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逻辑不仅告诉我们事物是什么,还告诉我们事物如何运行
随着抖音短视频进入我们的生活,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主流软件开始出现短视频模块。支付宝、京东、拼多多等软件相继上线视频专区,其中也包括了微信视频号。
而要说其中做的最成功或最具商业价值的,当属视频号。
腾讯24年二季度财报,广告业务仍保持双位数增长,这得益于视频号总用户使用时长显著增长。且视频号的总用户时长同比增长超20%。
在聊视频号的逻辑前,我想先聊一聊张小龙对于微信及产品的态度。
龙哥不止一次表达过产品及工具的理念,尤其是在决定做小程序时,无需下载、用完即走是最核心的价值。产品本身是提供价值的工具,而不是束缚人的一种陷阱。
因此,即使是面对短视频的冲击,日益瓜分用户在各软件的使用时长,龙哥也绝对不会因此判断微信需要短视频。而判断微信需要短视频更深层次的逻辑在于微信用户的行为方式。
在微信公开课上,龙哥就分享过微信里每天发送的视频数量近五年上升了33倍,朋友圈视频发表数量上升了10倍,视频内容逐渐开始普及且成为一种趋势。
不论是聊天、朋友圈、公众号文章,微信一直以来都具有内容载体的属性。在这种趋势和环境下,微信做短视频是很自然而然的。
而这种载体属性,也并没有违背产品即是工具的原则,微信本身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的传播和连接,用户花费在视频上的时间从来不是微信追求的目标。
这是微信做视频号的逻辑。
在视频号早期的几个版本,其实数据并不好,依靠机器算法推荐的内容无法命中用户喜好。
没有好内容导致用户不愿停留,用户不愿停留导致流量低吸引不到好的创造者,吸引不好好的创造者导致进一步地内容匮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与其他短视频平台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微信拥有独特的社交力量。我到现在还记得,视频号最开始推出的那段时间,每次促使我观看视频的欲望是来自匿名好友的推荐。
这种关系,和线上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看的电影、好看的书的场景是一样的。一方面是好奇朋友都在看什么,另一方面是对这种社交关系的信任。
这种机制也促使视频号的增长飞轮开始转动,也是视频号与其他短视频平台的差异所在,为以后的机器推荐算法进行铺路。
这是视频号增长的逻辑。
不仅如此,视频号在产品设计上也比较讲究。无论是私密赞设计,还是区分浏览和搜索场景的设计,都挺用心而且有逻辑。
在沉浸式的观看场景下,前提是视频内容质量有保证,单屏样式是视频号对内容质量信任的体现。
为什么最开始视频号的推荐内容不是单屏的,因为内容质量不够好,用户需要从双屏内容中找到自己爱看的。说直白点就是,用户对内容越喜欢,则屏幕展现的内容要更少,让用户能更专注看喜欢的内容,反之用户对当前的内容不感兴趣,则要提供更多的内容供用户选择。
搜索场景双屏与观看场景下单屏样式区分,就是很熟悉的产品味道。
这也是微信一贯以来,用产品驱动业务的案例体现。
整体看下来,无论是微信做视频号的初衷还是后续的增长,几乎都是有逻辑理论支撑的。而不是像其他平台,为了做而做。
(最后想说的话)
其实本来今天的文章不是这篇,而且视频号也出来这么久了,突然拿出来说也没有什么新意。
本意还是今天遇到一件事,项目组决定以营收作为目标,在会员收费模式不稳定的情况下想要将三方的广告业务作为主要营收。
后续策略基本就是围绕用户路径新增广告位,我心底是非常不认同的,工具类产品本身就不具备将广告作为主营收的属性,且探讨的一些策略毫无逻辑可言,甚至我觉得整个项目的目标都是错的,毫无指导意义的。
所以,借此机会吐槽一番。
逻辑是理性的武器,但它却让我加倍感知陷入无知和偏见泥沼中的痛苦。
第78篇个人原创文章,专注分享产品思维和职场经验,希望我的文字能给你一丝力量或者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