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里,有不少诗作是诗人们用来描写大好湖光山色的景致的,对于这部分诗歌,人们更愿意将它们视为一幅幅美得动人心魄的水墨画,因为它们或是春光无限中繁花坠枝,或是夏日莲香阵阵中阳光明媚,或是秋色浓郁中霜叶红透,或是冬雪皑皑中银蛇蜡象。无论是哪一道风景,只要是应时应景,都能美得精彩纷呈,美得令人心生爱意。
而真正手法高超的诗人,其过人之处就在于能运用自己的笔触,在将这些天然造就的美景记录下来的同时,达到一种令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的效果。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就如同那些擅长舞弄墨迹的画家一样,在绘制大好风光上,有着独一无二的眼光。
在交通和信息交流尚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关于那些闻名天下的美景,并不能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借助丰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来认识和了解,许多时候,他们需要借助口口相传或者名诗名作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是那个时代里文化传播的意义所在。
不过,诗人本身并非轻易就能随访名胜古迹,他们同样需要借助机缘巧合才能有机会一览名胜之风采。
唐穆宗时期,白居易在朝为官,受圣命出任杭州刺史。时隔三年之后,皇朝更换统治者,唐敬宗继位,白居易随即前往苏州任刺史。在杭州任职的这三年间,便是白居易与闻名天下的杭州西湖结缘的时机,这首诗中所说的“钱塘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此为其别名。
白居易当年在杭州时,写下了很多题咏杭州湖光山色的诗篇,这首《钱塘湖春行》将西湖美景与属于它的最为美艳动人的季节联系在了一起,故而尤为出名。这首被后世认为“娟秀无比”“章法意匠”的春游诗,如今读起来,依旧清新扑面、春意盎然,让人们不禁直呼美不胜收的西湖美景确实名不虚传。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经过一个冬天的禁锢,当春日里第一缕温暖的阳光明媚地照耀下来时,人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摆脱冬日蜗居家中的阴郁,轻装便行走出家门,趁着大好春光出去踏青,感受久违的来自大自然的气息。
这年春天,白居易和许多人一样,信步出游,行至西湖边时,不禁停住了脚步,流连地欣赏这一处别致精巧的天然风景。诗人此时所处的位置,位于白堤孤山寺的北面,这个地方,刚好是前任杭州刺史贾全修筑亭子的西面。站在这里远眺,湖中的水面刚刚升涨完毕,远远望去,似乎快要与堤坝齐平了,饱满而充盈中映衬着天空中的白云朵朵。云絮轻盈而飘逸,它们缓缓低落下来,仿佛想要与这水面亲昵接触一般,低低地悬挂于天际,一点也没有往日里飘然于高空的感觉。
春日明媚对于所有生物来讲,都有一种难以抵挡的吸引力。早春才刚刚到来,树上的几只黄莺就迫不及待地争闹着,为的便是寻一处向阳的位置来筑巢;不远处,刚刚从远方飞回来的燕子正忙碌地啄着春泥修建自己的家,冬去春来,它们此时一定为回到家乡而欢欣着。这些小家伙忙碌的身影和欢快的叫声,为这个本就充满魅力的春日又增添了几分灵动的颜色。
春日里最美艳动人的,除了这些景致以外,自然少不了鲜花绿草的陪伴。春季,是鲜花最盛的时节。眼前鲜花铺满绿地,头上的枝丫上繁花如烟似霞,它们开得繁盛无比,连树枝都被它们压低了不少,人们的视线在这些鲜花面前,竟然出现了眼花缭乱的效果。野草青青,在春雨的滋润和阳光的沐浴下,它们飞快地生长起来。骑马经过时,丰盈的草地刚刚好没过马蹄,春意浓郁,哪里都有勃勃生机。
西湖东面的景色,在白居易看来,是最为流连忘返的。东面的堤坝名为白沙堤,堤坝上与众不同的景致来自于柳树和桃树的完美布局。春季来临时,嫩绿如烟的青青杨柳和繁盛如霞的粉红桃花交相辉映,倒映在湖面上,映衬得更加色彩斑斓,人们行走于其中,仿佛置身于画卷中一般。因此,白居易将其视为最可爱的景色。
也正是因为这首耳熟能详的诗作,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西湖,认识了西湖白沙堤,一时间,这里成了四海之内闻名遐迩的秀丽景致,而人们为了纪念白居易,也将这“最为可爱”的白沙堤称为“白堤”。
白居易这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从它问世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人们竞相传阅的名作。春水流淌、碧天白云,春风徐来的日子里,西湖之上的点点春迹,让人们望着都心生舒适;早莺新燕、暖树春泥,春光烂漫的时节里,西湖边上的点点春色,让人们看着都心生欢喜。
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都不是以浪漫绚丽的字词、丰富炫彩的意境为特色,而且向来反对“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然而,这并不妨碍他描绘美好的景致和秀丽的山川。
在力求通俗易懂的前提下,白居易所运用的字词不生僻、不造作,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对于自然的热爱跃然于纸上,对仗精巧、语言质朴动人,刚刚在春季中焕发生机的西湖,在白居易的笔下恰到好处地展露于人们眼前。
真正的美景是不需要被过分地装点的,真正的诗人是不需要用过分的辞藻加以渲染的。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化妆师,他最伟大的地方不是将眼前的美人变得面目全非,而是用最恰如其分的手法,将美人的眉眼、唇鼻以及动人可掬的笑容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这首《钱塘湖春行》之所以被公认为描写西湖的名篇,不仅因为它描绘了如梦如幻的春日景致,还将诗人渐行于其中、兴致逐渐盎然的心情融入其中,“象中有兴”,景致随着人的前行而有所变化。这是一首诗人于春日里游览观景的诗作,而不是脱离人的行踪、孤立自话的文字。
如今,杭州西湖上的白堤依旧照着当时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方式装点着;如今,人们依旧循着古人的踪迹,在每年春日来临之际来到著名的白堤上感受春日的气息。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似乎依旧没有找到另一首足以将这首《钱塘湖春行》取而代之的佳作,经过近千年时光的淘洗,这首诗依旧是人们心目中最能表现春光下西湖美景的最扣人心弦的诗歌。而它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文字的海洋里,那些最质朴、最深入人心的诗篇,是无论时光如何飞逝都无法抹去的隽永的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