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未必知道的江苏历史镇江曾有英租界

橙子侃侃侃 2020-12-02 22:48:15

镇江是一座低调的城市,在群星闪耀的长三角显得有些黯淡。然而镇江也曾有过高光时刻,位于长江南岸与京杭运河交界处的镇江,自古便是是京杭运河漕运的重要枢纽。近代以来,长江也成为了对外交通的重要门户,西方势力在上海站稳脚跟之后,也逆长江而上,来到了镇江。

许多人知道上海曾有英法租界,这也是近代中国屈辱的象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镇江也有过一个英租界。其实镇江英租界就在今天的西津渡景区一带,下次去镇江旅游可以考虑打卡哦。镇江英租界是近代中国7个在华英租界之一(另外6个是上海英租界(不久并入上海公共租界)、汉口英租界、天津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广州英租界和厦门英租界),也是镇江唯一的租界。之后美国根据“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精神,提出开辟“公共租界”的办法,与英国在镇江租界里的领事馆协商租借部分土地建立了美国领事馆。这也在全国各地租界开了先例。

镇江英租界的起源于扩张

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将镇江列为长江第一批通商口岸。1861年2月23日,镇江知府师荣光与英国参赞巴夏礼订立开辟镇江英租界的约章。确定将距离镇江西门约5华里远的一块毁于太平天国战争的空地租给英国人,这块地基南到银山门、云台山,北到江边,西到小码头,东到公估巷(镇屏山),沿江长度140丈,进深为24丈,后来实测面积为156亩,包括平地130亩和云台山山上26亩。

虽然最初划定了租界的范围,但是英国人不会老实地在租界待着。在上海,英法租界曾经多次越界筑路,扩大地盘。同样的场景也在镇江发生过,1911年,镇江英租界工部局乘机占据租界前的江边马路,并在江边的滩涂上修筑了1个小型的江边花园。虽然许多人印象中租界是繁荣的象征,然而镇江英租界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这也和近代交通方式的改变导致镇江地位的变化有关。

镇江英租界英铁路而衰弱

镇江的商业也曾辉煌一时,得益于其位于长江和运河交界处的有利地位,镇江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繁荣。开埠到20世纪初,整个淮河流域,包括江苏长江以北、安徽北半部、山东南半部和河南大片地区,都属于镇江直接的腹地,镇江成为这些地区与上海之间的一个主要转口港。同时,镇江与其他长江口岸之间的贸易规模也很大,特别是米市和桐油贸易(来自湖南西部的洪江)。在大约50年的时期内,镇江保持了繁荣。除了许多英美商人,还有不少广东商人在镇江英租界经营贸易。在此开业的外商包括怡和洋行、美孚火油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等。

然而好景不长,铁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许多城市的命运。比如郑州、株洲等城市就是因为铁路而崛起的,而镇江是因为铁路而衰弱。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进出河南的货物改经汉口;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山东、安徽的货物也直接运往上海及青岛,南京则取代镇江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同时,长江江流改变流向,镇江港口淤塞严重,外省客商纷纷迁走,米市也转移到芜湖和无锡。镇江的贸易地位急剧衰落,镇江英租界也迅速萧条,出现财政危机。

收回镇江英租界

镇江英租界经营日渐困难,到了20年代,中国北伐战争士气高涨,这带来了收复租界的机会。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进入镇江后,英国领事怀稚特主动撤退巡捕,镇江商会会长陆小波率领商团进入租界,接收工部局、巡捕房,改由镇江公安局设立警署。全体英国侨民撤出。因此,该租界的行政管理权这时已被收回。1929年11月15日,正式举行收回镇江英租界的典礼。镇江商会出资买下电厂和自来水厂,同时赔偿了北伐军给英国人造成的损失。

镇江英租界内建有5条干道,路宽8-10米,其中大马路(怡和马路,Ewo Road,今迎江路)为南北走向,江边马路(The Bund,今长江路迎江路口的一段)、二马路(Club Road)、三马路(Mission Road,今已封闭)、界路(Boundary Road,今大西路一段)为东西走向。除江边马路为片石路,其余马路均铺设沥青路。其中大马路长214米。界外以大西路沟通旧城区,以伯先路沟通火车站。

1937年11月23日,日军获悉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在大华饭店召开军事会议,派飞机轰炸,大华饭店和美孚火油公司大楼均被烧毁。半个月后进城的日军又焚烧镇江商业区,使收回后的原镇江英租界地区绝大部分变成废墟,只有山上的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完整保存了下来,山下保留下来的建筑有工部局巡捕房、税务司公馆、亚细亚火油公司3座。此后该区域长期衰败,演变为贫民区,并开设前进印刷厂等工厂。

2009年,镇江英租界旧址一带建成老码头文化创意产业园。原亚细亚火油公司改为镇江民间艺术馆。

2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