止一次被欺负。
孩子受了欺负,为什么对家长却守口如瓶?这个问题,我在观影后散步回家路上也问过儿子。
譬如,那个时不时会对他进行语言攻击的同学。儿子说,这个同学一直以来“嘴欠”,被很多同学“教育”过,但死性不改。他认为“出拳”解决问题是常态,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至于高年级同学拿美工刀威胁这件事,儿子对此却有自己的思量。
一来是因为事态并没有发展,还犯不着告诉老师,告诉家长;二来他更不想把事情闹大。为此,儿子跟我举了一件发生在幼儿园的事。
有一天放学路上,儿子告诉奶奶,他的玩具被同学抢了,还被推倒在地。一听这话,奶奶气愤极了,让儿子指认出欺负他的同学后,气冲冲赶到对方家长面前,大声的控诉。
对方也是奶奶,一听也不乐意了,两人立马吵了起来,最后还是幼儿园的老师出面调解,彼此才气呼呼各自回了家。
可问题解决了吗?根本没有。
儿子回忆说,他最讨厌从此之后,奶奶时不时“激”他:“这么大个孩子,居然被小个子欺负,真没用!”他也不喜欢奶奶时不时盘问:“有同学欺负你吗?奶奶帮你出头!”
并且,双方大人吵完之后,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依然没有停歇,欺负的依然在欺负,受欺的依然受欺。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学会了闭口不谈。
【四】打回去,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吗?
也许是吃亏多了,随着年级升高,儿子似乎慢慢学会了反抗。偶有看到他一身脏兮兮,问他为什么,他轻描淡写,只说和同学闹了一些小矛盾。
学校里面,特别是男孩之间,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在没有听到进一步的消息后,我没有追问,只是告诉儿子:靠拳头征服,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有肢体接触,要懂得分寸。
如今想来,在默许之下,儿子或在反抗中尝到了力量感,在解决问题上,他似乎本能学会“硬碰硬”对抗。赢的几率,让他开始崇尚这种解决方式。
按理说,孩子拥有了打回去的勇气,为人父母应该欣慰,因为他拥有了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
然而,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却隐隐不安,不禁问自己:受欺负,是不是该锱铢必较,坚决打回去?
答案是否定的。有些时候,吃小亏,却是在求大福。
因为一个孩子,倘若习惯了受欺负后锱铢必较打回去,如果现在他还能安然无恙,只不过是他还没有遇到更强劲的对手,或是没有底线的恶孩子。
社会如此复杂,谁能保证孩子未来不会遭遇困境?
【五】宽容,是为了避免陷入纷争
我想起了网上看到的另一件事,一个妈妈,在女儿受到欺侮后的做法。
读初二的女儿,与班里一个新转学来的带着一股子戾气的女孩发生口角,女儿被对方用污秽不堪的语言网暴,事态发展到双方叫家长的地步。
妈妈如约来到学校,却不愿意在教室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一个偏僻角落。当班主任叫来戾气女孩后,面对顽固不羁的女孩,这位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却是:“吃晚饭了吗?”
然后用很温柔、很慈祥的笑容夸:“小姑娘长得挺可爱的。”
没有讨伐,没有斥责,戾气女孩低头认错,接下来,让班主任意想不到的是,妈妈的女儿也主动上前道歉,说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
这是一个宽容又有胸怀的妈妈。
班主任感慨,但事后妈妈说的一句话,更让她感触:我的宽容,是为了女儿,不想女儿再卷入这样的纷争当中。
是啊,有时候,比起无休止地陷入纷争纠缠,不如退一步,还自己一个清净。
【六】
事后,儿子有一个问题不解:“妈妈,这个同学为什么打不怕?为什么一直喜欢对人言语攻击?”
我想了想,告诉他:每个人成长于不同的家庭环境,接受不一样的教育,形成不一样的个性。所以,你不必去思考对方为什么会这么做,而是应该考虑该自己如何解决问题。
最后,我与儿子达成了几个约定:
一、努力不理睬对方的挑衅,看一看,多久以后,你不会再受语言攻击困扰。
二、受欺时学会分析,如果对方只是不小心,如果对方并不只针对你一个人,如果对方没有持续欺负你,那么不必太在意。吃小亏也是求大福,把浪费在纷争中的时间用到更多更美好的事情上。
我是诺妈,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养育、学习成长!分享知识干货,一起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