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的鄂西,硝烟弥漫。你想象过,一位黄埔军校毕业的炮兵少校,在长江边上,用150毫米迫击炮,硬生生把日军打得落花流水是什么景象吗?这可不是电影,这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主人公,就是江硕朋。
江硕朋,可不是个普通士兵。他毕业于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炮兵科,妥妥的高材生。抗战爆发后,他直接奔赴战场,加入了抗日队伍。在鄂西会战中,他担任迫击炮第四团少校团副,肩上的担子,那可真是沉甸甸的。想想看,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第十三师团,他得怎么指挥作战?他得怎么保护自己的兄弟们?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时的战场,那可是真刀真枪的硬碰硬。江硕朋他们驻守在杨家溪到宜昌南岸一线,高家堰附近更是成了主战场。面对装备精良的鬼子,他们手里的武器,主要是40多门150毫米重型迫击炮和一些75毫米德式山炮。武器数量上和鬼子比,那可是差远了,但江硕朋他们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势,打起了游击战。他们巧妙地运用炮火,与日军的步兵部队进行交叉火力打击,让鬼子根本摸不清头脑。
你想想,日军第十三师团,那是当时日军的一支精锐部队,没想到居然被一群装备相对落后的中国士兵,用迫击炮给狠狠地压制住了! 江硕朋和他的战友们,凭借着高超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那场战斗,他们击毙了400多鬼子,自己却只伤亡不到100人。这战绩,说出去,谁信啊?但这确实是事实。
这场战斗,让江硕朋名声大噪。之后,他更是升任中校参谋。抗战胜利后,他居然还出国留学,学习装甲战术和飞行技术,这学习能力,真是让人佩服。回国后,他还从事过教学和翻译工作,妥妥的人生赢家。
晚年,江硕朋经常向后人讲述他在抗战中的亲身经历。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无数像他一样的中国军人,为了保卫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 他于2016年4月去世,但他留下的故事,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2016年4月,这位英雄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故事,却永远激励着我们。
战争的残酷,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但同时,我们更应该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英勇战斗的英雄们。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我们的家园,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江硕朋的故事,只是众多抗战故事中的一个缩影,但它却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段历史,更加敬佩那些英勇的抗日将士。他们不是神,而是有着血有肉的普通人,但他们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