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忆当年闹春荒

翠巧谈文化 2025-02-10 03:52:34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欣欣然,睁开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开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新春今临,读者朱自清散文﹤<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现实的无奈总认为缺乏诗意般的美好,无可奈何春又临,满腹往事涌心头。真的不能与此同步,我的眼前总是浮现闹春荒的情景。

去年的春晚<<上春山>>,也曾经给留下深刻的印象,活在当下,也感受太多春的赞歌。触景生情,也勾起对苦难岁月的回忆。

春暖花开,本是迷人的季节,可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谁会有心思欣赏眼前的美景呢?立春过后,便是父母最忙碌的日子,父亲便忙着上山,去采集草料,去砍柴度日,去挖药赚钱,去山里借粮。母亲也是为生计而忙,她更为无米下炊而愁,野菜也当粮,榆钱,杨槐花,凡是能吃的,应有尽有,饥饿的感觉不好受,眼前美景道不得,只为饥饿绕心头。姐姐也忙乎着,他们捋洋槐叶喂猪,割春草喂牛,那时缺衣少食,常常为生计奔忙,自身难以为继,但又不得不驯养家畜,人饥马乏的,到处嗷嗷直叫,惨相目不忍视。

记得我的老父亲,常常愁眉苦脸的,含着旱烟袋,双手抱着头,一愁莫展的样子,为一家人的生计而无计可施,花红柳绿的世界,饥肠辘辘的肚皮,做为一家之主的他,又怎能闲情逸致赏此美景呢?父亲曾经是位军人,在枪林弹雨从未退缩过,而生活的重压却使他抬不起头来。闹春荒的情景至今难忘,都说少年不关了愁滋味,那时身处少年的我,也深深地感受到饥饿的味道。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点油,白馍细米那简直是奢望,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母亲常常要找米下锅,稀汤寡水是生活的常态,那时只怪春日漫长,度日如年的感觉如梦似幻,青黄不接的日子,不知愁坏了多少人。返销粮也是度春荒的无奈之举,把红薯干磨成面,做成的馍馍又黑又硬,又伴着几分苦涩,不是饥饿难忍,谁会能吃得下它呢?

全家人都在穷忙着,他们盼望着麦梢黄,布谷鸟的叫声,渴望着夏天的来临,割一梱新麦,吃碾馔,就意味着春天的告别,迎来盛夏的收获。完全心驰神往的感觉,只恨春天早些过去。那时我也无情地责备父亲:

′′一个堂堂的男子汉,怎么连家庭的温饱也无法解决呢?′′

父亲有苦难言,他狠狠地瞪了我一眼,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母亲深情地说: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不知报娘恩。家有千石,黑馍掺半。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是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的。′′说句实在话,那真不是父亲的错,当时所处的时代,又岂能使一两人所能改变的。

闹春荒的确是段不平凡的岁月,但无论千难万难,人们还是挺过来的,因为人的因素,他们正是凭着坚强的毅力,苦遨苦盼,苦尽甘耒来迎来了希望的明天,即使在那闹舂荒之年,也没有压跨他们坚强的臂膀,也勇敢地活到今天。

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更应该心怀感恩之心,善待浴火重生的老人,让他们感受春天般的快乐和美好,他感受改革开放的红利,多一分温情,多一分善意,让世界充满爱。

′′春天像刚落地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像前去。′′读着<<春>>的结尾,仿佛感受春的气息,真是如坐春风之感,现在的春天真的迷人,生活的春天更美好,春天的故事更感人。闹春荒将成历史的陈迹已去不返了。

0 阅读:0
翠巧谈文化

翠巧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