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风采:古代战争里的铁血英雄传奇

君达看文物 2024-12-02 04:54:41

先秦时期的名将众多,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

姜尚

即姜子牙,被尊为兵家之祖。他辅佐周武王倾商立周,兴周盛齐,建立千秋功业,其军事思想和谋略对后世影响深远.

孙武

人称“兵圣”,著有《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他的军事思想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影响深远,其军事智慧不仅在战场上得以体现,更在于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

吴起

魏国的改革者,其军事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他著有《吴子兵法》,与孙武齐名,其军事思想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等.

孙膑

孙武的后代,在马陵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庞涓。他的军事思想和实战经验被整理成《孙膑兵法》,强调灵活运用战术和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

白起

秦国名将,有“杀神”之称,一生征战无数,未尝一败,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代表性战役有长平之战等.

王翦

秦国的开国元勋,军事才能卓越,帮助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在灭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率领秦军灭楚等.

廉颇

赵国的铁血将军,以勇猛和坚韧著称,在长平之战中虽最终战败,但前期与秦军对峙许久,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才能,此外还有大破齐军等战绩.

李牧

赵国的北地守护神,多次击退匈奴,保卫了赵国的边疆安全,还曾在宜安之战中重创秦军,其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为赵国的稳定和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乐毅

燕国的智勇双全的将领,曾率五国联军伐齐,一度攻破齐国七十二城,几乎使齐国灭亡,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外交策略.

田单

齐国名将,在齐国被燕国击败后,他使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使齐国得以复国,其智勇之举被后人传颂.

【郑攻韩之战】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80年),郑军进攻韩国东部地区(今河南中部)的作战。韩国自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后,一直企图吞并郑国,向外扩张,从而引起郑国的戒备和反抗。二十二年,郑国乘中原韩、赵、魏三国为援燕而与齐国在桑丘(今河北保定北)大战(参见《齐与燕三晋桑丘之战》条)之机,突然发兵进攻韩国东部地区。韩国未加防备,仓促应战,被郑军击败。

【霍魏浍之战】 周安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78年)翟人军队在浍水(今山东浍河)地区与魏军的交战。翟(即狄)人是主要生活在太行山地区的北方游牧部族。经常对中原各国侵扰、抢掠。二十四年翟人乘魏军正向黄河以南集结准备会同韩、赵联军攻齐之机,出兵进攻魏国浍水(西起今山西新绛处,东至今翼城东南汾水)地区魏军主力在东部、北部,边防空虚。当地守军仓促迎战,被翟军击败。翟人抢掠而归。

【三晋攻齐灵丘之战】周安王十四年(公元前378年),魏、韩、赵联军在灵丘(今山东高塘南)地区,进攻齐国的作战。二十二年(前 380年),魏、韩、赵三国联军为救燕国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而击败齐军(参见《齐与燕三晋桑丘之战》条)。二十四年,齐军又攻打燕军,被赵援军击败。为了更沉重地打击齐国,魏、韩、赵三国再次组成联军,大举攻齐。联军迅速攻入齐国西部境内灵丘地区,击败齐军,并一直推进到灵丘邑前,才撤军回国。此战削弱了齐国的力量。

【蜀攻楚兹方之战】周安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77年),蜀军在兹方(今湖北松滋西北)进攻楚国的一次作战。蜀国位于今四川西北境,建都蜀(今四川成都)早在周初即与中原有密切联系,农业较为发达。蜀发展强大以后,便寻机向外扩张,曾侵夺其东邻巴国(今四川东部地区)北部部分土地,势力扩展至楚国西部边界附近。楚国多年忙与中原诸国作战,忽视了西部防御蜀国抓住战机,派军突袭楚国西部边境,一度攻占兹方。楚国为加强西部边防,修筑扦关(亦称楚关,今湖北长阳西,一说在巫山)防御工事,并调兵驻守,以防止蜀军侵扰。

【赵攻中山之战】 周安王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77-前376年),赵军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进攻中山军的作战。中山国(今河北定州、灵寿一带)是春秋时期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原小国,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8年)被魏国灭亡(参见《魏灭中山之战》条);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80年)前后乘大国混战之机复国,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境)。二十五年,赵国为了扩大势力,派出军队攻入中山国境内。中山军在房子迎战。赵军击败中山军,继续向中山国纵深前进。二十六年,赵军攻至中人,又击败中山军,给中山国以沉重的打击。

【韩灭郑之战】 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韩军于郑(今河南新郑)攻灭郑国的作战。郑国自春秋以来即为大国争夺的焦点。进入战国后,因楚、魏、韩三国不断蚕食,国土已极狭小。为寻求保护,它依附于当时军事实力最强的魏国,与韩国对抗。元年,魏国为了扩大势力而发兵进攻楚国,与楚军在楚地榆关(今河南中牟)大战,无力顾及郑国。韩国趁机派出大军进攻郑国一举击败郑军,攻克郑都郑,灭亡了郑国。韩国随即将国都迁入郑。郑国自前806年受周宣王封而立国至此经430余年而亡。

