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血压有点高,要注意啊!” 这句话,相信不少朋友在体检时都听到过。高血压,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究竟我国高血压的现状如何?它又有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攀升,形势严峻。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27.5%,这意味着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据估算,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这个数字着实令人震惊。
而且高血压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群的患病率也在逐渐上升。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高血压患者的行列。
高血压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高血压之所以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在于它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高血压的侵害。长期高血压控制不良,会对全身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可谓“步步惊心”:
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高血压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堵塞,最终引发心肌梗死、心绞痛等严重事件。
脑血管疾病的“定时炸弹”:高血压是脑卒中(中风) 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突然升高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发生脑出血;动脉粥样硬化也容易导致脑血管堵塞,发生脑梗死,严重者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肾脏的“无声损害”:长期高血压会损害肾脏血管,导致高血压肾病,严重者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要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眼睛的“视力危机”:高血压会引起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其他危害:高血压还与主动脉夹层、外周动脉疾病、痴呆等多种疾病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血压高到多少,才需要吃降压药?是否需要服用降压药,不能单纯看血压值,需要综合评估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

血压分级与定义: 我国目前采用的血压标准是:
高血压又可进一步分为1级、2级和3级,血压级别越高,风险越高。
正常血压: 收缩压<120 mmHg 且舒张压<80 mmHg正常高值: 收缩压 120-139 mmHg 或舒张压 80-89 mmHg高血压: 收缩压 ≥140 mmHg 或舒张压 ≥90 mmHg启动药物治疗的原则:
确诊为高血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血压均 ≥140/90 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评估心血管风险:医生会根据您的年龄、性别、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肾病等)、吸烟、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评估您的心血管风险。

根据风险和血压水平决定是否启动药物治疗:
高血压伴有心血管疾病或高危因素:应尽早启动药物治疗,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1级高血压(140-159/90-99 mmHg)且心血管风险为中低危:可先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如血压仍不达标,则考虑药物治疗,目标血压<140/90 mmHg,最好能<130/80 mmHg。正常高值血压:一般不建议立即药物治疗,但应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密切监测血压。对于部分心血管高危人群,医生可能会考虑药物干预。划重点:降压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降血压数值,更重要的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哪些高血压,不用吃药也能好?并不是所有高血压都必须吃药,一些类型的高血压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甚至恢复正常。以下几种情况的高血压,有可能在不吃药的情况下改善或治愈:

1. 白大衣高血压
特点:在医院或医生诊室测量时血压高,但在家里或日常生活中血压正常。
原因:可能是由于看医生时紧张、焦虑导致短暂血压升高。
改善方法:监测日常血压,放松心情,改善心理状态,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

2. 隐蔽性高血压(假性高血压)
特点:某些情况下测量的血压高,但实际上动脉硬化等因素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偏高。
原因:血压计袖带测量方式可能受血管硬化影响,导致读数不准确。
改善方法:使用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如动脉测压)确定是否真的有高血压。

3. 可逆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
特点:由特定的疾病或因素引起的高血压,去除原因后血压可恢复正常。
常见原因: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打鼾和呼吸暂停后,血压可能下降。肾动脉狭窄:通过介入治疗改善肾脏供血,血压可恢复正常。甲状腺疾病:控制甲状腺功能后,血压可能正常化。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停用升压药物(如激素类药物、避孕药)后,血压可能恢复正常。
限制钠盐摄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烹饪时少放盐,减少酱油、味精等调味品用量,少吃腌制食品、加工食品。

增加钾摄入:钾可以对抗钠的升压作用。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绿叶蔬菜、菌菇类)、水果(香蕉、橙子、猕猴桃)、豆类、薯类等。
保证运动频率和时长: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每次运动至少持续30分钟,每周至少5天进行运动。
控制体重,预防肥胖: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BMI 18.5-23.9 kg/m²),有助于降低血压。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升高血压,应坚决戒烟,限制饮酒。
学会自测血压:推荐使用电子血压计进行家庭血压监测。掌握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定期在家中测量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血压升高。
结语:即使血压尚未达到需要药物治疗的程度,或者已经开始服用降压药,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都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风险,甚至可能减少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