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为何有“击溃敌军十个师不如歼灭敌军一个师”这种说法?

诉读历史 2025-03-31 20:18:53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这边有一个说法是“击溃国民党十个师不如彻底歼灭一个师”,古语也有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其实其中原因很简单,为了更多的杀伤国民党军的老兵。“老兵”这种东西无论在任何部队中都是极其珍贵的,国民党军表现尤为明显。可以说只要老兵没有大规模伤亡,一支被击溃的部队很快就能恢复实力。

‬老兵是财富,新兵是炮灰

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老兵有很多都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的,这些人久经战阵,尽忠职守。即使一支部队被击溃,但数日之后,这些老兵依然能前往指定地点集结,合归建制,严整如初,即使新兵损失严重,但对国军的整体战斗力并无损伤。其中典型例子是1947年歼灭国军第74军之后俘虏了数千国军,这些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几乎全跑了,重新回到国民党军序列中。

国军各部队对老兵都非常重视,一些长官认为,“只有这样的士兵才算兵”,因为国民党军的工资很低,为了留住这些宝贵的力量,防止他们开小差或者逃跑,在部队中即使是连、营长都对他们很客气,即使是犯了小错也不会打骂,基本就是供着的状态。而广大的新兵对国民党而言就是耗材,损失掉一批丝毫不打紧,之后再抓一批壮丁就行了。

通俗来说国民党军就像是古代日本的幕府,第一级幕府将军对应着蒋介石。第二级大名,对应国军中的集团军级、军级和部分师级长官,这些将领又分为亲藩(中央军嫡系),浦代(中央军旁系)和外样(杂牌军)。第三级家臣,对应中低军官,第四级普通武士,对应国民党老兵,第五级足轻,对应着广大壮丁。

‬国民党壮丁的悲惨命运

在理论上国民党军是有一套在地方民兵团内完成壮丁初步训练的办法的,但是这仅仅存在于理论中,实际上因为国民政府地方军事机构在贪污腐败、应付上峰之余靠坑蒙拐骗完成征兵任务就已经不错了,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壮丁?所以壮丁的训练几乎不存在。国军大佬白崇禧就专门批评过后方壮丁的训练很差,送进军队完全不能打仗。

“老兵输出,壮丁凑数”这种模式即使是在新一军这种完全由美军训练的驻印远征军➕美械王牌军中也不能免俗。曾在新一军中担任上尉参谋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坦言道:“壮丁不仅体格孱弱,而且形如白痴,不堪训练。”国民党军应对这种情况的办法是抽调精锐部队组成突击队,集中训练,而这些壮丁则归各部队看管,完全成了凑数的。

士官作为“士兵之母”,广大士兵勤务和作战中的头狼,得到重点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一支部队老兵越多,战斗力越强,士官越多军队越强大,这是通行于世界各国军队的准则,但是问题在于,绝大多数正常国家绝不会像国民党军对待壮丁一样对待本国军队。绝大多数国家都有军队晋升制度,新兵打完一两场仗之后也会变成有经验的老兵。

但蒋家王朝由于政治形态反动,统治能力低下,国军党军中的老兵和士官的出现和培养往往是无比残酷的,是粗放式的“养蛊模式”,壮丁们被绑到前线后就要死一小半,之后在战场上又要死一大半,最后只有寥寥几人能熬成老兵,成为国民党军精锐。这种办法实在太过残酷,以至于国民党军老兵越打越少,到最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在解放战争中我军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各个部队都将重点放在了歼灭国民党军的小股部队上,比如一个营、一个团这样慢慢剿灭。量变形成质变,经过几次这样“敲牛皮糖”一样的歼灭战之后也足够将国军活活耗死了。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初期确实势如破竹,但并不持续,在我军不断的歼灭战之下国军部队的实力慢慢损耗,到最后只能用大量的壮丁充数,到最后被我军一口吃下。
1 阅读:146
诉读历史

诉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