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泥河湾百年考古期待“东方人类的故乡”未来新知

河北新闻网 2024-08-29 08:51:45

回眸百年考古 期待未来新知

——聚焦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8月21日,为期4天的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张家口市阳原县召开,中外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共聚于此,回顾泥河湾百年考古历程,汇报、讨论科研成果,展望泥河湾未来发展。

研讨会现场。

1924年,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命名了“泥河湾层”,揭开了泥河湾盆地科学探索的序幕。一百年之后,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古人类文化遗存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文化序列最完整的区域,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站在泥河湾考古的百年节点,让我们跟随这场研讨会,再次把目光投向“东方人类的故乡”。

泥河湾研究中心。

中外学者相聚“东方人类的故乡”

夏末秋初,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的泥河湾盆地,天高云淡。这片沟壑交错、历经沧桑的土地,保存着关于东方人类起源的秘密。

时光倒回至一百年前。1924年,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来到这里考察,并发表了关于泥河湾层的简要描述,正式命名了泥河湾盆地第一个科学名词——泥河湾层,标志着泥河湾盆地科学研究的开始。百年来,几代科研工作者风餐露宿、赓续前行,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基本建立起距今近180万年到1万年间古人类演化的序列,泥河湾成为探索东亚地区人类起源演化的经典之地。

为纪念这段历程,展望未来科研发展,8月21日,在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河北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阳原县泥河湾文化研究会等单位承办的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张家口市阳原县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召开。来自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和国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局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近100名代表,以及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口市政府、张家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阳原县委、阳原县政府、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代表出席。

“河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文化和文物大省。泥河湾是河北,也是中国乃至东亚不可替代的一处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产。”会议开幕式上,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荣丽介绍,泥河湾遗址群先后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泥河湾盆地成为“旧石器考古的圣地”,媲美非洲的奥杜威峡谷,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是河北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与会专家学者在新庙庄遗址参观。

百年节点上的回首与展望

百年探索,结出丰硕成果。距今176万年至125万年的马圈沟遗址、距今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距今110万年的东谷坨遗址、距今79万年的马梁遗址、距今30多万年的山兑遗址群、距今20万年至16万年的侯家窑遗址、距今9万年至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距今4.5万年的西白马营遗址、距今1.6万年至0.5万年的虎头梁遗址群……一百年来,泥河湾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在这里留下足迹,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将这片土地孕育的东方人类演化进程和文明发展史逐渐展示在世人面前。

站在泥河湾考古的百年节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回首过往、展望未来。

100年来,泥河湾盆地构建起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成为探索东亚地区早期人类起源、演化的经典地区和关键区域,成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证据。2013年以来,河北省启动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前所未有,取得的成果硕果累累,遗址保护利用也有了长足发展——在主题报告中,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谢飞这样回眸泥河湾的百年考古,并对未来寄予期望:站在百年的历史节点,展望下一个百年,泥河湾让我们期待,也必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非常幸运,能够参与这项工作的研究。”多次来到泥河湾的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Robin Dennell说,泥河湾盆地保存了距今约180万年至几千年间的完整考古记录,记录了人类在这里生活、生存方面的情况,这在世界范围内是非常少有的。同时,他在主题报告中表示,近20年来,我们对泥河湾盆地有了更多认识,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了解,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在泥河湾,还有很多工作等待下一代考古工作者去进行。

“泥河湾盆地是东亚最早的人类驻足地之一,是东方人类演化的摇篮,是非洲之外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地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指出,这里的第四纪河湖相和黄土地层埋藏着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基本完整的文化序列,保存着大量与古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着200万年间华北气候与环境变迁的历史。

研讨会期间,近30位学者就古人类、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新发现、早期人类扩散和演化的环境影响、更新世欧亚大陆东西方人群扩散与文化互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等主题展开讨论与汇报。

石沟遗址的化石。

让泥河湾走向世界

一步,一眼,穿越百万年。马圈沟遗址、板井子遗址、石沟遗址、新庙庄遗址……8月22日,与会专家学者走进泥河湾遗址群参观。行走在这里,仿佛步入历史深处,不经意间,就会与远古人类来一场跨时空的相遇。

在泥河湾盆地中部的虎头梁遗址群,一处标有“细石器”字样的景观引人注目。1965年,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揭开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的序幕。在这里发现的石制品,体现出典型的以楔形后核技术为主体的细石器工业技术特点。如今,这里成为人们感受历史、欣赏风景的一个打卡点。

位于阳原县化稍营镇板井子村北的板井子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遗址经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与会专家学者到此参观时,只见考古人员正用工具仔细清理考古发掘现场,地上嵌有一些彩钉。“这些钉子,标示着我们新发现的化石和石器。”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有着漫长科研史的泥河湾,在发掘、研究、保护、展示等方面,仍不断有新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介绍,近年来,他们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密切合作,共同承担了对东古坨、麻地沟、鱼嘴沟等核心遗址的发掘,开展了一系列旧石器遗址的系统研究。2022年在下马碑遗址发现的材料,成为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颜料加工与细小石器镶嵌使用的关键证据,生动再现了4万年前东亚人类的生活场景……

而除了作为“考古圣地”,泥河湾还逐渐走进大众视野:2021年,泥河湾研究中心入选河北省第二批科普示范基地;2022年底,泥河湾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并于2023年6月挂牌运营;今年1月,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这里已是一处广受关注的研学、旅游目的地。

虎头梁遗址群。

相对于泥河湾那一处处距今万年、十万年、百万年的遗址们,百年不过是一瞬。而正是这百年之间,在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泥河湾——这个“东方人类的故乡”的面貌渐渐清晰,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聆听东方人类的故事,领略中华文明的灿烂。同时,泥河湾的未来,也让人们充满着期待。

“近年来,河北在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王荣丽说。接下来,河北将持续深入推进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不断加强与中外考古科研机构的合作,深入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努力取得更多考古新发现、新成果。“希望国内外各大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泥河湾考古重点科研项目,与我们一起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国际性的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基地、宣传展示中华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和羽、刘奕晨 图/刘奕晨、王法岗)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