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省多内战,杨森借助北军趁机回川,熊克武联合滇黔军绝地反击
1924年春,四川军阀势力纷争不断,战火连绵。以邓锡侯为首的八人同盟,打着调解第三军内讧的旗号,实则意图夺取四川政权。与此同时,被赶出四川的杨森得到北洋军阀吴佩孚支持,率北军借道湖北,从川东杀回。局势愈发复杂之际,熊克武临危受命,出任靖国自治军总司令。他巧妙联合云南军阀唐继尧,在贵州战事告捷之际,促成滇黔联军入川,与杨森展开殊死较量。经过一番势力消长,熊克武终于在五月中旬攻占成都,击退杨森与北军的入侵企图,但四川的军阀混战远未结束,战火仍在持续。这场错综复杂的内战,不仅反映了军阀割据时期四川地方势力的角逐,更折射出吴佩孚谋求武力统一全国的野心。
群雄逐鹿震荡川东西
民国十三年初,吴佩孚在北方军事实力达到顶峰。他把持北京政权后,野心不断膨胀,将势力范围逐步扩张至南方各省。
为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吴佩孚同时在闽、粤、川三省布局,其野心之大已超越前辈袁世凯与段祺瑞。此时的四川军阀势力群分天下,各自为政。川北有刘存厚部,川东有第一军军长但懋辛,川南有赖心辉部,成都一带有第三军军长刘成勋。
这些军阀为了一己私利,不断变换阵营。第一军与第三军联手打败杨森后,军阀之间又产生新的矛盾。邓锡侯、刘斌、田颂尧等八位军阀结成同盟,对抗刘成勋的第三军。
在这片土地上,军阀之间的争斗从未停息。第七师师长陈国栋企图吞并第三军直属第四混成旅,引发了大足之战。何金鳌部战败后退至乐至,刘成勋随即免去陈国栋的职务,自己兼任第七师师长。
就在此时,吴佩孚看准时机,开始插手四川事务。他暗中支持被赶出四川的杨森,授予其中央军第十六师师长的名义。杨森在川鄂边境收拢残部,等待反攻的机会。
吴佩孚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两路攻川计划。一路派北军第七师师长吴新田由陕南进入川北,另一路则由王汝勤、卢金山率"援川军"从鄂西进军川东。这个计划的关键是要借助杨森这位内应。
在四川各方势力此消彼长之际,吴佩孚的影响力逐渐渗透。他策动杨森等人于二月十四日发出通电,讨伐熊克武、但懋辛。这封从宜昌发出的通电,暴露了吴佩孚意图控制四川的野心。

四川的军阀们为了巩固地盘,不断变换阵营和立场。他们或结盟、或对抗,使得四川局势变得更加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更大规模的内战即将爆发。
整个四川俨然成为一个军阀混战的大舞台。各路人马为了自身利益,不断上演着结盟与背叛的戏码。而吴佩孚则在这场大戏中扮演着幕后推手的角色,企图通过操纵各方势力来实现其统一全国的野心。
云贵新军入川境,熊帅智取成都城
吴佩孚的北方势力渗透四川,让滇黔两省的军阀们坐不住了。唐继尧和熊克武都看出了吴佩孚的野心,他们深知如果让吴佩孚得逞,整个西南地区都将落入其掌控。
在这危急时刻,熊克武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他与滇军总司令唐继尧密切联系,双方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对抗北军入川。
熊克武派出心腹前往昆明,与唐继尧进行秘密谈判。两位统帅达成协议:滇军出兵三万,由云南经贵州北上入川,熊克武部则负责接应并提供后勤补给。
就在北军准备大举入川之际,滇黔联军抢先发动突袭。他们避开川东主战场,选择从川南迂回包抄,打了北军一个措手不及。
联军先是由贵州北上,占领叙府,切断了杨森部与川东北军的联系。随后分兵两路,一路向北直取成都,另一路向东牵制杨森。
熊克武统帅部队在简阳、新津一线布防,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这道防线不仅挡住了杨森的西进,还为滇黔联军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事进展神速,滇黔联军仅用十天就推进至成都城外。杨森部腹背受敌,被迫放弃进攻成都的计划,转而向东收缩防线。

