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在银行的朋友吃饭,大家吐槽最多的就是绩效工资,说来说去就一句话:绩效工资已经成了职务工资的代名词,人人都琢磨着怎么当官,好拿更多钱。
以前,我们总觉得绩效工资是个好东西,能者多劳多得,干得好就多拿,干得不好就少拿,挺公平的。
可现在呢?
实际情况跟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现在银行的绩效工资,主要取决于你的职位,而不是你的业绩。
你是什么级别,就拿多少钱,几乎成了潜规则。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只要级别一样,到手的钱也差不多。
有个朋友在股份制银行做客户经理,每天累得跟狗一样,拉存款,跑业务,一刻都停不下来。
好不容易完成了一个大项目,以为能多拿点绩效,结果一算,跟办公室里喝茶看报的同事差不多,就多了一点点,还不够一顿火锅钱。
他跟我说:“感觉自己像个傻子,拼死拼活,到头来跟躺平的没啥区别。”
这种现象可不是个例。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说某银行的柜员,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处理各种业务,还要应对各种奇葩客户,结果绩效工资还不如一些清闲部门的员工。
评论区里一堆人感同身受,纷纷吐槽:“在银行,干活不如当官,当官不如会舔。”
这话虽然难听,但也反映了部分现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根源在于绩效考核机制的失效。
本来绩效考核是为了激励员工,提高效率,现在却成了摆设,甚至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一些领导为了拉拢关系,搞“你好我好大家好”,对下属的考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官本位思想作祟。
在很多人眼里,当官就意味着权力,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好的待遇。
所以,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上爬,而不是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在这种环境下,谁还会在乎绩效呢?
我另一个朋友在国有银行工作,他跟我讲过他们行里的一个故事:有个业务能力很强的员工,业绩突出,但就是不善于“搞关系”,结果一直得不到提拔。
后来,他干脆辞职去了家外企,收入翻了好几倍。
“有能力的留不住,会拍马屁的升得快”, 成了很多银行的真实写照。
这种“绩效工资沦为职务工资”的现象,对银行的发展非常不利。
它打击了真正干事的人的积极性,助长了“躺平”文化,最终损害的是银行的整体利益。
长此以往,银行还能留住人才吗?
还能保持竞争力吗?
前段时间,有个网友私信我,说他所在的银行,为了完成所谓的“数字化转型”,搞了一堆花里胡哨的项目,实际上就是换汤不换药,浪费人力物力。
“这些项目对银行的实际效益没啥帮助,但对领导的升迁却很有用。”
他无奈地说。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奖勤罚懒,激励员工,而不是助长“当官文化”?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说到底,银行也是企业,也要讲效益。
如果大家都只想着当官,不琢磨着怎么赚钱,那这个银行离关门也不远了。
希望银行的管理层能重视这个问题,把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让真正干活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而不是让它沦为职务工资的遮羞布。
路还很长,且行且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