【燕齐林孤之战】 周烈王三年(公元前 373年),燕军与齐军在林孤(约在今山东西北部)的作战。齐国原系吕氏诸侯国,田氏掌权并被周王封为诸侯后,齐君康公仅食一城,名存实亡。康公贷死,奉邑入于田氏,从此齐国完全变为田氏国。二年(前374年),田氏内部发生争权之乱,田午杀其君剡及剡子喜,自立为君,并承吕齐爵位改为桓公元年。与齐相邻的各国,乘齐桓公初立,统治尚未稳固,无暇外顾之机,纷纷攻齐。周烈王三年,燕国为报侵犯桑丘之仇(参见《齐与燕三晋桑丘之战》条),调集大军突然进攻齐国,进至林孤地区。齐军已赶至林孤安营迎战。两军列阵大战,燕军击败齐军

【鲁攻齐阳关之战】周烈王三年(公元前373年)鲁军进攻齐国阳关(今山东泰安东南济水东岸)的作战。齐鲁两国常为领土之争而动武。周安王十七年(前385年)齐军曾攻破鲁都曲阜,大辱鲁国。周烈王三年,为雪前耻,鲁国乘齐国正与燕国在北方交战(参见《燕齐林孤之战》条),而南部空虚之机,派兵突然进攻阳关。阳关原系鲁国北部边境重要关城,春秋后期为齐国侵占,一度归还鲁国后又为齐国兼并。齐国不及救援,鲁军攻占阳关。

【魏攻齐博陵之战】周烈王三年(公元前373年),魏军在博酸(今山东茌平西北)地区进攻齐军的作战,三年,正当燕、鲁两国利用齐桓公田午夺位新立,统治尚未稳固之机,分由北、南向齐国进攻之际(参见《燕齐林孤之战》、《鲁攻齐阳关之战》条),魏国乘机向齐西部地区进攻。该地齐军力弱,抵挡不住魏军进攻。魏军一直攻打到齐国扼守黄河的重要据点博陵邑,才停止进攻。燕、鲁、魏三国同时攻齐,对齐国是一次沉重打击。

【赵攻卫之战】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赵军进攻卫国北部地区(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的作战。赵国自迁都邯郸以来,积极图谋兼并卫国。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3年),赵国曾出兵攻打卫国。由于魏国助卫,赵国陷于困境;虽赖楚国支援,挽回了颓势并稍有扩展,但未能实现兼并卫国领土的企图(参见《赵楚与魏卫濮阳棘蒲之战》条)。周烈王四年,赵国丞相太戊(一作成)午又调集大军突然进攻卫国北部地区。卫军抵挡不住赵军进攻。赵军一连攻取卫国73座乡邑,席卷卫国北地,给卫国沉重打击。

【魏攻赵北蔺之战】 周烈王四年(公元前 372年),魏军于北蔺(今山西离石西)进攻赵军的作战。四年,赵国出兵攻打卫国,占领大片土地(参见《赵攻卫之战》条)。魏国惟恐赵国吞并卫国,失去自己兼并的机会,遂出兵北上,进攻赵国西部边境重镇北蔺。魏军突然进攻,使赵国措手不及。连忙调兵于北蔺仓促迎战。结果魏军击败了赵军,虽然未能攻下北蔺城邑,却牵制阻止了赵军进攻卫国的势头,挽救了卫国。

【卫攻齐薛陵之战】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卫军进攻齐国薛陵邑(今山东阳谷东北)的作战。四年,卫国遭到赵国军队的进攻,损失大片土地(参见《赵攻卫之战》条),因而急于向外扩张,求得补偿。东邻齐国虽是大国,但在前一年连续受到燕国、鲁国和魏国军队的进攻,实力受重创(参见《燕齐林孤之战》、《鲁攻齐阳关之战》条),一时难以恢复。卫国趁机派出军队,突然进攻齐国西部城邑薛陵。齐军不能阻挡卫军攻势。卫军迅速占领薛陵,加重了对齐国的打击。

【魏攻楚鲁阳之战】周烈王五年(公元前371年),魏军进攻楚国鲁阳邑(今河南鲁山)的作战。魏国因争夺卫、郑而与韩、赵产生矛盾以来,在外交上渐趋孤立。但在三晋联盟破裂前,魏在中原东部已占领了大梁、襄陵等大片土地,战争潜力有所提高;而且在吴起任将时训练的“武卒”军队,那时尚保持较高的战斗力,所以在战争中,仍能维持胜多败少的局面。五年,魏国为了进一步扩大在中原东部的势力范围,突然出兵进攻楚国北部的鲁阳邑。楚国没有防备,措手不及。魏军一举击败楚军,占领鲁阳。将势力扩展到楚国方城(今河南方城北)以北地区。

