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哄动一史
编辑丨哄动一史
姚广孝,又被叫做道衍和尚。他十四岁便剃度出家,成了和尚。但原本应该吃斋念佛,弘扬佛法的姚广孝却并不打算老老实实当一名空念“阿弥陀佛”的出家人,他此生最大的宏愿,只有两个字:造反。
早年与燕王朱棣的相识,让姚广孝的平生志向有了施展的舞台。二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正是在姚广孝狂风骤雨般的强势输出下,才坚定了朱棣起兵造反的决心,因此,姚广孝也被称作“靖难之役”的总导演。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身为出家人的姚广孝,成为热心造反的一代谋士呢?从不贪财恋权的他,为何又被许多人称作“妖僧”呢?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姚广孝传奇的一生!
与众不同的和尚姚广孝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祖辈皆是治病救人、妙手回春的郎中,但姚广孝所处的时代正是元朝末年,风雨飘摇,战争频繁的社会大背景让姚广孝很难继承家族衣钵,于是,十四岁那年,他便在妙智庵剃度出家,法号道衍。
对于小姚的出嫁,家里人还是十分支持的。他的伯父就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学业有成便入仕做官,光宗耀祖,否则便可以出家学佛,享受清心寡欲的快乐。
实际上,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普通百姓为了躲避灾祸,隐逸山野,不问世事是最好的选择,而出家为僧则是这些选择的最优项,至少,温饱问题可以得到完美解决。
也许姚广孝骨子里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出家没多久后,他便撇下佛经,对道法兴趣渐浓,专程前往江苏常熟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后,对佛道文化竭力推崇。洪武八年,在朱元璋特意为儒僧安排的礼部考试中,姚广孝渊博的学识获得朱元璋的赏识,但由于种种原因,奉诏入京的姚广孝并未被授予僧官,只是给了件僧衣而已。
五年后,他才在相关部门的推荐下,进入天界寺,当了一名普通僧人。现实似乎距离姚广孝的“改变天道”的梦想越来越远,但命运的转角却在不经意间陡然出现。
1382年,马皇后去世,为了悼念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朱元璋大做法事,并且召集天下名僧,分给诸王,让他们祈福诵经,而姚广孝恰好被分配到了燕王朱棣的帐下。
惺惺相惜的一拍即合来到朱棣身边后,姚广孝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他的野心也逐渐在朱棣这儿得到满足,不久后,他便会精心筹划一套轰动全国,改变时代的大事件!
在北京,朱棣与姚广孝一见如故,二人经常聚在一起密谈,且每次相谈便是一整天。传说有一次,姚广孝直接对朱棣说要给他一顶“白帽子”。
朱棣当即明白了姚广孝的用意,自己现在已然贵为王爷,“王”字上再扣一顶“白”帽子,不正是个“皇”字吗,这是要我起兵造反呢!
这要是换做其他王爷,非得治姚广孝一个诛灭九族的大罪,但胸怀大志的朱棣,被姚广孝戳中多年宏愿,反倒心生几分钦佩,但此时发作,为时尚早,毕竟,父亲朱元璋早已将太子之位给了哥哥朱标。
其实,朱棣对朱标心里百分百服气,他宽厚善良,处事果断,行事作风颇有乃父风范。只可惜一场突发疾病,将朱标年轻的生命夺去,皇位继承人竟然落到了自己侄儿朱允炆头上。
朱元璋这个决定,让朱棣十分不爽,按照继承顺序,这太子人选理应轮到自己。朱允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何德何能肩负起掌控大明未来的使命?
1398年,朱元璋驾崩。刚刚上位没多久的朱允炆就在谋士齐泰、黄子澄的撺掇下实行削藩政策,于是,历史惊人相似的一幕又开始重复上演了!
“削藩令”颁布后,诸王诚惶诚恐,纷纷遵旨撤藩。唯有燕王朱棣彻底被激怒了,姚广孝多年的“洗脑”终于起到了作用,这一次,他将借助朱棣提供的广阔舞台,精心策划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千古大戏!
