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上,有记者兴致勃勃地问全红婵:“你知道‘拿捏’用英语怎么说吗?”
小姑娘愣了一下,坦率地回答:“不会。”紧接着,记者又问:“那你想不想知道啊?”谁料全红婵脱口而出:“我不想知道!”这五个字,顿时让记者陷入尴尬、哑口无言。
而另一位奥运冠军潘展乐在接受采访时,对一些问题显得有些不耐烦,被问道未来有什么规划,他更是直言不讳表示:先把你们应付过去。
年轻运动员们的态度,让老媒体人感到十分不爽,一位名叫朱小龙的《南方日报》记者在一档连线节目中,对全红婵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抨击。
他的言辞之恶毒,令人咋舌。对全红婵的批评,俨然已经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程度。
他说全红婵“疯疯癫癫“”,仿佛一个奥运冠军就不该有活泼开朗的一面。他质疑全红婵的英语水平,似乎在暗示一个不会说英语的运动员就是失败的。
而对于潘展乐,另一位体育博主的评论同样令人不快。他说:“这孩人格没完全形成,如果再过几年还这样,就是巨婴。”
这些媒体人的言论,反映出他们对新生代运动员的不理解和偏见。他们的言行,或许不符合传统媒体人心中“乖巧”、“得体”的形象,但这恰恰体现了他们的真实和个性。
细细品味全红婵的回答,我们看到的是一个17岁女孩的率真。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我是来跳水的,不是来学英语的。
至于潘展乐,或许他只是累了,想早点结束采访。这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
然而,在一些老媒体人眼中,这些行为却成了“不成熟”的表现。
他们似乎忘记了,运动员的主要职责是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而不是在镜头前表现得滴水不漏。
这种反应,折射出的是新老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冲突。00后运动员们展现出的是自信、率真和个性。
他们在赛场上拼搏,在镜头前真实。他们不再是过去那种唯唯诺诺、束手束脚的形象。相反,他们活泼、大方,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一些传统媒体人,似乎还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中。他们期待运动员们在镜头前“乖巧”,回答每一个问题时都体面大方。
当看到不符合自己预期的表现时,他们就忍不住要“教育”一番。
为什么这些老媒体人如此容易“破防”呢?
或许,这源于他们根深蒂固的“教育者”心态。在过去,媒体常常扮演着引导舆论、教育大众的角色。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角色定位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
他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精英”,大众是“乌合之众“,需要他们来“启蒙”和“教育”。这种傲慢的态度,在面对新时代的年轻人时,自然会遭遇挫折。
实际上,社会对年轻运动员的期待早已发生了变化。公众更加欣赏个性化的表现,不再一味要求运动员们做“乖孩子”。人们期待看到的,是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特色的真实形象。
全红婵在外国运动员面前自豪地展示金牌,这不正是自信的体现吗?潘展乐在采访中的告状和直白,这不正说明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会有情绪波动吗?
这些真实的一面,恰恰让他们更加亲和,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
对于媒体人来说,与其指责年轻运动员的表现,不如反思自己的采访方式是否还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那些“你累吗?”、“你知道‘拿捏’的英语怎么说吗?”之类的问题,真的不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全红婵和潘展乐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专业,什么是自信。
他们的表现,恰恰代表了我们这个进步的国家。一个充满活力、敢于表达的年轻一代,正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