【秦赵高安之战】 周烈王五年(公元前 371年),秦军与赵军在高安地区(约在今山西北部)的交战。秦国在与魏国的战争中,多次战败,损失大片土地。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地区全被魏夺占,欲向外扩张。赵国近年一直在东部与齐、卫、中山等国作战,西部防御薄弱。前一年,魏军乘机在北蔺(今山西离石西)击败赵军(参见《魏攻赵北蔺之战》条),引起赵国重视,加强了西部防守力量。五年,秦国误以为赵国西部仍然空虚,便调集大军由东北部渡过黄河(今陕西、山西间黄河北段),进攻赵国西部。赵军随即在高安组织迎战。结果秦军战败,退回国内。赵国保卫了西部疆域安全。

【赵攻齐甄之战】 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赵军进攻齐国城邑甄(即鄄,今山东鄄城北)的作战。前一年,赵国在西部抵抗秦国军队进攻的作战中,取得了胜利,巩固了西部,暂时解除了后顾之忧,便继续向东发展势力。齐国在近年与燕、鲁、魏、卫等国的作战中,屡遭失败(参见《燕齐林孤之战》、《鲁攻齐阳关之战》、《魏攻齐博陵之战》、《卫攻齐薛陵之战》条),实力削弱。六年,赵国趁机调集大批军队突然进攻齐国,直趋鄄邑。齐军防守薄弱,抵挡无力。赵军一举击败齐军,夺取鄄

邑,再创齐国。

【魏赵怀之战】 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魏军与赵军在怀(今河南武陟)的一次交战。六年,赵国军队攻占齐国甄邑(即鄄,今山东鄄城北,参见《赵攻齐甄之战》条)。魏国担心赵国强大对己争夺中原不利,遂调集军队突然进攻赵国怀地。赵军主力在东,西部空虚,仓促组织迎战。魏军击败赵军。

【魏与韩赵之战】 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魏军与韩、赵两军在中原浊泽(今山东运城境)、马陵(今河南新郑东南)平阳(今河北临漳西南)地区进行的作战。七年,魏武侯去世,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内乱。子与公中缓争做太子,以继承王位。子势大。公中缓逃往赵国,请求帮助夺权。魏大夫公孙颀进入赵国、韩国游说,劝两国攻魏,削弱魏国。韩、赵两国本来就对魏国的强大非常担心,遂乘机进行干涉,起兵攻魏。同年,赵成侯与懿侯亲率本国军队,联兵攻魏。联军首先攻克魏邑葵(今河南焦作西北),然后西向魏都安邑进军。联军进至浊泽,一举击败魏军,进而包围了安邑。安邑指日可下。但联军在如何处置魏国的方针上发生了分歧。双方各执己见,相峙不下。

韩懿侯忿然率军乘夜离去。赵成侯孤军不能与魏军作战,也撤军回国子罍立即抓住战机,指挥魏军进行反击。魏军先将矛头指向实力较弱的韩军,赶至马陵(今河南新郑东南)地区将其击败。接着,魏军又在平阳(今河北临漳西南)地区,大败实力较强的赵国军队。最后魏军取得了这场作战的胜利。子杀死公中缓,自立为魏惠王。此战,魏子營在几乎濒于绝境的情况下,由于赵、韩的严重分歧魏国免于分割。而子镇静待敌,寻找机会,各个击破,终于反败为胜,保卫了魏国领土完整,给韩、赵两国沉重打击。

【浊泽之战】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韩、赵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境)进攻魏军的作战。七年,国君魏武侯去世,儿子子和公中缓争做太子。公中缓势力较弱,逃往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境)求助。魏国大夫公孙颀也从宋国进入赵国,再转去韩国(今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都城郑(今河南新郑),劝韩国发兵破魏。这时,赵成侯与韩懿侯为了削弱魏国,趁其内乱,亲率两国军队,联兵大举攻魏。联军在黄河以北集结汇合,然后进攻魏国城邑葵(今河南焦作西北),一举将其攻克,鼓舞了士气。接着,挥兵西进,攻打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子坐镇都城,连忙派出魏军在浊泽迎战。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联军势盛,大败魏军,进而包围安邑。子在安邑城内束手无策,只好静观其变,寻机破敌。联军营垒中发生了分歧,赵成侯主张“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懿侯则认为“不可”,主张“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史记·魏世家》)。双方固执己见。韩彭侯乘夜率其军队离去。赵成侯见赵军势孤,不能再战,也领军撤走。联军不战自破,安邑之围即解。子自立为魏惠王。此战,联军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因不能协同而由胜转败。魏子罄战败后采取静观其变的策略,却反败为胜。

