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年前一个个晴朗的日子,年后的每一天,都是阴沉的,恰好印证了老话“干净冬至邋遢年”。其实,关于阴晴,还有一句老话: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阴,初三下雨月半晴。或许,正月十五之前,真的看不到灿烂的阳光了。
好在不算太冷。孩子们回来过年,总得出去逛逛吧。沿古运河边溜达,看淡淡的晨雾轻笼在水的上空。柳丝儿还没有新生的青绿,没有完全凋落的旧叶,用与外貌不相称的顽强,最后地坚守在枝条上。微风吹过,柳丝条顽皮地晃来晃去,仿佛也在庆贺蛇年的灵韵。
从渡江桥拐过去,进入老城区。新大年头的早晨,又是阴雨霏霏的天气,街上几乎没什么人。往日热闹的不同风格的早点店,纷纷关门上锁。是的,在我的记忆里,早先的扬州过年,不到正月十五,到外面是吃不到早点的。
年蒸,扬州固有的传统。蒸一份香气扑鼻的氤氲,求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年。虽然现在少有人家自己蒸包子,到饭店代蒸与过年发放的速冻包子,让扬州人家家户户都储存了不少包子,足可以管个十天半月。路边小店开门的话,基本没什么生意。外地客人到扬州,怎么着也得找那些网上能查到的“名家”。
百年老店谢馥春、前店后作坊的大麒麟阁,在我的注视下被缓缓掠过。都没有开门。不要说它们没开门,路上走路的人都很少,更没有平时匆匆赶上班的电动车。有时候走路蹭来蹭去的状况,一点没有出现。感觉里有点狭窄的老街道,今天好像变得宽阔无比。两边的老悬铃木,直溜溜向上,枝蔓旁逸却没有叶子,很个性。
德胜桥,没有桥了,只有石板路。两边的“三把刀”高悬的店家,同样没有开门。脚步打破了巷子的沉寂,远处古色古香的富春老店,充满诱惑地等着我们进去。好,不用排队!我们互看一眼,各带了几分庆幸。
扬州人从小到大最不缺的就是“吃早茶”。虽然这些年著名的几“春”,本地人很少光顾。理由大家都懂,店家却有迷之自信。踏进好久没进过的富春老店,找张小桌子坐下,环顾四周。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布置,熟悉的香味。瞬间有点恍惚。好的过去的十几年的时间,不过是自己的幻觉。
吃什么?不重要!还有哪种点心没有吃过?征询了孩子的意见后,点了大汤包。点了大煮干丝和招牌炒软兜。另加两三种扬州点心的代表。
很快,放在小竹制蒸笼里的大汤包送来了。服务员贴心交代,包子很烫,请小心食用。嘿嘿,咱是扬州人。服务员也笑了。汤包的大小,与小蒸笼很契合。“轻轻移、慢慢提。开小口。先喝汤,后吃皮。”烂熟于心的吃汤包口诀,自动浮上心头。
外地朋友吃大汤包,喜欢浇醋或沾醋吃。我却喜欢原味。那种融合了猪皮与蟹黄的鲜香,决不能被醋的酸侵占和改变。用吸管喝汤其实并不好。没有直接入口的亲密接触,通过塑料管子为媒介,吃大汤包的韵味,立马没了。
吃,只有不是为了果腹,才会有这样那样的说道。扬州的“皮包水”就是代表之一。吃好汤包,喝一口“魁龙珠”三合一茶。舒服!清香的气息,充盈在所有的感觉里。“魁龙珠”茶,乃是盐商的遗留,是有钱就是任性的证明。
魁龙珠,号称“一水煮三省”,由浙江龙井、安徽魁针、本地的珠兰,以一定的配比制作而成。有钱的盐商,嫌弃一种茶叶口感单调,取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制成了“魁龙珠”独特的品种,号称融苏、浙、皖名茶于一壶。
本人喝茶,犹如老农累极喝水,一杯一口,只为解渴去腻。据说会品的茶客,品尝魁龙珠以三道为准:头道茶,品珠兰茶香;二道茶,喝龙井味浓;三道茶,赏魁针色不减。我喝了几杯了?既然叫“皮包水”,那就喝饱喝足吧。
走出德胜桥老街,街上有了些热闹气儿。要不要去东关街转转?孩子断然拒绝。这个时间去,找挤啊。想想也是,晚起的人,都应该起床了。老街道代表的东关街东圈门,就留给下一个早晨。毕竟,想享受一次静悄悄的早晨,并不容易,尤其在过年期间。
便是这样,亦已经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