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首具有哲理的元曲:大境界,大情怀!值得世人品读

荔枝姑娘诗词 2024-05-30 12:49:13

【01】

《骤雨打新荷》

金·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从教二轮,来往如梭。

这是一首清美动人的小令。上阙写的是春末夏初之景:红榴绿叶,水阁风凉,高柳鸣蝉,燕莺调舌;更有一番骤雨,在新荷上遍撒珍珠,洗出清景无限。

高大的树木遮着亭台楼阁,使这些台阁看起来非常清凉舒爽:石榴花在这个时候刚刚开放,颜色火红就像红锦,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蝉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好像在和那些唧唧喳喳叫个不停的乳燕维营互相唱和:一阵大雨袭来,雨点落在刚刚露出水面的荷叶上,就像珍珠落在盘上,四处飞溅跳落。

作者用几句有声有色的描写,就把盛夏雨后的景色:绿阴水阁、鸟语花香,天地间的勃勃生机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产生联想。

面对看这样的辰美景,作者不由发出岁月如梭,人生古短的感慨,而且认为人生是否通达是命中注定的,不用去刻意改变:还是呼友唤朋,浅斟低唱吧!只有与朋友聚在一起吟诗、赏景、作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作者元好问是金元之际颇负盛名的诗人,金亡不仕,回故乡山西忻县著述,本篇是早期散曲中的名作,当时被歌女广为传唱。

早期的散曲,特别是小令,与宋人小词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一时期的散曲家们,虽然采用的是民间曲子的形式,但实际上仍然未能摆脱唐宋词的影响,多半还是用填词的方法来写曲。

所以词境多而曲境少,可以说是一种曲子化的词。这是由词向曲过渡时期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元好问的这首小令就反映了这个特点。

词中用的虽是及时行乐的恬淡语,貌似消极,实际上也是诗人对衰时乱世的否定,反映了作者当时复杂矛盾、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02】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晚年出任陕西行台中承赈灾时,曾经用《山坡羊》的曲调作了九首怀古曲,这首小令就是其中的一首。

据《元史·张养浩传》记载,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应诏为陕西行台中丞,主持治旱救灾工作。赴任途经潼关的时候,感慨历代兴衰变化,体恤民生疾苦,作了这首小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三句话雄浑豪放,潼关东连峭山,北有中条,西接华岳,外临黄河,点明了地势的险要。

用“如聚”、“如怒”两个生动的比喻,不但使得山川俱活,而且将作者此时为关中大早而忧心如焚,愁聚不散的心情,以及因伤时痛世而生的愤激不平之气融入了景物之中。

“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四句话是此曲的中心内容。

潼关是历代帝王将相中原逐鹿的必争之地,这里浸染了无数百姓的血泪,雄关内外屡屡赤地千里,白骨露野。

长安是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的都城,作者西望长安,想到了历代朝代的更替,不免要踟蹰,秦汉王朝兴起时,统治者曾经残酷地驱使人们为他们修建华丽的宫殿。

如今,“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秦汉两代以及无数朝代故都昔日的繁华如今已化做尘土,昔日的万间宫阙一旦倾覆不但埋葬了一代王朝,而且埋葬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

当年的万间宫阙和现在的灰飞烟灭同样饱含着劳动人民的血汗,自然就要引出作者的感叹。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几句话是由写景怀古层层深入引出的结论,是全曲的主体所在,它深刻地指出任何朝代,不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痛苦。

它既不是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发怀古之幽思,悲叹王朝盛衰,也不是出于落魄文人的角度为自己的遭遇而拂郁感慨。而是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去看待古今兴亡盛衰的。

作者一语道破了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03】

《【双调】庆东原·叹世》

元·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

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元代是一个异族统治的王朝。人被分为四等,汉人处于第三位,而知识分子处于“九儒十丐”的地位,地位非常低下,他们求仕无路,所以元代有很多知识分子持一种不乐仕进、鄙薄功名、颂扬归隐生活的思想倾向。

白朴是他们中有代表性的一个人,他的不乐仕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自幼经历战乱,饱尝流离之苦,经历了金元易代的变乱的缘故。