【魏韩马陵之战】 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魏军在马陵(今河南新郑东南)进攻韩军的作战。七年,韩、赵两国联军在击败魏军,进围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的有利形势下,发生分歧,相继撤离(参见《浊泽之战》条)。子坐镇安邑,当即抓住战机,调兵反击。他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先将矛头指向较弱的韩军。魏军迅速在马陵组织进攻作战。韩军在撤退中未料魏军会突然出现,遂仓促应战。魏军一举击败了韩军。此战,魏军采用了各个击破,以强击弱的战术,反败为胜,沉重打击了韩国。

【平阳之战】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魏军在平阳(今河北临漳西南)进攻赵军的作战。魏军于马陵(今河南新郑东南)击败较弱的韩军(参见《魏韩马陵之战》条)后,调转矛头进攻较强的赵军。子指挥魏国驻在东部军事重镇邺邑(今河北临漳西南)的军队,在平阳截击赵军。赵军突遇魏军,措手不及。魏军大败赵军,反败为胜,扩大了战果,给赵国沉重打击。

【赵攻齐长城之战】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赵军进攻齐国长城地区(今山东泰山以北地区)的作战。齐国自田午杀其君田剡自立为桓公以来,连年多败于中原诸国,损失很大,实力减弱。元年,赵军突然进攻齐国,齐军抵挡不住。赵军击败齐军后,占领齐部分长域,赵国为子集中力量对付魏国,又顾虑齐仍有一定力量,自己难以长期固守长城,不久便与国修好,将长城归还齐国,撤出军队。

【齐攻魏观之战】 周显王元年(公元前 368年),齐军进攻魏国观邑(今河南清丰南)的作战。元年,赵国军队攻古齐国长城(今山东泰山以北),但随即与齐国修好,归还长城(参见《赵攻齐长城之战》条),以求共同对付魏国.齐国派大夫田寿率领军队,进攻魏军东部边城邑观.观邑守军力量弱小,难以抵挡,开城投降。齐军占领观邑(一说,齐败魏于蜀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

【赵韩攻周室之战】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赵、韩联军进攻周王室(今河南洛阳至巩义地区)的作战。周王室是原西周王朝的后世。因诸侯国纷纷崛起而沦为弱小诸侯国的地位,境内有前周考王封其弟桓公而建立的西周(今河南洛阳市区)小国(可称洛阳西周,以示与通常概念西周的区别),设都于河南(即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河南西周国君威公(桓公之子)将亡,少子公子根同太子公子朝争立,国内政治矛盾尖锐。赵、韩两国为了扩大势力,控制和削弱周室,便趁机派出军队,组成联军进攻周室。周室力弱,抵挡不住联军攻势。联军很快攻入周地,控制了周室局势。年(前367年),河南西周威公去世,二公子争立加剧。赵、韩用武力支持少子,帮助公子根在巩(今河南巩义西南)建立“东周”小国。至此,河南西周再分裂成“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周室的力量更为衰徽。

【秦收复河西之战】 周显王三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366年-前322年),秦军收复被魏国夺占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作战。

秦献公即位(公元前384年)后,即欲收复河西,作为东进中原的准备。为增强国力,实行了改革。与军事密切相关的主要内容有,取消国野界限,将在野农民按照军事组织形式以五家一伍编入户籍,使服兵役,扩大兵源;内地开始设置军、政合一的县级组织,便于征集兵员;将国都由远在关中西部的雍(今陕西凤翔),东迁至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便于对魏作战。

三年,韩、魏国君在宅阳相会。秦军开始攻魏,在洛阴(今陕西大荔南)击败来援的魏、韩联军。五年,献公亲率主力攻入魏河东腹心地区,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歼灭魏军六万,获得大胜。魏国惨败(参见《石门之战》条),震动了各国诸侯。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进入了战国七雄行列。七年(前362年),秦乘魏军在浍水(今山西翼城南)北岸与韩、赵联军大战之机,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大败魏援军,占领了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参见《秦攻魏少梁之战》条)。

此际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受秦威胁甚大,魏惠王于次年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并在秦军威胁的主要方向,修筑了河西长城(南起今陕西华阴,经大荔西、澄城东、合阳北,在韩城南与黄河西岸相接),采取守势作战。当年,秦军曾一度围攻陕城(今河南陕县),企图切断河东与魏新都大梁间联系:控制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但未成功。

秦献公死后,孝公继位,下令求贤。魏相家臣卫鞅(即商鞅),因未被重用离魏投秦,被孝公重用为左庶长,辅佐孝公深入改革。他以严吏峻法保障重农、重战政策的执行。军事方面实行军功授爵制及临阵有罪重罚等,将秦全国军民纳入战争轨道,有效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锐士”战斗时多不戴头盔,勇猛冲杀。战国人认为“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荀子·议兵》),甚至说,“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责之与怯夫也”(《战国策·韩策一》)。

