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新中国已经成立11年,解放战争已经结束10年,国军悍将张灵甫已经在1947年5月死于孟良崮。岁月如风般逝去,很多时候人和事会因为岁月而冲淡,甚至被遗忘。然而,有一种人和事一旦深入内心,那就永远不会忘记。
这一年,张灵甫将军遗孀王玉玲返回台湾的时候,原74师老兵聚集在一起,准备给王玉玲办一场隆重欢迎仪式,所以在王玉玲抵达台湾的时候,便收到了原74师官兵的请帖。
欢迎宴上,王玉玲盛装出席,她知道这些74师官兵之所以欢迎自己,主要就是自己的丈夫和74师,出席欢迎宴会上的74师坐满了20桌,每个人都十分热情称呼王玉玲为“师娘”。
虽然张灵甫已经死于孟良崮,74师已经成为历史,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孟良崮已经过去13年,74师的老兵居然会自发聚居在一起,并宴请张灵甫遗孀,不得不为74师的凝聚力感到吃惊,可我们也能从74师官兵聚集一事,可以看出当年陈毅担忧是没有错的,为什么说陈毅担忧没有错,今天来聊下这个事情。
关于诉苦模式在旧中国有这样一个现象,动荡的社会,官僚腐败、土豪劣绅的横行,让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之下。在这个大环境影响下,无论是我军还是国军士兵,多数人出生苦寒,原本希望加入部队后能改善生活,哪知部队更加黑暗,克扣工资不说,还任意打罚,这让无数国军士兵内心充满怨言。
也是这个原因存在,所以我军在做国军士兵工作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共鸣,让俘虏们放弃站在国军一边,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解放军战士,这些国军战士在成为解放军一员后,也会迅速爆发出强大战斗力,为解放事业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这种模式除了适用于国内外,还适用于日军和南朝鲜,之所以会适用日军和南朝鲜,主要是日军和南朝鲜士兵出生情况和我们差不多,所以一旦启用这种模式,十分有用。然而到了朝鲜战争,由于美军的整体待遇较高,这让诉苦方式放到美军身上彻底失去效果。
从这里可以看出,诉苦模式十分适用于出身苦寒的人,因为这种模式很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成为我军一员。然而这种模式若放在士兵生活条件不错、待遇也可以、同时部队情况还不错部队里面,效果就不会太明显。
74师毫无疑问就是这种情况,之所以对74师没有效果,主要是这支部队经历决定了,诉苦模式难以用在74师身上,也正是诉苦模式失败,让对原74师官兵改造并没有成功。
关于74师前世今生74师源于74军,这支部队组建于1937年9月1日淞沪战场,首任军长俞济时,王耀武是这支部队主要指挥官,这时候张灵甫在王耀武底下担任上校团长。
74军组建后立即参与了淞沪会战,在罗店王耀武率52师和日军大战一场,顽强阻击日军进攻,由于其表现十分出色,打出了中国军队的血气,74军也因此崭露头角。
接着74军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在南京74军也打出了不错的战绩。
之后,74军又参加了徐州会战和万家岭战役,在万家岭战役的时候,张灵甫率部奇袭张古山,全歼山上的日寇,一举拿下了张鼓山,这场战役出色发挥让张灵甫崭露了头角。
1939年6月,俞济时升任为第10集团军副司令兼86军军长,51师师长王耀武升任军长,七十四军下辖51师(李天霞)、57师(余程万)和58师(廖龄奇),总共31000人。
王耀武不仅懂得练兵,而且还知道如何做生意,并且自己经常自掏腰包改善部队经济情况,资助底下军官。也是因为这层原因,74军士兵打仗的时候十分勇猛,作战一支十分强。
1939年9月,74军重创日军,次年74军因为极佳的实力被率先更换美式装备,整体实力冠绝国军第一。
之后,74军参加了上高会战、常德会战、德安战役等重大战役,这三场战役中,74军表现十分突出,因而被誉为“抗日铁军”。在这几场高强度战役中,74军也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为此数次改编,虽然部队几次改编,可都没有洗去身上尚武气息。
经过俞济时和王耀武两任军长悉心调整后,这时候74军已经成为国军中极具战斗力的部队,抗战胜利后,74军被空运到南京接受日本投降,同时负责驻守南京,也因为这个原因,74军被誉为御林军。次年5月,74军改编成整编74师,张灵甫担任师长。
关于张灵甫抗战时期,张灵甫有着十分不错的表现,所以他在74军中有一定威望,之后王耀武升迁,张灵甫作为王耀武的爱将被推荐为整编74师师长。
张灵甫上任后,十分想立下功勋,毕竟他可是主力王牌部队的师长,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取得开门红,明显不符合自己主力王牌部队师长的身份。
那时候,蒋介石打算对苏北根据地,准备拿下两淮(淮安和淮阴)。