在成都保卫战中,熊克武采取了守株待兔的策略。他命令部队固守城防,等待敌军疲惫。杨森部连续进攻三天,都被城内守军击退。
五月中旬,熊克武抓住战机,指挥部队发起总攻。守城部队与外围的滇黔联军形成合围之势,一举攻克成都。
杨森部在成都失利后,被迫退往川东地区。北军的入川计划遭受重创,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四川的控制野心。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熊克武在四川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挫败了吴佩孚染指西南的企图。滇黔联军则在战后获得了驻川权,从此在四川政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四川的军阀混战并未就此结束。杨森虽然退出成都,但依然控制着川东地区。各路军阀之间的明争暗斗仍在继续。
熊克武深知,要想真正稳定四川局势,还需要更多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手段。他开始着手整合四川各方势力,为下一步的统一行动做准备。
这场以成都为中心的军事较量,实际上反映了北洋军阀与地方实力派的博弈。它不仅改变了四川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整个西南地区的力量对比。
诸路军阀逐鹿川,唐继尧助熊掌权
成都之战后,四川军阀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杨森退守川东后,其他地方军阀纷纷蠢蠢欲动,妄图在这场权力更迭中分一杯羹。
刘湘率部进入川南,声称要"清剿匪患",实则是想趁机扩张地盘。川东的但懋辛也开始蓄积力量,准备在适当时机出手。

此时的熊克武面临多方挑战,虽然占据成都,但势力范围仍局限于川西一隅。他深知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以稳定局势,必须寻求强大的外部支持。
唐继尧看准时机,主动向熊克武伸出橄榄枝。他提出派遣精锐部队常驻成都,协助熊克武巩固政权。
双方很快达成协议:滇军驻守成都,熊克武则可以借助滇军的威慑力,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个安排既满足了唐继尧控制四川的需求,也为熊克武提供了军事保护。
在这种默契下,熊克武开始着手整合川内各方势力。他采取怀柔政策,允许部分地方军阀保留实力,但必须承认他的领导地位。
刘文辉、邓锡侯等人见势不妙,暂时按兵不动。他们表面上接受熊克武的统领,实则在暗中积蓄力量。
熊克武随后开始调整军事部署。他将嫡系部队集中在成都周边,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御圈。同时在川西北地区设立军事重地,防备北军再次来犯。
为了笼络地方势力,熊克武采取分封制。他让一些投靠过来的小军阀继续管理原有地盘,但要求他们接受成都政府的统一调遣。
这种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不少地方实力派纷纷前来投靠。熊克武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从成都平原延伸到川西北地区。
唐继尧则通过驻川滇军,牢牢控制着川南要道。这使得杨森即使想反攻,也不得不顾忌腹背受敌的危险。
到1924年夏季,熊克武在四川的统治基本稳定。他建立起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川西、川北的势力范围。
但这种稳定是脆弱的,建立在各方势力相互制衡的基础上。熊克武需要依靠滇军的支持,滇军则借机扩大在川影响力。
这种复杂的政治格局,反映了军阀割据时期的特点。没有哪一方能够真正统一四川,各方只能在相互制衡中寻求暂时的平衡。
在随后的日子里,这种微妙的平衡持续维持。熊克武虽然名义上统领全川,但实际上各地军阀依然保持相对独立,为日后新的权力争夺埋下伏笔。
各路诸侯再起兵,熊帅难保川蜀地
1924年深秋,四川的平静被打破了。潜伏已久的刘湘突然在川南集结大军,同时联络川东的邓锡侯,准备对成都发起进攻。
这场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打破了熊克武好不容易维持的地方平衡。驻守川南的滇军面对刘湘的进攻,节节败退。
危急时刻,熊克武向唐继尧求援,但云南此时也面临着内部动荡。唐继尧不得不收缩兵力,将主力调回云南,只在四川留下少量部队。
失去滇军支持的熊克武,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应对危机。他调集嫡系部队死守成都,同时派人游说川北的刘存厚,希望能得到支援。
然而,刘存厚却反其道而行。他看准时机,反而与刘湘达成秘密协议,准备共同瓜分四川地盘。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熊克武的统治开始动摇。成都周边的地方势力纷纷倒戈,投靠了刘湘阵营。
1925年初,刘湘部队攻入成都平原。熊克武的防线在多方围攻下逐渐崩溃,不得不放弃成都,退往川西。
这场失败标志着熊克武在四川的统治走向终结。他的势力范围迅速萎缩,最终只剩下川西几个县的地盘。
刘湘趁胜追击,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川西地区。曾经支持熊克武的地方军阀,纷纷改旗易帜,投入刘湘麾下。
而此时的杨森也没闲着,他在川东重整旗鼓,开始蚕食但懋辛的地盘。四川又一次陷入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
这场政权更迭的背后,折射出军阀混战时期的典型特征。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熊克武最终离开四川,前往云南寻求庇护。他的失败证明,仅靠外部势力支持的统治,终究难以持久。
随后的几年里,四川军阀势力此消彼长。刘湘、杨森等人继续争夺地盘,但谁也无法真正统一四川。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政治平衡是多么脆弱。一个地方势力的兴衰,往往取决于多方力量的此消彼长。
熊克武虽然失败了,但他在四川的统治经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教训。任何依靠外部势力建立的政权,都难逃最终崩溃的命运。
这场权力更迭的结局,也预示着四川军阀混战即将进入新的阶段。新的势力正在崛起,新的争斗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