十四年(前355年),魏在大梁以西修筑了河南长城(南由今河南密县北境,经郑州东、原阳南,向西与黄河南岸相接)。十五年,当魏军分别在邯郸(今河北境)襄陵(今河南睢县南)与赵、齐作战时,秦军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歼守军7000人,并攻占少梁。十七年,秦乘魏军在桂陵大败于齐军,实力尚未恢复之机,由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十八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约在今河南陕县境),魏守军又降。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秦孝公将国都再迁至交通更方便的咸阳,准备与魏决战。他派商鞅去魏,劝魏惠王称王(以前尚未称王),离间魏与齐、楚等国关系。

齐、楚均怒,诸侯也多不服,魏国更为孤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10万大军在马陵被齐全歼,秦乘机于次年进攻河西,诱俘魏主将公子卬,大败魏军(参见《河西之战》条)。三十一年再由庞城渡河进攻,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南)败魏援军俘主将魏错。当年,秦孝公死,惠文王继位,杀商鞅,重用魏人公孙衍。但商鞅所建法制,仍继续施行。三十九年(前330年),公孙衍率军攻魏上郡(河西郡北,黄河中西部延河流域)魏军8万迎战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被歼过半,主将龙贾被俘。

魏被迫将河西归还秦国(参见《雕阴之战》条)。秦并未因此停止攻魏,四十年,秦两路出兵,北路以河西为基地,渡河攻魏河东,占领汾阴(今山西万荣西)皮氏(今山西河津西);南路以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为基地,沿黄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攻占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及焦(今河南三门峡西),直抵魏崤山长城。次年,秦军继续攻河东,又占蒲阳(今山西隰县)。魏求和,将上郡15县全部献秦,黄河以西全为秦有。秦亦将曲沃及焦归还魏国。桃林塞为关中至中原的主要通道,秦需要控制,不久又攻占陕城。此时,秦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秦国强大的原因,在于改革彻底。军功授爵制在当时确能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但其中对不愿为国君效力,则要受酷刑并祸及家人的规定,带有强迫性。

【洛阴之战】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军在洛阴(今陕西大荔)击败韩、魏两国联军的作战。秦国在秦献公时,由于封建改革开始进行,国势渐强,遂欲扩疆拓土。三年,韩、魏两国为联合抗秦,会盟宅阳(今河南郑州北),并在武堵(一名武都)筑城。献公闻知,乘机派兵东进。韩、魏组织联军迎战,在洛阴地区为秦军所败。这是魏攻秦河西之战后秦军第一次击败魏国军队。

【石门之战】周显王五年(公元前364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军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大败魏军的一次进攻作战。秦国随着国力的增强,企图与魏国争霸中原。五年,秦军兴师东进,与魏军战于石门,取得大胜,斩杀魏军6万人。赵、韩两国联军救魏,秦兵始退。这是秦国东向发展的一次大胜利。周显王为此贺秦,封秦献公为侯伯,并赏以绣有黑、白、青花纹的服饰。

【秦魏少梁之战】周显王七年(公元前362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军于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的作战。魏国在石门之战后(参见《石门之战》条),并未对强秦的东进引起警惕,却对兄弟之邦韩、赵两国大动干戈。这年,魏相公孙痤率大军于浍水(今山西曲沃东)北岸大败韩、赵联军,攻取赵地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继而出师东进,夺占赵邑列人(今河北肥乡东北)与肥(今肥乡西),威逼邯郸。七年,献公乘魏国兵力东向攻赵,西线防御力量薄弱之机,遣庶长国率军突然攻魏,于少梁大败魏军,俘公孙痤,取魏邑庞城(即繁城,今韩城东南)。此后,为避免秦、韩、赵之威胁,并利于向东扩展,魏惠王将国都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秦攻魏灭源之战】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国军队进攻魏国西部(今河南境),攻灭源国(今甘肃陇西东南)的作战。秦孝公即位后,承献公遗志,怀穆公大业,立志富国强兵。八年,孝公下令求贤,并出兵东进攻魏,围陕城(今河南三门峡西);西进击戎,兼并源国(戎国),斩源王。卫公孙鞅闻知,西入秦,协助孝公变法,秦国从此进一步强盛起来

【元里之战】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秦军在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大败魏军的边寨攻坚作战魏元里、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等河西之地原属秦国魏文侯时被魏将吴起率军夺取,并筑城寨,成为魏西境长城和西部边疆的军事要地。这年,赵攻卫。魏为救卫起兵攻赵,进围赵都邯郸(今河北境,参见《魏攻赵邯郸之战》条),致使西境边防空虚。秦孝公为夺取河西故地,乘机派军袭魏,在长城要塞元里大败魏军,斩杀7000余人,继而东进,夺取了少梁。

