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初夏的夜晚,电影院迎来了《哪吒2》的首映。
观众满怀期待,准备再次领略这个少年英雄的精彩故事。
电影刚上映不久,网络上就充斥着一波又一波的争议声。
浏览豆瓣影评,你会发现不少差评标注着“女性角色少”、“男性中心视角”等字眼。
大家议论纷纷,仿佛一场看不见的大战正在网络上悄然进行。
这场争论的焦点,毫无疑问就是“女性角色”的塑造问题。
女性角色为何成为《哪吒2》争议焦点?
有些人认为,这部电影的女性角色太少,是在刻意迎合男性观众的口味。
观众微信朋友圈里,经常出现类似的吐槽:“一个好莱坞大片,女英雄都能单挑一对,而《哪吒2》的女性角色居然屈指可数。
”在电影院门口,甚至有几位“女权主义者”举着标语,抗议这部电影对女性的“忽视”。
可是,为什么电影角色的性别比例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呢?
其实,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看,角色的塑造都是为了服务剧情。
导演和编剧们根据故事的需要,选择了最合适的角色设定。
而在这部电影中,哪吒和他的家人、朋友们的冒险和成长,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因此,过多的性别角色变换,反而可能让故事显得不那么连贯。
或许有些观众对于“女拳”的吐槽感到不解。
实际上,现如今的很多影视作品中,确实存在着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将所有电影都要套入一个固定模版,要求同等比例的男女角色,这样的标准是否合理呢?
我们想要看到的,更多是符合剧情逻辑、展现人物魅力的角色,而不是性别上的平衡。
关于女性刻板印象的争论:电影真有问题吗?
不少“女拳”批评者认为,《哪吒2》中的女性角色,如西海龙王敖闰和石矶娘娘,都是刻板印象的代表。
她们批评这些角色不够美、不够强,认为这是对女性的不尊重。
尤其是敖闰,一个被塑造成自私典型的“恶人”,她的形象被认为是在强化女性的负面刻板印象。
我们是否忽视了为什么这两个角色会被塑造为这样的形象?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有他们独特的作用,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在推动故事发展,增加剧情的张力。
比如敖闰的自私恶毒,正是为了凸显哪吒等人的正义与勇敢,而她的性别不过是设定下的一个维度。
再比如,石矶娘娘的夸张形象带有明显的喜剧色彩,这本身就是电影的一部分,不能单纯作为抨击女性刻板印象的依据。
实际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也是各种各样的人吗?
某些女性的行为可能会符合一定的刻板印象,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女性。
因此,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剧情和角色的表现上,而不是单纯地从性别角色出发,进行全盘否定。
“弑父情结”与哪吒故事内核的误解此外,“女拳”们还对哪吒故事的内核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她们认为,哪吒的形象应该展现所谓的“弑父情结”,这是对权威的反抗,这才是真正的精髓所在。
在《哪吒2》中,哪吒和他的家庭关系和睦,这让一些观众感到不满足,认为缺乏了深刻的家庭冲突。
可问题来了,哪吒故事的真正内核是什么?
是反抗强权、追求自由,还是仅仅是对父权的反抗?
故事中的哪吒挑战的,不仅仅是父亲的权威,还有更多的社会不公平和压迫。
这种成长和斗争的精神,才是这个故事最核心的部分。
而影片中,哪吒与家庭的和睦,也正是为了展现他作为一个逐渐成熟、理解家庭和友谊的重要人物形象。
从历史故事到现代影视作品,人物形象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我们对哪吒的期待,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弑父情结”,更应该着眼于他在面对种种困难时的勇敢和智慧。
豆瓣差评风波:是批评还是偏见?
在豆瓣影评上,不难看到一些统一口径的差评:“这电影不尊重女性”、“男权视角”、“老头电影”等等。
这些评价,究竟是出于对影片的真实感受,还是一种带有偏见的批评?
这些差评背后,是否有着某种集体情绪的宣泄?
有时候,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一个电影只能用“女性力量”、“女性觉醒”等来评判,是否失去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
一部影片能够让观众思考、讨论,甚至产生争议,本身就是它成功的体现。
而如果一种观点过于片面、带有情绪化的抨击,反而让人怀疑其批评的公正性和专业性。
或许,真正能打动观众的作品,不会因为某些标签和刻板印象而被局限。
观众应当相信自己的观影感受,而不仅仅是随波逐流,听从一些片面的差评意见。
结尾:电影的魅力在于多样性和包容性。
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一种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欣赏不同类型的作品。
《哪吒2》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场关于勇气和成长的心灵旅程。
愿我们能够摒弃偏见,从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情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和启发。
中国电影的未来,不仅仅在于花哨的特效和热门的题材,更在于那份真诚和用心。
让我们一起,以开放的心态,共同期待更多精彩的国产电影吧。
天の蒼蒼
这年头正常人谁还鸟女拳,政府不捉几个典型枪毙都很仁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