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探月行动捷报不断传来,在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将月球土壤样本取回地球后,NASA局长纳尔逊却在第75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呼吁中美在探月领域加强合作。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探月行动会让美国感到威胁,同时又希望中美可以在此进行合作呢?
中国探月技术的提升。自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以来,美国就基本上成了探月的“世界老大”,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超越美国。
然而,自从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后,中国的探月行动捷报不断,一改我国在探月领域的“沉寂”,标志着中国的探月技术已经逐渐缩小与美国之间的差距。
而在2022年12月回收嫦娥五号的月壤样本后,中国的探月技术已经赶超美国。
于是,随着中国的探月技术逐渐超越美国,美国也对此感到“坐不住”,最终发出了“中美在探月领域加强合作”的呼吁。
尽管中国在探月领域的发展速度惊人,但是嫦娥六号的成功回收也成为了中国探月计划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美国却对此感到威胁,并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经过美国一番考量后,发现让中国与美国进行探月领域的合作,既可以阻止中国进一步超越美国,让其他国家也意识到美国的强大,更能够获取中国在探月领域的数据与经验。
然而,为什么美国会起这样的想法呢?
这与美国自身提出来的《阿尔忒弥斯协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6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外层空间条约》,标志着各国在航天发射与太空探测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
然而,2020年7月,美国却提出了《阿尔忒弥斯协定》,将其作为一种国际框架,限制其他国家,成为美国单边主义的工具。
虽然美国在其“阿尔忒弥斯计划”中,致力于探测月球、火星和其他深空天体,但是其所提出的“阿尔忒弥斯协定”却让其他国家深感不适,因为美国在该协议中提到,其他国家必须在其认可的条件下才能参与。
并且在2022年美国提出了“沃尔夫条款”,此条款明确规定,NASA不得与中国进行双边合作,不得与在中国“进行重大投资”的国家进行双边合作。
“沃尔夫条款”一出,世界各国纷纷表示抗议,并且对自身的科研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此背景下,美国却希望中国参与到其“阿尔忒弥斯计划”中,试图通过合作来阻止中国的进一步进展。
而中国对于美国的这一提议却态度明确,坚持在国际社会的框架下进行太空合作,而不是美国的框架。
中美在探月领域的合作。在第75届国际宇航大会上,NASA局长纳尔逊呼吁中美两国在探月领域加强合作,并表示:“如果我们不进行合作,那么将会在太空事业上落后于中国。
在太空探索方面,美国应该与中国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在太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对此作出了回应,“中国在探月方面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对于美国的提议,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
然而,我们不想签署美国的条款,我们希望能够在联合国的框架下实现合作。”
为什么中国不愿意与美国进行“阿尔忒弥斯协议”的签署?
原因就在于美国的《阿尔忒弥斯协定》过于霸权。
在《阿尔忒弥斯协定》中,美国对深空探索的优先权、月球资源的开采权等方面进行了限制,并且禁止其他国家擅自进行深空探索与月球资源的开采。
而这对于其他国家的深空探索计划无疑是一种“限制”,使得其他国家无法在深空探索方面有所突破。
而中国则主张在1967年《外层空间条约》的框架下进行国际合作,避免美国作为单边主义的主导者主宰全球的太空探索活动。
中国希望在《外层空间条约》的框架下,实现和平利用太空和合作开发太空资源的目标,而不是陷入美国所设下的“框架”之中。
中美之间的零和博弈。尽管美国希望与中国进行合作,但是其内心却并没有真正希望实现合作的想法,而是希望通过合作来固步自封。
然而,中国却并不是按照美国所掌控的框架进行合作,而是希望在1967年《外层空间条约》的框架下进行合作。
美国认为太空是零和游戏,但是其他国家并不这么认为,只要各国足够团结,便能够共同探索太空,实现和平利用。
美国抱着“如此这般”的想法,是否太天真了?
太空探索的路上充满着各种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中美之间还是其他国家之间,都不应将其当作工具来为自身的利益进行博弈。
太空探索是全人类的事业,不应被个人的利益所束缚。
中美之间的博弈仅是这一领域的冰山一角,其他国家的参与将会使这一领域的局势发生改变。
美国应该认识到太空探索的路径充满着不确定性,试图在中美之间进行博弈的想法是否会导致更大的风险。
结语:以美国的“阿尔忒弥斯项目”为框架进行合作,必然会陷入美国所设下的“圈套”中。
因此,中国应该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能盲目走进美国的“圈套”。
只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太空探索目标,而不是被个人的利益所左右。
如此,美国的“忏悔”又是否会被中国所接受呢?
滚远点
我们不能犯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