此曲是一首叹世之作。开篇以两种植物起兴,劝人忘却忧愁,常含笑口。

作者因为要把“忘忧”和“含笑”当成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只有在摆脱了名利之后才能达到,所以才写忘忧草、含笑花,以表示不为忧愁所扰,含笑人生的情怀,而用别的花、草不能配合词曲的主旨。

作者意在告诉人们要忘却忧愁,笑口常开。可是人生在世,烦恼无数,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

人生啊,一切烦恼忧愁都是因功名利禄而起,如果想摆脱人世间的烦恼,只有及早辞官归隐,抛弃功名、宜早不宜迟。离开那种提心吊胆的生活,过一种清静悠闲的生活。

陆贾能言善辩,姜尚足智多谋,张华一身豪气,可是如今这些人都在哪里呢,作者连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列举了三个历史人物,非常具有说服力。他们就是“活”在渔樵们的饭后谈资之中。

这就是那些历史人物仅存的价值。其言外之意是他们本无甚价值可言,他们的辨别是非之心、经世济民之业只不过给后人添了点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最后一句话可以说是对前面三个问句的回答,千百年的功过是非不过是渔夫樵夫茶余饭后的笑料罢了。

人啊,何必太过于认真,太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呢,是金子会发光,真心为民,到哪里都可以燃烧自己,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沽名钓誉。

【04】

《沉醉东风·渔得鱼心满意足》

元·胡祗遹

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

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

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历代以来最严重的压制。异族的统治,政治上的压抑,使他们多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看待社会。

胡祗遹虽然是文人中的幸运者,但是在他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也许是因为他进入了统治阶层,他对统治阶层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所以对归隐生活就更加向往。

这首曲子中,作者借渔夫、樵夫的形象和生活片段的描绘,表达那个时代的文人的普遍愿望。

渔夫、樵夫作为隐逸者的形象自古就有,这是作者在路过渔村时所作。

一个渔人钓到鱼便心满意足,一个樵夫砍到柴就眼笑眉舒。一个收起钓竿,一个收了斧头。

两人在林下水边偶然相遇,他俩笑哈哈地谈今论古,原来是两个不识字的渔樵士大夫在恣意的谈笑古今。

胡祗遹在元世祖朝累官至江南浙西提刑按察使职,以精明干练著称,这支小令背后或许是胡祗遹对机关算尽、蝇营狗苟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另一方面,曲中流露出的情感,也是作者一生仕途顺遂情况下心境的自然投射。

曲中渔樵二人不识字,没有聪明才智,更好的返归天真纯朴,正符合道家“绝圣弃智”的主张。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描写自己与田父们“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既说明乡间纯朴风气,也表明自己已经摈弃一切尘俗杂虑。

做一个无忧无虑的渔人、樵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恣意的谈古论今,真的挺好的,就像今天的我们,小老百姓在微信朋友圈里尽情的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公务员得要注意言谈举止,一样一样吧。

【05】

《【正宫】叨叨令·叹世》

元·周文质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

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

笑煞人也末歌,笑煞人也末哥,梦中又说人间梦。

作者从自己的人生遭际中看破世情,慨叹人世间太多的欲望追求,最突出的是荣华富贵,都不过是一场梦;

此曲意在描写人生虚幻如梦,倡导人们要把握现实,认真对待生活,不致枉度人生。反映了作者因对当时腐朽堕落的社会现状的失望而产生的愤激情绪。

全文围绕一个“梦”字,用典写实:对比鲜明,揭露深刻了“筑墙”的人、“钓鱼”的人不切实际地幻想自己能够像前人一样被王侯将相赏识而一飞冲天,却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贫困的人做的是凄凉梦,富贵的人做的是荣华梦,人有贫富阶级之分,连梦都被沾染而有贫富阶级之分。

进而作者插科打诨“笑煞人也么哥”,发出最后感以,同时也点出曲词的主题:

梦中人其实也在做看人间梦!这样的思想也符合古代儒家学说中的阴阳互补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作者嘲笑当时不求进取,只会空想的社会风气,警示人们回到现实中刻苦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将梦想变成现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0 阅读:4

荔枝姑娘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