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创市场天价集采乱象:谁在薅国家的“羊毛”?

信创纵横 2025-04-22 23:58:05

摘要:从品牌垄断到技术竞争,信创产业健康生态亟待重构。

信创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领域,肩负着实现技术自主可控的重任,但近年来频发的天价采购与品牌垄断乱象却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当前采购机制中“品牌分包”模式导致市场被少数头部企业主导,出现“买高不买低”、一家独大等乱象。这种模式不仅造成财政资金浪费,更严重抑制了产业活力,导致技术创新动力衰减,国产CPU品牌与国际水平差距难以缩小。

事实上,国内信创产业仍处于从“可用”向“好用”升级的关键阶段,国产CPU品牌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远未达到CPU品牌收敛的程度。若过早绑定某一品牌,不仅滋生高价套利空间,更将扼杀市场多元竞争,错失技术变革机遇。破局的关键在于重构信创采购机制,推动“品牌分包”向“技术路线分包”转型。

一、信创市场天价集采乱象

信创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领域,本应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突破,但当前市场却被高价采购、围标串标与品牌霸权三大乱象严重侵蚀。

首先,高价产品主导市场的现象频现。以中南某省2025年框架协议采购为例,搭载ARM技术架构的某厂商CPU品牌芯片成交价分别以5367元和4922元贴近最高限价占比成交数量的77%,而同属一个技术架构的另一CPU品牌均价低上千元,成交量仅为某厂商的零头。

来源:信创服务商

这种“买高不买低”的逻辑甚至渗透至招标规则设计,例如贵州省应急管理厅某项目首次招标中,中标方被匿名投诉废标,重招时技术参数被修改为“仅XX产品适配”、“必须与现有XX设备兼容”,直接排除其他竞争者,引发业内广泛质疑。

其次,围标串标屡禁不止,成为市场公平竞争的毒瘤。西安市政务云服务租赁项目中,某厂商以1.12亿元零折扣中标,而另一标包因“合格服务商不足三家”废标,暴露出市场集中度奇高下的议价权失衡。更有甚者,某厂商在丢失某省公安厅科信云项目后,竟起诉客户项目组成员并动用私家侦探取证,以法律手段施压用户,进一步扭曲市场竞争规则。此类操作背后,是厂商通过政商关系“量身定制”的招标条件。

品牌霸权与生态垄断导致市场“一家独大”,用户选择权被彻底剥夺。某些厂商凭借全栈封闭生态(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云服务)形成“锁定效应”,用户一旦采用其产品,后续迁移成本高昂。今年以来,广东、江苏、浙江等多地加码信创采购,仅某省公布的政务云升级项目就涉及超10万台国产服务器。某厂商因“全国产化”标签成为招标赢家,但近期该省某部门却被曝出系统迁移延期,其原因竟是因为采购的某厂商服务器因指令集缺失,导致政务审批平台频繁崩溃,原定三个月上线的项目拖了半年仍未完工。

市场上这些采购乱象,不仅造成财政资金浪费,更让信创产业陷入囚徒困境——用户为高价产品买单,却未获得技术自主可控的实际价值。若放任乱象蔓延,信创市场将沦为利益集团分食的“唐僧肉”,背离国家战略初衷。深入分析采购乱象的根源,我们认为可归结为三大矛盾:采购模式设计缺陷、政商利益链驱动、政策执行偏差。三者交织导致高价垄断、资源浪费与市场失衡,严重背离“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目标。

二、集采乱象背后根源刨析

采购模式设计缺陷:品牌分包加剧竞争失衡。当前信创采购普遍采用以CPU品牌分包的“发包制”模式,忽视了技术路线多样性。这种设计直接导致市场竞争机制失效——前文提到的中南某省框架协议采购中,基于ARM架构的某厂商因CPU品牌占据超76.8%份额,而同属ARM架构、性能相近的飞腾D3000产品成交量不足该厂商的零头。此类模式本质上将市场切割为以单一品牌为核心的封闭生态圈,削弱了技术路线间的横向竞争。

政商利益链驱动:懒政与厂商霸权合谋。部分地方政府在采购中“懒政怠政”,被厂商主导配额分配,形成封闭利益圈。前面提及的贵州省应急管理厅某项目、某省公安厅科信云项目等,凸显了某些强势厂商通过政商关系操控信创市场的游戏规则。这种利益链的固化,使得信创集采沦为“配额游戏”。厂商通过控制代理商报价、设置排他性条款,形成价格联盟,进一步巩固垄断地位。

政策执行偏差:地方保护架空国家战略。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但某些部门在执行中仍存在偏差。上述中南某省2025年框架协议采购中,将76.8%的份额直接指定某厂商单一品牌,实际上已严重违背2022年《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禁止限定特定品牌”的规定。