【安邑之战】 周显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军夺取魏国河东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的城邑攻坚战。魏国自桂陵之战惨败(参见《桂陵之战》条)后,各诸侯国纷纷对其实施军事打击。十七年,孝公亦乘机派大良造卫鞅率军进攻魏河东之地,围魏故都安邑。安邑守军战败,降服于秦。

【固阳之战】 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国卫鞅率军攻占魏邑固阳(今陕西米脂)的作战。齐、魏桂陵之战后,魏国实行西守东攻策略,扩建北洛水堤防为长城以防秦,集中力量在中原地区谋求发展。十七年,秦乘魏军事战略东移之机,派大良造卫鞅带兵攻取魏安邑(参见《安邑之战》条)。十八年,再遣大良造卫鞅率师进围魏固阳城,魏守军投降,固阳被秦占领。

【秦攻魏西鄙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国卫鞅率军进攻魏国西部疆域(今山西境)的一次作战。魏在马陵之战惨败于齐(参见《马陵之战》条)后,周边各诸侯国再度乘机犯其边境。这年,秦大良造卫鞅也率军攻袭魏西部疆域魏军组织反攻,被秦军击败。

【河西之战】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军于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之西地区)进攻魏国的一次作战。魏在马陵之战惨败后,实力减弱。秦大良造卫鞅遂劝秦孝公乘机攻魏,夺回河西之地,然后“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史记·商君列传》),成就帝王大业。秦孝公采纳他的策略,即遭卫鞅举兵攻魏。魏使公子卬率军抵御。卫鞅在魏国时,与公子卬友善。两军相遇,卫鞅函约公子印相见,议和罢兵。公子卬不知是计,前往赴会。双方盟誓已毕,正饮酒时,秦预先埋伏的甲士冲出,俘虏了公子印秦军又乘势攻魏。魏军无备,遭受重大损失。魏惠王闻讯,十分惊恐,被迫割让大片河西之地与秦求和。这便为秦国东出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岸门之战】 周显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国在河西之战(参见《河西之战》条)后,继续向东扩张。又兴师进攻魏之岸门(今山西河津南),大败魏军,俘虏魏将魏错。

【邰阳之战】 周显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国为尽夺魏国河西之地,率大荔之戍进围魏邑邰阳(即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

【雕阴之战】 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大购魏军的作战。秦自孝公以后,一直把魏作为心腹之患不断攻袭。周显王三十六年,秦惠文王起用魏阴晋(今陕西华县东)人公孙衍为大良造,次年魏献阴晋给秦与之修好,结果更便于秦向东拓展。三十九年,公子卬率秦军攻魏。惠王遣大将龙贾率军8万余人迎击,与秦军战于雕阴。魏军大败,伤亡4.5万余人,龙贾被俘。魏被迫割河西之地与秦,秦方罢兵。

【焦曲沃之战】 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军围攻魏国邑焦(今河南三门峡南)、曲沃(今三门峡西南)的作战。秦惠文王即位后,图谋称霸中原,遂相继对魏用兵。上年,秦公子印率军攻魏,击败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这年,秦军又进围魏国河东要地焦与曲沃。魏惠王无力抵御,被迫割河西之地与秦以求和。

【河东之战】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军进攻魏国河东诸邑(今山西南部)的作战。这年,秦国大良造公孙衍离秦赴魏,魏惠王用其为将。秦惠文王遂借故大举兴师,东渡黄河,攻取了魏之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焦今河南三门峡西)与曲沃(今三门峡西南)等军事要地

【蒲阳之战】周显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年),在地。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军进攻魏国蒲阳(今山西隰县)的作战。这年,秦惠文王起用张仪为相。张仪采取连横策略,迫使韩、魏遣使来朝;同时与公子桑(一作公子华)一起率军攻取了魏邑蒲阳,后又归还魏,并将公子繇入质于魏,以示和好。随后张仪入魏游说。在其威逼之下,魏惠王被迫把上郡15县包括少梁在内一起献给秦国,与秦言和修好。

【陕之战】周显王四十五年(公元前324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军攻取魏邑陕(今河南陕县)的作战。秦惠文王为实现东向称霸战略,遣秦相张仪率师攻魏,击败魏军,夺取陕邑。至此,秦不仅占有河西、上郡,在河东亦据有部分土地。黄河天险遂被秦所掌握,这就为其东出中原提供了便利条件。

【曲沃平周之战】 周显王四十七年(公元前 322年),在秦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军进攻魏国曲沃(今山西闸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的作战。魏惠王以惠施联齐不力,起用张仪为相。张仪欲劝说魏惠王率先尊秦,以促使中原各诸侯效法。惠王未予置理。为迫使其屈服,秦惠文王发兵攻魏,夺取了魏地曲沃、平周。

【魏攻宋仪台之战】周显王四年(公元前365年),魏军进攻宋国仪台(今河南虞城西南)的一次作战。宋国地处中原东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魏国恃其国力强盛,常有兼并之意。四年,魏惠王派兵东进,大败宋军攻取了仪台。宋国进一步衰弱。

