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小的我》中的“生理梗”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诸多讨论,而首当其冲表示不适的,是那些怀揣着传统观影期待的观众。
习惯了温情叙事、励志脉络的他们,在毫无防备之下遭遇影片中特殊群体直白的性需求展现,内心的平静被瞬间打破。观影过程就像原本漫步在花香四溢的小径,却突然踏入一片荆棘丛。没有细腻的铺垫,没有委婉的过渡,突兀的情节如强光直射双眼,让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不适油然而生。肠胃的翻搅、脸颊的燥热,伴随的是对影片好感度的急剧下降,沉浸感被破坏殆尽,只留下满脑子的困惑与对导演叙事手法的质疑。
从社会层面来看,部分较为保守的群体也陷入了尴尬境地。在他们的观念里,特殊群体往往是被“弱化”了某些人性本能需求的存在,影片的呈现挑战了这种固化认知。他们担忧这类情节过度曝光,会对青少年等群体产生不良引导,于是本能地抗拒,试图将其屏蔽在视野之外。
但其实,影片或许并无恶意,它只是想撕开特殊群体被遮蔽的真实一角,为他们争取完整的“人”的理解。这场不适风波也给影视创作者们提了个醒:特殊题材的边界探索需慎之又慎,在展现真实与照顾观众感受间,要找到精准的平衡木,莫让好心办了坏事,让一部原本有深度的作品陷入争议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