类似案例屡见不鲜:R部在45个政府采购项目中违规设置已取消的资质要求,涉及金额7335万元;J部所属单位通过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涉及金额超800万元。

三、信创集采乱象带来“三重危机”

在信创产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集采本应成为推动产业进步、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有力杠杆。然而,当下信创集采过程中滋生的天价采购乱象,正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毒瘤”,不仅削弱了财政资金效能,更严重威胁着信创产业的健康生态。

创新动力衰减:产业发展的 “慢性毒药”

信创市场本应借竞争激发创新,提升技术实力。但当前 “品牌分包” 机制却固化了市场格局。部分头部企业凭借封闭生态与技术壁垒,长期主导市场、占据大量份额,致使中小厂商生存艰难,研发资金匮乏,潜力创新项目搁置。头部企业因缺乏竞争,也不再积极推动技术升级,拉大了国产 CPU 等核心部件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同时,封闭生态下技术适配成本高,用户被绑定,抑制新技术需求,陷入 “伪创新” 循环 。

财政资金低效与腐败:公共资源的 “黑洞”

天价采购带来的最直观后果,便是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迫于舆论压力,3月5日,前文提到的中南某省发布了2025年度台式计算机等相关信息化产品批量集中采购项目项目的更正公告,将台式机最高限价从5000元,调整到了4200元。根据公告显示,原有四个包合计的台式计算机采购数量为34953台,800元的限价调整将为其节省近3000万的财政预算。而从此前某省框架协议采购平台的5094台成交量来算,4200元的最高限价也将节省财政资金超400万元。

高价采购的本质是公共资金的低效配置与利益输送。中南某省通过调整台式机采购限价,直接节省财政资金超3000万元,暴露出原模式下议价权失衡的漏洞,此类现象背后是政商利益链的深度绑定,潜藏着巨大腐败风险,给众多信创集采部门敲响了警钟。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使得财政资金未能真正投入到推动信创产业发展中,损害了公共利益。

生态失衡与产业安全:产业根基的 “动摇者”

信创产业生态系统如同一个复杂的 “生态圈”,各环节相互依存、协同发展。

信创产业生态本应协同发展,但部分头部企业的封闭生态打破平衡。用户被 “技术锁定”,迁移适配成本高,一旦生态关键环节出问题,如技术断供、安全漏洞爆发,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威胁国家信息与产业安全。例如某金融机构大模型项目,高价买入特定厂商服务器后,发现难以适配其他模型,只能重复建设。生态垄断挤压其他厂商生存空间,形成 “强者恒强” 格局,用户被 “绑架”,发展受限且面临潜在风险 。有人用“烟囱”一词来形容某些厂商的信创生态。“用户一旦使用某些大厂的生态闭环中的产品,就无形中被绑架了,不仅后续发展受到限制,烟囱倒塌还会给用户带来更大的灾难。”

信创集采乱象引发的三重危机,已成为信创产业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阻碍。若不及时加以整治,极易滋生腐败,沦为利益集团的套利工具,信创产业将难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信创产业采购机制变革:从 “品牌分包” 到 “技术路线分包”

信创产业采购机制正从 “品牌割据” 向 “技术驱动” 转型,可通过采购模式重构、政策监管强化、成本评估优化实现,达成技术自主可控与市场公平竞争目标。

重构采购机制:技术路线分包以芯片架构为核心,使竞争回归性能与性价比。如按 ARM 架构分包,飞腾、华为等厂商依功耗、安全性等指标优化产品。信创服务器相同配置下,按技术路线招标比指定芯片品牌招标成交价低约 3 倍。此模式既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又倒逼厂商提升技术,增强供应链韧性。

强化政策监管:政策执行偏差与政商利益捆绑致集采乱象。地方政府设排他性技术条款,违背公平竞争原则。应严禁招标文件品牌限定,严惩围标串标,建立穿透式审计机制。中央国家机关 2024 年集采按技术路线划分标包并引入价格优先法,为地方示范。

优化成本评估:技术路线分包需动态淘汰与 TCO 评估体系。动态淘汰通过末位淘汰使厂商合理定价,TCO 评估将设备能耗、运维成本纳入比价,破解 “低价中标、高价运维” 问题。如服务器技术路线招标较品牌指定模式单台节省成本 30%-50%,叠加 TCO 评估,财政资金效能可进一步提升。

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环境已成为大势所趋,这在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得以彰显。报告着重指出,要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迅速构建并完善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阻碍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全面整治‘内卷式’竞争”。当下,必须坚决斩断政商利益链条,重塑采购模式,严厉惩处政策执行偏差行为,以此打破品牌垄断的坚冰,让财政资金得以精准流向技术创新领域,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

欢迎关注信创纵横

欢迎关注信创咨询

0 阅读:60
信创纵横

信创纵横

致力于传播自主可控的硬核产品和信创安全方案