于是,张灵甫便接受了蒋介石拿下两淮的命令,张灵甫立功心切,十分希望能打赢这场战争,于是他命令李延年朝睢宁、宿迁、沭阳一线从北面发起进攻,自己则从北面进攻淮阴,自己则带领主力悄悄沿着运河偷袭。
得知张灵甫74师前来进犯后,陈毅和宋时轮商议后,立即决定调整南下部队部署,准备从沐阳方面阻拦敌人进攻。
陈毅和宋时轮商议后,决定调整南下部队的部署,准备从沐阳方向阻拦国军进攻,这次部署导致后方空虚。期间,粟裕发现了问题的严重,于是给陈毅去电,希望能留下部分主力确保后方安全。
陈毅和宋时轮没有接受粟裕的建议,就这样张灵甫声东击西的策略取得了成功,淮阴和淮安被张灵甫拿下,我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粟裕和陈毅均败于其之手,张灵甫一时间名震天下。之后,张灵甫又率部其他部队打响了涟水战役。
涟水战役爆发后,张灵甫兵分三路进攻涟水,负责涟水防御皮定均下达了死命令:“要准备巷战,准备肉搏战,准备打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人。”
张灵甫部到达涟水后,对涟水发动猛攻,但都被我军以顽强意志击退,之后张灵甫部队涟水持续不断发动进攻,他的进攻并没有获得国军其他部队支持,之所以不支持张灵甫主要是他平时过于傲慢,所以其他人不愿支援他,见涟水一直拿不下,张灵甫无奈之下撤兵。
之后,张灵甫第二次集结部队对涟水发动进攻,这回他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趁着华野主力在正面战场抵挡国军主力时候,张灵甫突然袭击了涟水,守城部队猝不及防最终战败。
孟良崮张灵甫最终的归属张灵甫虽然在两淮战役和第二次涟水战役中获得胜利,可除了这两战以外,也没有特别出彩的战役,但这两场战役胜利,让底下人认可张灵甫的能力,所以他们十分愿意团结在张灵甫身边继续死战到底。
这两次战役的胜利,极大增加了张灵甫信心,率军孤军深入,由垛庄经孟良崮西麓向华野展开进攻。当华野以5个纵队、10万兵力从正面对74师实施围攻,张灵甫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
蒋介石认为这是和华东野战军决战的良机,于是他命令张灵甫坚守孟良崮,命令空军空投弹药粮草,接着命令令整编第25、第83师等10个整编(军)向孟良崮增援,打算一举击败华东野战军。
粟裕沉着指挥,不仅阻挡了外围援军,同时还在孟良崮将整编74师全部歼灭,师长张灵甫被击毙。打赢孟良崮战役后,我军原本打算按照以外的惯例,对被俘的国军将士做工作,吸收他们到解放军队伍。那时候我军政策比较宽松,如果你愿意留在解放军留下来,不愿意可以走,并发放安家费。
然而,陈毅却在这时候下了一道命令:不准放走任何一名74师俘虏(重伤员除外),陈毅之所以会下这样一道命令,主要是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这让陈毅认为不能放74师官兵。
孟良崮战役刚获胜的时候,我军上下十分兴奋,因为我们打败了国军主力部队,所以部队上下士气高涨,然而在清扫战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敌人阵亡人数和被俘人数差距较大,说明有大量74师官兵失去了行踪。
一场大胜后,居然发现有大量敌人找不到,这让陈毅和粟裕两人意识到,参与74师官兵打算趁着我军不注意的时候,对我军发动袭击,如果这次袭击成功的话,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于是,粟裕马上下令进山搜寻74师残余力量。
很快,华野战士在一个大山洼里发现了隐藏74师余部7000人,这些人战斗素质十分高,并没有发出一丝声音,这个部队仿佛不存在。这需要极高战斗素养,从这点可以看出,张灵甫平常治军十分严格,另外也能看出74师官兵反动立场之顽固。
从残余74师官兵举动可以看出,这支部队军纪作战经验十分丰富,要不然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战斗素养,还有就是74师官兵有不少人经历过抗日战争,战斗素养高于一般国军部队,所以他们完全会在部队战败后可以继续保持较高的战斗意志。
陈毅和粟裕认为这样的军人一个都不能放走,因为如果放走这些人,他们卷土重来的话,完全可以组建一支新的74师到时候继续和人民为敌,为了避免最糟糕的情况出现,所有74师官兵都不能释放。
之后,华野进行了著名“七月分兵”这次分兵,让不少原74师官兵逃回国军队伍,这些人回到国军队伍后,组建了榴弹炮营,同时又组建了74师,由邱维达担任师长。
之后,74师余部在济南、阜阳等战役中和我军交战,这些战役中,74师余部给我军造成了极大杀伤,可到最后他们依旧没能阻挡我军进攻步伐,74师也最终消失历史长河中。
但我们可以从王玉玲返回台湾一事,受到74官兵热烈欢迎一事可以看出,有不少原74师老兵活着逃到台湾,所以我觉得74师凝聚力十分强大,而陈毅元帅担任也是没有问题的。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