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朱棣假意响应朝廷决定,立即撤藩。并且,当朱允炆特意派使者前往北京视察削藩成果时,朱棣甚至变成了疯子,公然在大街上蓬头垢面,贪吃散落在地上的剩饭剩菜。
高超的演技最终成功骗过了涉世不深的侄子,当朝廷逐渐对北京放下警惕时,朱棣才逐渐露出他可怕的真面目。
早已预备多年的兵马,此刻终于派上了用场,与当年的吴王刘濞一样,朱棣也打出了“勤王讨逆”这个冠冕堂皇的旗号,率军南下,兵锋直指京师。
但是这场战争打得却是极其的艰难,毕竟,朱棣要对抗的是堂堂大明王朝的国家军队。1400年,朱棣在山东聊城战败,大将张玉战死沙场,形式岌岌可危,朱棣遂动起了退军的念头。
这个时候,姚广孝竭力阻止,因为退军势必影响全军士气,一旦如此,整个燕军便将遭到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
朱棣听从姚广孝的建议,直接派兵突袭南京,想不到,这个大胆的决定,竟然成了燕军由败转胜的关键转折点!
不慕权利的黑衣宰相朱棣率大军抵达北京城外后,历史上最为怪诞的一幕便陡然发生。朱棣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仁慈的侄儿朱允炆竟然对守城大军下了一道奇葩的命令:不得伤叔叔毫发!
俗话说:沙场无父子。何况这还是处在敌我状态的叔侄,朱允炆这道奇葩命令让把守京城的官兵真的十分无语,这哪是打战?简直是送死!
“不伤燕王毫发”的圣旨让守城将士在燕军面前畏首畏尾,相反,已经无路可退的燕军则显得异常勇猛,那么战争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北京城被攻破后,燕王朱棣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而侄儿朱允炆却突然失踪了,为此,朱棣几乎倾全国之力,竭力找寻,都无功而返。据说,他后来派郑和下西洋,也是带着找寻建文帝的目的。
言归正传,朱棣夺取江山后,对“靖难之役”的总设计师姚广孝相当尊敬,不仅封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还赐他恢复姚姓,赐名广孝。
但姚广孝似乎对高官厚禄没有丝毫兴趣,虽然他已贵为朝廷高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他依然保留着僧人的身份,仍居寺庙,下朝后就着僧衣,因此,他也被世人称为“缁衣宰相”。
朱棣在登基之初的那几年里,亲自带兵北征蒙古,往返于南北两京之间。而身为帝师的姚广孝却始终奉命留守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处理政务。
1407年,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太孙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偏偏他亲自教导的这两位皇帝,在后来的岁月中,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仁宣之治。
如此看来,姚广孝可谓朱氏集团的“全职保姆”,他顾上又顾下,为大明王朝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不朽贡献。
当年明月曾在自己的作品《明朝那些事儿》中称姚广孝是“为造反而造反”。的确,在帮助朱棣造反成功后,姚广孝几乎无欲无求,直接拒绝了朱棣给他还俗,赐给香车美女的诱惑,仍旧安安心心吃斋念佛,俨然一副不问世事的高人模样。
但也不少人因姚广孝以僧人的身份反正统,将他纳为“妖僧”行列,这对姚广孝来说,是极为不公正的,至少,在他的亲自操刀下,明王朝才有了一个生机盎然,繁荣昌盛的伟大盛世!
结语1418年,担任帝师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姚广孝在庆寿寺溘然长逝,享年八十四岁。他去世后,朱棣辍朝两日,以僧人的最高礼制厚葬姚广孝,并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姚广孝的一生是部传奇,在他身上发生了许许多多常人看来都无法理解的荒唐行为,所以后世人或将他神化,或将他妖化,乃至一个始终坚持自己梦想的姚广孝反倒不真实起来。
而在作者看来,生逢乱世的姚广孝,至始至终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虽然他被迫为僧,但始终没有忘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故此,他也被称为可比肩王阳明的一代圣人!
参考资料:
《明史》
《京报网:姚广孝:朱棣身边的“逻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