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47年5月21日,冀东代表团眼看着天色渐晚,决定暂时停留休整。谁曾想,就是这次停歇,让二十二位同志命陨当场。
一场突如其来的枪林弹雨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敌人来了,且来势汹汹,数量是自己方的十倍有余。枪声、爆炸声、喊杀声交织成一片。
而这场绝命之战,也成了这支代表团历史上最悲壮的篇章。五名师级干部的牺牲,撕开了这场战斗的伤口,毛主席震怒:“血债,要血偿!”
1947年5月21日,清晨的柴胡栏子村,透着一股子静谧。或许,正是这种“静”的错觉,让那一夜冀东代表团的干部们放松了警惕。
那时,离胜利似乎已经不远,大家的心情都轻松起来,纷纷想着如何将党代会的精神传达下去。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一切的宁静,很快就会被打破,打破的将是敌人的钢铁洪流。
自党代会后,大家已经奔波了几天。路途遥远,他们在柴胡栏子这个偏远的小村落安营扎寨。村子四周有土墙,房屋都是土坯瓦顶,看起来像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地方。
当李中权从屋内走出来时,他望向南方的山坡,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他没有任何声响,悄悄地走到村外,定睛一看,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一群马队正在缓慢地向这边靠近。
天色尚早,难道是我方的骑兵连赶来支援?不对,怎么感觉不对劲?就在他微微皱眉的同时,耳边突然传来了枪声,那声音不像是警告,而是生死搏杀的开始。
“敌人来了!”李中权脑海一瞬间闪过这个念头。几乎是下意识地,他迅速带领代表团的成员回到住处开始部署防线。
可是,面对着来势汹汹的敌人,他们手中的武器显然无法和敌人匹敌。那一刻,冀东代表团的每个人都明白,这场战斗可能会比任何一次都要惨烈。
“快!回到屋里,严守阵地!”李中权毫不犹豫地喊道。虽然大部分人的经验丰富,但毕竟这次出征并非全副武装,且人数有限。
大部分干部除了警卫班成员,只有一些短枪,甚至没有足够的手榴弹。而敌人的人数优势和装备精良,让冀东代表团的战斗变得异常艰难。
“打得了,打得了!只要能拖到援军……”苏林燕咬紧牙关,坚定地说。
随着敌人步步逼近,村南、村北、村西的山头都被敌人占据。机枪的扫射和迫击炮的轰鸣声响彻整个村庄,冀东代表团的阵地被逐步压缩。
最终只能把火力集中在那些土围墙上,拼命抵抗。眼看着敌人逐渐逼近,李中权咬着牙,心中却一片冰冷——增援迟迟未到,自己能支撑多久?
“骑兵连到底在哪里?”按照计划,骑兵连应该早就赶到这里支援他们了。可突围出去报信的警卫员带回来的消息却让所有人绝望——他们没有找到骑兵连的踪影。
“他们该不会出事了吧?”王平民忧心忡忡地问道。
如今的战场情势严峻,骑兵连没有按时赶到,甚至他们连路都走错了。按照原定的计划,骑兵连应该从西面驰援,但他们却绕道去到了附近的后山,错失了最佳的增援时机。
“去联系,看看能不能从别的方向找到他们。”李中权的话语中透着焦虑,他深知,如果这支骑兵连没有及时赶到,代表团成员的生死已然不可预料。
战斗的节奏越来越快,敌人的攻势丝毫不见减弱,反而愈加猛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冀东代表团的战斗力量逐渐减弱,几乎没有人再能与敌人正面抗衡。
战斗越打越激烈,冀东代表团最终陷入了与敌人肉搏的绝境。就在敌人集中火力攻破大门的那一刻,李中权知道,自己的命运和这支代表团的命运已经没有什么退路。
“冲!冲出去!要么死,要么活!”李中权一声怒吼,带领大家冲向敌人。此时,整个村庄已经被敌人占领,他们的退路几乎完全被封死。枪声、爆炸声,甚至连房屋坍塌的声音也混杂在一起。
战场上,到处是鲜血、尸体和绝望。“前方敌人越来越多,我们能冲出去吗?”苏林燕的眼睛已然血红。虽然他们每个人的枪支弹药早已所剩无几,但他们依旧坚持着最后的拼搏。
然而,在这场几乎注定要失败的突围中,他们终于还是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分头行动。每个战士都明白,他们的选择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代表团的命运。
战斗结束后,冀东代表团的悲惨损失令人心碎。5名干部——王平民、苏林燕等牺牲。这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五名师级干部不仅是冀东的骨干力量,更是共产党早期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战士。
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时,脸色凝重,怒不可遏。“血债要血偿!”他冷冷地说道。这句震怒的言辞,并不是单纯的愤怒,而是对失去这么多英勇将士的痛惜和对敌人极度的憎恨。
毛主席深知,这场惨烈的战斗背后,暴露出许多战略上的疏忽和战术上的失误。首先,骑兵连的迟到,导致了冀东代表团的人员被孤立,最终葬送了整个代表团的生命线。
其次,敌人对于战斗的准备、战术运用的得当,使得我方陷入了被动。最为关键的,是冀东代表团本身由于敌人没有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造成了防守上的薄弱。
当五名师级干部牺牲的消息传开后,冀察热辽军区高层和党中央迅速采取行动,对战斗中的失误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
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对骑兵连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分,且立即加强了对于后勤支援的组织,确保类似的失误不再发生。
与此同时,烈士们的遗体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护与安葬。村民们虽简陋,但依然坚持为这些为革命事业献身的英雄们举办了安葬仪式。墓碑上的名字,直到今天仍清晰可见,铭刻着这些为国家捐躯的英勇战士的永恒英名。
这一场战斗,带给了我们无尽的伤痛和深深的反思。毛主席的震怒和“血债血偿”的誓言,不仅为革命事业注入了更加坚定的力量,也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为人民而牺牲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