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肯尼亚女孩给中国大使写信:我是郑和水手后裔,想来中国

红色的史纪 2024-06-17 05:55:05

文| 赤晚

编辑| 赤晚

2004年,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当即引起了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写信的姆瓦玛卡·沙里夫自称是郑和水手后裔!

这怎么可能?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众人皆知,却是不曾听说还去过非洲肯尼亚,这莫不是她为了想来中国编造的谎话。

但其目标直指大使馆,想来没有几分把握也是不敢的,中国大使前往探寻,历史尘封就此揭开。

郑和水手后裔

2004年,来自非洲肯尼亚帕泰群岛的女孩姆瓦玛卡·沙里夫给当地的中国大使馆邮去了一封信。

信件发出后,沙里夫就开始了连日的等待,大使馆每天事务繁多,来往的信件一摞摞,她很怕自己等不到回音。

当地有不少相熟的人知道了沙里夫的行动,都在无声的观望。

沙里夫一家在当地本就是特殊的存在,如今公然主动的与中国大使馆联系,也不知是好是坏。

但是,沙里夫对于来信仍然期待,尽管经过六百多年的变迁更迭,家人生活习惯早已和当地人无异,但她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

自小沙里夫便听老人讲,她的祖先来自中国,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当年他们的船只在此地触礁,随后落脚安顿。

当初的交流方式已经无处探寻,但船队水手就此留了下来繁衍生息,虽说有些天方夜谭,但故事代代相传,信的人是越来越多。

不止沙里夫家人,旁人看待他们的眼光也是愈发的不同,初听此信,她是不懂得其中含义的。

后来便是欣喜,她为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而感到骄傲,沙里夫清晰的记得,自己的父亲是当地人,母亲是中国后裔。

她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他们一家信奉穆斯林教,除了自己的庆典节日,每逢春节他们都会放烟火。

这算是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中国生活方式,全家人都对自己的来历深信不疑,也正因为此,沙里夫被同学冠以“中国女孩”的称号。

可是肯尼亚距离中国路途遥遥,沙里夫想要来到中国是不现实的,更何况家中经济捉襟见肘,很是难办。

孩子多了有时候不免就是一种负担,沙里夫求学成了难事,多次因为家中经济辍学,她早已经习惯。

可她不愿放弃,想要学医的梦想让沙里夫苦苦坚持,后在当地华侨的资助下,她才得以顺利高中毕业。

沙里夫心怀感恩,想要继续求学更是困难,身边不少人劝她就此认命,嫁人生子,可她偏有一股执拗。

她想要学医来帮助更多的家乡人,沙里夫从小看惯了身边的饥饿和贫穷,落后的医疗卫生环境令很多人无辜丧命。

可是求学无门,她左思右想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邮去了一封信,信中说明了自己是郑和水手后裔的身份。

早前她对中国只是好奇,学校接受教育后不免更是向往。

“中国生活水平很高,经济发达、技术发达,而我的家则很贫穷,我希望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希望能学中医,然后带回去,改善当地的生活。”

沙里夫言辞恳切,满是对中国之行的期待和对知识的热爱,她想要通过大使馆的帮助来到中国。

但如此身份当不是她一人说了算的,大使馆尽管事务繁忙,但事有分工,办事速度是沙里夫想象不到的高效。

在阅读完沙里夫的信件后,大使馆相关工作人员对其内容和身份高度重视,国内专家对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几经研究,如今或许就是转机。