【韩魏阳城之战】 周显王四年(公元前365年),韩军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击败魏军的一次防御作战。韩、赵、魏三国分晋后,既有联合,又有攻战。这年魏惠王为称雄中原,遣公子景贾率军攻韩。双方军队战于阳城,魏军战败,被迫退兵。

【赵攻卫甄城之战】周显王四年(公元前365年)赵军进攻卫国甄城(今山西鄄城北)的作战。四年,成侯为了开拓疆土,派兵攻打卫国,至卫邑甄城,与卫军遭遇。经激战,赵军击败卫军,并乘势夺取了甄城。

【魏与韩赵浍水之战】周显王七年(公元前362年),魏军于浍水(今山西翼城南)北岸大败韩、赵联军的作战。韩、赵、魏分晋后,魏国实力最强,意欲称雄中原。这年,三国之间因利害冲突兵戎相见。魏相公孙率大军进攻韩、赵,两国联军抵御,在浍水北岸遭遇。经激战,联军战败,赵将乐祚被擒,赵邑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亦被魏军攻占。

【秦韩西山之战】 周显王十一年(公元前358年)秦军于西山(今河南宜阳东、登封西、鲁山北皆韩之西山)击败韩军的作战。秦孝公即位后,一面重用卫鞅施行变法,一面对外扩展疆土。秦孝公四年(周显王十一年),韩国大举兴兵攻魏,其南疆兵力空虚。孝公趁机出兵攻韩,两军在西山地区发生激战,韩军大败。

【宋攻韩黄池之战】周显王十二年(公元前357年),宋军进攻韩国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的作战。这年,宋国乘韩新败于秦(参见《秦韩西山之战》条),魏国又出兵攻韩之机,亦兴师击韩,打败韩军,夺取了黄池。【魏攻韩朱宅阳之战】 周显王十二年(公元前357年),魏军进攻韩国朱、宅阳(今河南郑州北)的作战十二年,惠王为称雄中原,乘韩新败于秦国(参见《秦韩西山之战》条)之机,出兵攻占韩地朱邑,继而进兵包围韩之宅阳。韩昭侯被迫与魏惠王在巫沙(今河南荥阳北)结盟,魏方退兵。

【魏宋黄池之战】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魏军与宋军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进行的城邑争夺战。黄池原是韩地,前357年被宋国攻占(参见《宋攻韩黄池之战》条)。该邑是紧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的战略要地,魏惠王为在中原谋求发展,力图夺回。这年,魏派兵击宋,占领黄池,但宋军旋即组织反攻,复夺回。【魏攻赵邯郸之战】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军围攻赵都邯郸(今河北境)的城市攻坚作战卫国原系魏之属国。这年,赵国为了兼并土地和扩张势力,遣军攻卫,迫使其屈服入朝,引起魏国不满。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卫击赵,进围邯郸。经一年多争战,次年十月,邯郸被魏攻破。

【桂陵之战】周显王十五年至十六年(公元前354前353年),齐军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一说今山东菏泽北)大败魏军的一次著名截击作战(附图5)。战国初年,魏国由于实行变法而首先强盛起来,并一度形成称霸中原的局面。魏惠王即位后,连年四面征战,对外扩张,遂感国力不济。于是改变策略,积极联络齐、韩、秦三国,专意对赵。此时,齐国也因推行改革迅速强大,为了争雄中原,亦极力拉拢韩、赵以抗魏。十五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进攻卫国,迫卫从赵。

而卫原是魏国的从属,魏不容许赵国染指,便派将军庞涓率军8万围攻赵都邯郸(今河北境)。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前往救援。其时,魏、赵相持已一年有余,魏实力大损,邯郸也危在旦夕。田忌欲率兵直赴邯郸,进攻魏军主力。孙膑认为,魏攻赵、精锐在外,国内兵力空虚,如果南攻其军事重镇襄陵(今河南睢阳),魏军必然回兵自救。这样既可解赵之围,又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被我截击。田忌采纳了这一计谋,率军南下,会同宋、卫两国军队围攻魏之襄陵。孙膑先派不懂军事的齐城、高唐二邑大夫率兵强攻襄陵,结果兵败。

庞涓误认为齐军不堪一击,遂不以为虑,继续加紧围攻邯郸。于是,孙膑又派轻车锐卒直扑大梁城郊,“以怒其气”,并“示之寡”(《孙膑兵法·擒庞涓篇》)。庞涓震怒而轻敌,攻克邯郸后,急忙撤离邯郸,放弃辎重,兼程回师。田忌、孙膑料定魏军必经桂陵,即率主力先期到达该地布阵设伏。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卒作战,伤亡过半,丢弃车辆、军资无数,招致惨重失败。魏国延续一年多的灭赵之战亦功亏一篑。此战是齐国进入战国时期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作战中,孙膑实行避实就虚、攻其必救等战法,大破魏军,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著名战例。其成功经验,为历代兵家所借鉴。

