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今天外面下雨,您出门时带伞啊!”
“啥?你说啥?”
“下雨啦!带伞!”我几乎喊了起来。
奶奶不耐烦地摆摆手:“我听不清,不用说了!”
你是否也在家中遇到过类似的场景,随着父母或老人年纪渐长,沟通时常会变得不顺畅。
为了帮助他们听得更清楚,家人会给老人配上助听器,但许多老人却并不情愿佩戴。
明明是为了听得清晰,为什么他们偏偏不愿意戴助听器呢?
其实,选择适合的助听器需要注意的细节远不止“购买”这么简单。
为什么老人不爱戴助听器?
许多老人拒绝佩戴助听器,通常并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存在着一种“抗拒心理”。
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王永华教授指出,听力障碍是全球发病率第三高的慢性疾病,而老年人配备助听器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适应困难。
老人佩戴助听器产生不适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方面:异物感、突然听到陌生的声音、以及非专业验配带来的不适。
简单来说,助听器虽然是听力补偿的重要工具,但它对人体来说始终是一种“外物”,特别是长时间没有听力帮助的老人突然开始使用助听器时,可能会觉得“别扭”。
异物感
助听器对人体的存在感类似于冬天的高领毛衣,有些人即便习惯戴围巾,也难以忍受高领毛衣贴着脖子。
因此,老人初次戴上助听器往往有异物感,尤其是在耳道敏感的老人中,这种不适感更加明显。
声音突兀
即便老人愿意佩戴助听器,突然进入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也会让他们感到不适。
就像长时间在黑暗中待的人突然走到明亮的阳光下,耳朵也会对“突如其来”的声音感到不适。
特别是长期在安静环境下生活的老人,突然听到各种声音,可能会感到“噪音”过多、甚至头晕。
因此,助听器的佩戴通常建议循序渐进,从安静的环境逐渐适应到嘈杂的环境,这样能帮助老人平稳过渡。
非专业验配的影响
每个人的听力损失类型和频率损失程度都不同,简单的音量放大可能导致有些频率的声音过大而刺耳。
正确的验配应该根据老年人的听力状况进行精细调节,让老人听不到的声音放大,听得清的声音保持原状。
通过计算机编程,助听器能调控不同频率的放大程度,帮助老人逐步适应噪声更丰富的环境。
除了以上提到的不适,验配助听器时,双耳验配的概念往往容易被忽视。
许多家属认为只需为老人配一个助听器即可,却不知道单耳验配的效果远不如双耳验配。
立体听觉与声源定位
研究指出,双耳验配能带来更为立体的听觉体验,能够让老人听觉效果更接近真实。
声音传入两只耳朵,可以帮助老人更准确地定位声源,从而提高安全性。
例如,过马路时如果只能通过一侧耳朵听到声音,可能无法准确判断车辆的方向,带来潜在危险。
双耳验配则能够使老人听觉更加立体,增强他们的自信与生活质量。
防止“听觉剥夺现象”
医学研究表明,听觉神经具有“用进废退”的特性。
长期不佩戴助听器的一侧耳朵可能逐渐丧失原有的听觉能力,形成所谓的“听觉剥夺现象”。
这种现象会让老人对声音的敏感度降低,言语分辨率下降。
双耳验配能有效延缓这一现象的发生,有助于保持老人两只耳朵的听力平衡,避免由于一侧耳朵听力退化导致的进一步沟通障碍。
在一项听力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比了双耳验配和单耳验配的效果,发现双耳验配的老人不仅能更自然地接收到声音,言语分辨率也有显著提高。
研究中,80%以上的受试者表示双耳验配改善了他们的日常交流质量和安全感。
助听器的科学使用与佩戴技巧
许多老人因异物感和突兀的声音而抗拒助听器,其实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和合理的使用技巧可以大大提高佩戴体验。
助听器并不是一戴上就能“完美适配”的电子产品,它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同时也需要家人的耐心和引导。
从安静环境开始,逐步增加佩戴时间
刚开始佩戴助听器时,建议老人从家中或安静的环境开始,佩戴时间由短到长。
比如,第一天佩戴十分钟,第二天十五分钟,逐渐延长适应时间。
这一过程有助于让老人慢慢习惯助听器带来的新声音,而不是一下子接受过多的信息刺激。
在老人逐步适应助听器后,可以试着让他们在家人陪伴下进入嘈杂环境,如超市或社区广场,逐步扩展佩戴环境的复杂程度,让耳朵适应不同的音量和背景噪声。
这种“环境适应训练”也有助于缓解助听器佩戴初期的突兀感,让老人更自然地接受新声音。
学会保养助听器,延长使用寿命
助听器作为一类医疗器械,除了佩戴,还需要细致的保养。
例如,助听器避免与水接触,因为水分会损坏内部电子元件;同时需要定期清洁耳塞部分,保持干净卫生。
此外,助听器的电池也要按时更换,这样才能保证声音清晰不失真。
家人可以帮助老人一起维护助听器的保养,让助听器更长久地陪伴老人,带来稳定的帮助。
听力是沟通的桥梁,佩戴助听器后,老人可以更轻松地参与社交、与家人沟通,从而减少孤独感和焦虑情绪,防止因为沟通不畅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助听器对于老人来说,不仅是一个听觉设备,更是他们重新建立与世界的连接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