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 | 笔海言史
编辑 | 笔海言史
最近台湾岛内围绕一场棒球赛事爆发了激烈的争论,一位大陆学生简单的祝贺语让民进党和绿营群体陷入了“集体破防”,复旦大学的学生宋思瑶在台中体验棒球时,提到“中国台北队”夺冠,并表达了两岸共同为祖国棒球事业发展的期望。
简简单单的一番祝贺发言却激起台湾绿营强烈反弹,他们将此上升到所谓“矮化台湾”的高度,并提出撤销大陆访问团的入境许可。然而,这种情绪化的反应背后,实则暴露了民进党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虚伪和困境。

台湾在国际赛事中以“中华台北”或“Chinese Taipei”的名义参赛,这早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规范,但对于绿营而言,这次事件似乎成了挑动敏感神经的导火索,宋思瑶以“中国台北队”称呼参赛队伍,本意是以官方称谓表达善意,却被绿营强扣“矮化”之名。

民进党立委邱志伟更是搬出台湾地区法律,主张对宋思瑶及访问团进行行政处罚,并撤销后续行程,这一极端主张将原本一场文化和体育交流推向政治化,反而引发了更大争议。但邱志伟的主张不仅没有获得普遍支持,反而引发了对民进党“双重标准”的质疑。

在岛内,民进党内部多名高层人物曾以“中国台湾”的名义在大陆从事商业活动,例如郑运鹏申请专利、何志伟家族在上海开设银行等。这些行为虽未遭党内批评,却对一位大陆学生的普通用语上纲上线,令人不禁反思绿营是否真正维护所谓“尊严”,抑或仅是借机制造政治话题。或许心里越是缺少什么,越是想表明什么吧,懂得都懂!

对于大陆学生此次来台,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的回应则展现了另一种态度,他指出,两岸在称谓上的不同反映了各自文化和制度背景差异,不应过度解读为冒犯或矮化,萧旭岑还强调,这次交流活动的初衷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增进理解,减少误解,而非为制造冲突提供平台。

并且,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宋思瑶在发言中展现出的冷静和自信,不仅未偏离事实,更以温和而开放的语态表达了对台湾的善意,这一点在大陆和普通的台湾部分民众中都赢得了认同。

不仅如此,宋思瑶的发言也将台湾的内部矛盾暴露无遗,台湾球员潘杰楷曾在媒体采访中质疑为何不直接使用“台湾队”称谓,并表达了个人对于“台湾”这一名称的情感依附。

这种情感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国际赛事中“中华台北”的称谓是早已确立的现实,在这样的框架下推动更名的主张并不现实,绿营政客借此对大陆学生施压,实际上是将台湾球员的个人情感工具化,以此延续其某些“不可告人”的立场罢了。

而马英九本人对这一事件的回应也颇为引人注目,他不仅为大陆学生发声,还进一步阐明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立场,他指出,无论是“中国台北”还是“中国台湾”,都符合两岸宪法和国际规则。
很显然,与民进党长期的“掩耳盗铃”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英九选择了强调两岸交流的必要性,并呼吁台湾民众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参与到两岸对话中来。

不过,对于绿营将大陆学生的发言视为“矮化台湾”,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这种情绪不仅限制了两岸正常的文化和社会交流,也让台湾在国际上更加孤立无援。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大陆方面近年来在国际事务中持续推进“一中原则”的落实,无论是在国际体育组织中还是其他多边机制上,“中国台北”这一称谓都被广泛接受,台湾内部的情绪化反应不仅无助于改善其国际处境,反而可能进一步激化两岸间的不信任。

其实,萧旭岑提出棒球文化可以成为两岸青年沟通的重要纽带,他的观点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两岸间的共同兴趣和文化认同,可能是缓和政治矛盾的一个切入点,尽管当前两岸关系依然紧张,但通过民间交流逐步累积互信,无疑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从这场围绕一场棒球赛的争议中,不难看出,民进党在处理两岸问题时陷入的矛盾困境,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限制交流和渲染矛盾来保持支持基础,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台湾民众对正常交流的呼声。

这次大陆学生访台的风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岸关系的复杂现状,无论是绿营的情绪化反应,还是马英九基金会的开放主张,都提示我们,只有在理性与务实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才能真正推动两岸关系的改善。
希望未来的两岸交流能以更多理解和善意为基础,而非继续在争议和对立中消耗机会。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中生贺「中国台北」夺冠损我尊严立委:可依法撤销访团》——自由时报2024/12/02 15:25
《陸生賀「中國台北」惹議 馬辦批民進黨「霸凌黨」雙標:先處理鄭運鵬》——奇摩新聞2024年12月2日上午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