【韩攻东周之战】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韩军进攻东周(今河南巩义一带)的作战。东周是周桓公之孙惠公的封地。韩国为扩大势力,派军攻入东周王朝的国都巩(今巩义西南),又占领了陵观、廪丘(今巩义附近)。

【齐宋卫攻魏襄陵之战】 周显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齐、宋、卫联军围攻魏国襄陵(今河南睢县)的作战。齐、宋、卫三国乘桂陵之战的胜利(参见《桂陵之战》条),派兵围攻魏国军事重镇襄陵。魏国向韩国求援。韩国派兵救魏,击三国联军。三国联军被魏、韩联军打败,齐国向魏国求和。

【赵公子袭邯郸之战】周显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47年),赵国发生的一次内乱。这年,赵公子范攻袭都城邯郸(今河北境),未能成功,被杀身亡。

【田忌袭齐之战】 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齐将田忌于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攻袭齐相邹忌的一次内战。桂陵之战后,齐威王愈益信任田忌、孙膑,委以兵权。成侯邹忌恐田忌会代已为相,便蓄意诬陷。他使人冒充田忌家人,持金到集市上算卦,扬言其主人三战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断问吉凶。邹忌令人把算卦人抓获并将口供上奏,威王遂疑田忌有异心。田忌闻之,愤慨至极,率其徒众袭击都城临溜,欲捕邹忌,结果战败而逃。不久,齐王又召其复职。

【赵攻齐高唐之战】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赵军进攻齐国高唐(今山东高唐东北)的作战。这年,赵国乘齐国将相内讧(参见《田忌袭齐之战》条)、临淄战乱之机,举兵攻齐,击败齐师,拔取了齐国城邑高唐。

【赵攻魏首垣之战】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年),赵国公子刻率军进攻魏国,袭击魏邑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

【魏攻韩梁赫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魏军在梁(即南梁,今河南临汝西)赫(即霍,今临汝西南)击败韩军的作战。战国初期,魏国自恃国势强盛,经常对韩国施加政治、军事压力,引起韩的不满随着国力的增强,韩不甘完全听命于魏,相互间矛盾日渐激化。这年,魏派邺令襄疵兴兵攻韩,与韩将孔夜所率军队战于梁、赫。韩师败绩,向齐求救,引起了“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齐国田忌、孙膑率军在马陵(今山东莘县境,还有它说)聚歼魏军的一次著名伏击战。二十七年,魏惠王刚于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会盟,以韩不赴会为由,出兵攻韩,战于梁、赫(参见《魏攻韩梁赫之战》条),韩师大败。韩遂向齐求救。齐相邹忌主张不救。田忌认为,不救则韩将附魏,使魏益强,对齐不利,主张速救。

孙膑认为,在韩、魏两军尚未疲惫之际出兵驰援,是代韩与魏作战。建议采用“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策略。首先向韩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其力战抗魏;俟韩濒临危亡而魏亦遭到一定削弱时,再出师援救。齐威王采纳孙膑建议,直到韩军五战皆败,情势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时,才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胺为军师·发兵救韩、齐家、赛行“围魏救赵”的战法,直扑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门资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

魏惠王果然将攻韩之军圆,并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兵10万,出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迎战齐军。庞涓耻于桂酸败,又自恃兵强马壮,急于与人境齐军决战、面对气汹汹的魏军,针对庞涓骄傲轻敌,急于求战的心理,忌用孙膜计,采取避战示弱,退军减灶,诱敌追击,设歼之的方针。齐军主动后撤,逐日减少营地军灶数目,天内从10万灶减到5万灶,再减到3万灶,制造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冒进追击。齐军退至马陵,利用道狭树密,旁多阻隘的有利地形,砍倒树丛,堵塞通路并以万名弓弩手夹道埋伏,等待魏军。果然中计放弃步兵,留下辎重,亲率轻车锐骑兼程追击齐军。

至马陵道时,正值傍晚,两旁万警齐发,魏军不及防备,乱作一团,顿时溃散,庞涓愤愧自刎。齐军乘胜追击,全歼魏军,俘太子申、此战,庞涓狂骄轻敌,孤军冒进,中伏被歼。孙膑在战略上能正确地选择作战时间、空间,双方削弱后再出兵击魏;攻其必救,调动敌军在预期的有利战场进行决战。在战术上因势利导,制造假象,敌产生错误判断而自动就范,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这为历代兵家留下了设伏歼敌的成功范例,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1000多场详细,弥补夏商周历史人物的不足。因一直在深挖夏商周帝王个人生平,所以才收集春秋战国各种战役来填补人物空缺,让每个历史人物更加鲜明)

0 阅读:3
君达看文物

君达看文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