事不宜迟,相关负责人当即与国内专家取得了联系,带好专业检测工具前往沙里夫的家。

经过时间的流逝,沙里夫的家已经难以找寻关于中国情结的物件,除了一件明朝时期的瓷碗。

就连这个,还被早先前来考察的一位日本学者给不小心打碎了,为此,沙里夫还难过了好久。

经由专家鉴定,这确实是明朝文物,当地人对于他们一家的来历也能说上几句。

沙里夫居住的岛上的沙滩处还被找出来了沉积的船只碎片,经由对比,和我国古代的船只用料很是相近。

人证物证都在表明沙里夫“中国后裔”的身份,最后确认需要的不过就是时间,现代科技将这一过程急剧缩短。

国内有记者获悉了这一消息,非洲肯尼亚竟真的还有中国后裔生存,从明朝至今代代繁衍,关于郑和促进中非关系的课题由此更为深入的展开。

沙里夫无疑成了话题中心的人物,出席活动,接受采访的次数逐渐增多,可她还是最想要来中国。

来中国求学是她最开始给大使馆写信的目的,对于自己的身世不曾怀疑,各方视线齐聚,沙里夫心愿就要得偿。

前来中国求学

沙里夫的身份得到证实,想要来中国就不再是梦,从她个人来说这是回到祖先的故土,从国家层面来看,这莫不是两国友好邦交的契机。

关乎国际,聚集在沙里夫身上的视线有很多,中国大使馆的及时表态也在公众的监督之下。

调查工作结束后,大使馆就派人去到了沙里夫的家中看望,同胞之情油然而生。

不少媒体记者远赴非洲肯尼亚,“中国女孩”沙里夫成了他们此行的目标,面对众多镜头,她很是腼腆。

与人交流很少,但字字句句都透露着她的真诚,求学,从医的愿望始终没有变化。

这种诉求被各大媒体大肆宣扬,不由得引起了格外的重视,中国大使馆表示正在为沙里夫争取奖学金。

国内相关部门已经决定为她特意空出来一个留学名额,只要沙里夫志愿不改,她的中国求学梦就会实现。

具体学校正在进一步的落实当中,沙里夫前往中国的行程便已经定了,2005年7月1日,沙里夫抵达中国。

跨越了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她落地南京寻祖,当时《郑和下西洋》演出在南京进行首映,沙里夫现身舞台。

此前,《郑和下西洋》的摄影组曾拜访过沙里夫家,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还帮她用胶水粘好了那个明朝瓷碗。

对于这些人,沙里夫甚有好感,在灯光的照射下,舞台下的众人都在细细观察着她,想要从其身上找到属于东方人的蛛丝马迹。

健康的皮肤、大且明亮的眼睛、娇小的身影、含蓄的笑容……这些都是人们对于沙里夫最直观的印象。

虽说想来中国是她所心心念念的事情,但是当真正的踏足此地,沙里夫却是说不出来任何的话。

她本就是一副安静的性子,有问就答,不问就细细的观察周边环境,乖巧的模样很是让人心软。

既然落地于此,又怎么可能不去南京龙江郑和宝船厂遗址陈列馆去看看,直面历史,感触更深。

沙里夫此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来中国,大学手续正在办理,郑和宝船模型触手可及。

她和一同前来的肯尼亚马林迪市市长一同在此合了影,郑和宝船遗址公园的一草一木都有种厚重的历史感。

“六百年前我的祖先就在这里启航,今天我能来到这里,真的好高兴……”沙里夫激动不已,就连话都多了起来。

参观完毕,沙里夫对于先祖郑和水手又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在真实的历史事件面前,人力所能改变的实在是太少了。

她唯有不忘初心,始终牢记着自己从医的梦,在热心人士和中国大使馆的帮助下,沙里夫成了一名真正的“中国学生”。

走出家乡的小岛,沙里夫见识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视野从此变得丰富,精神生活愈发的富足。

她慢慢的有了主动和别人交往的意识,每天遇到的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可以期待的。

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性情逐渐开朗,有了很多个中国朋友,与此同时,她的学业进行的很是顺利。

在中国待的时间越长,沙里夫越能感受到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魅力,不管是文化还是礼仪,美食还是科技都在日新月异。

她专业学的扎实,在众人的注视下一天天成长,大学成功毕业,获取博士学位后的沙里夫可以做出更多的选择。

可肯尼亚的家乡人都在期盼着她能够回去,纵使她是郑和水手的后裔,但毕竟故土难离。

她在肯尼亚土生土长,自然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更何况中国留学的初衷言犹在耳,沙里夫成了中非友好使者。

得益于她特殊的身份,对于发展未来的中非关系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作用,沙里夫义不容辞。

回望来时路,沙里夫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还能有这样的际遇,寻祖成功不说,还被中国人们温柔以待,两国友好的新篇章正在续写。

参考资料:华东新闻《郑和宝船水手后裔“回家”》

新华网《郑和水手后裔南京寻根》

4 阅读:969
评论列表
  • 2024-06-22 14:59

    日本人很坏得不到就毁掉

  • 2024-06-26 14:54

    一看就不像

  • 2024-06-18 09:04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如今连遥远的非洲都有寻亲认祖的,祖国是真的强大了啊!

  • 2024-06-21 19:07

    这么多年了,有什么意义,越南,缅甸还是中国人呢

红色的史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